不同時期的針灸銅人 | 養生知識網

 

A-A+

不同時期的針灸銅人

2021年08月20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7 ℃ 次

養生導讀針灸銅人是中國古代供針灸教學用的青銅澆鑄而成的人體經絡腧穴模型。始於北宋天聖年間,明清及現代均有製作,是經絡腧穴教學不可缺少的教具。

針灸銅人作為古代針灸用具,供針灸教學用的以青銅澆鑄而成的人體經絡腧穴模型。始於北宋天聖年間,明、清兩代也曾製作,對經絡腧穴直觀教學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北宋針灸銅人為北宋天聖五年(1027)宋仁宗詔命翰林醫官王惟一所製造,其高度與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後兩面可以開合。銅人上總穴位有657個,穴名354個,開創了應用銅人進行教學的先河。

針灸銅人

一、北宋針灸銅人

北宋天聖五年(1027),宋仁宗詔命翰林醫官王惟一鑄造針灸銅人兩具,其高度與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後兩面可以開合,體內雕有臟腑器官,銅人表面鏤有穴位,穴旁刻題穴名。銅人既可供針灸教學之用又可作為考核醫生水平的工具醫學教|育網整理。據南宋周密《齊東野語》載,考試前先用黃蠟封塗銅人外表孔穴,其內注入水,應考者根據主考官所提出的腧穴,定位針刺。如取穴準確,針入而水流出;如取穴不准,則針不能刺入。這兩具針灸銅人因戰爭關係,一具在南宋時失落;另一具為金人所得,傳到元代,已有缺損,由尼波羅(即尼泊爾)人阿尼哥於至元二年(1265)修復。

二、明代針灸銅人

明初,由於修復後的北宋針灸銅人又已昏暗難辨,於是,明英宗詔命仿照北宋銅人重新鑄造,於正統八年(1443)製成,而北宋銅人原件遂被遺棄,下落不明。此外,明嘉靖年間(1522~1566),針灸學家高武也曾鑄造男、女、兒童形狀的針灸銅人各一具。現在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具明代銅人,高89厘米,男童形狀。

“明正統銅人”,即“明正統仿宋天聖針灸銅人”的簡稱。該銅人是現存最早的針灸銅人,是考察宋天聖銅人以及後世針灸銅人源流的依據。

明代針灸銅人

(1)外形特徵

穴眼為1-1.5cm深,內端為盲端。腹部(正當左“通谷”穴處)有一直徑約為2cm圓形,似彈痕。頸部有明顯的通貫斷裂傷痕,疑為聯軍入侵北京時所傷。

銅人高175.5 cm,除冠172 cm。頭圍(經兩耳上際)62.5cm;胸圍(經兩乳頭)86cm;底座長73cm,寬48cm,高32.5cm。

(2)穴位特徵

腧穴總數:654穴,352個穴名(會陰、湧泉二穴在銅人上無法表示,故缺),經穴間無連接線。雙字穴名一般從右至左書寫,穴眼兩旁各一字;空間不夠時,則於穴眼下書寫(如極泉、陰都、四滿等)。三字穴名,一般右二字,左一字;穴名採用楷體陰刻,穴孔直徑約2.5毫米;有少量穴位左右位置不完全對稱。

三、清代針灸銅人

1742年,清政府令吳謙等編撰《醫宗金鑒》。為獎勵主要編撰者,曾鑄若干具小型針灸銅人作為獎品。這批銅人,現上海中醫學院醫史博物館藏有一具,系女性形狀,高46厘米,實心,表面有經絡、腧穴,但人體造型欠勻稱。現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具針灸銅人,高178厘米。有人誤認為這就是明正統年間仿宋重鑄的銅人。其實該銅人的形制與北宋銅人出入甚大,實際是晚清鑄造的。

清代針灸銅人

四、現代仿鑄針灸銅人

1978年,南京醫學院和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合作,研製仿宋針灸銅人一具,現存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它是用青銅冶煉澆鑄而成,胸背前後兩面可以開合,打開後可見浮雕式臟腑器官,閉合後則全身渾然一體。高172.5厘米,重210千克。1987年,河南開封何保儀等也根據歷史文獻,鑄造針灸銅人一具,以圖復原。此外,在古代針灸銅人的啟發下,利用現代光電技術和電腦控制技術,製作經絡腧穴人體模型,遠比古代銅人精巧,並有很多新產品投放市場,供教學用。

標籤:【同時期】、【針灸】、【銅人】、【養生】、【導讀】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