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放血療法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針灸放血療法

2021年08月10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6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中醫針灸現已被用為治療疾病的一種最有效的方法了。但是對於中醫針灸放血療法,你瞭解嗎?如果你不瞭解的話,那麼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醫的解說吧!

全面認識傳統針灸的“放血療法

放血療法,又稱“針刺放血療法”,是用針具或刀具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這個療法的產生可追溯至遠古的石器時代。

當時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發現用銳利的石塊——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療某些疾病

砭刺的工具隨著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金屬針,以後又根據醫療實踐的需要,出現了專門用來作放血治療的“鋒針”。

本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等症。

相傳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症”。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

《新唐書》記載: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治癒了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症”。

宋代已將該法編入針灸歌訣“玉龍賦”。金元時期,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的針灸醫案,幾乎全是針刺放血取效,並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最捷。

衍至明清,放血治已甚為流行,針具發展也很快,三稜針已分為粗、細兩種,更適合臨床應用

 

近代,尤其在民間仍廣泛地應用放血療法,其價值漸為人們認識和接受。

1、針具的選擇

三稜針:由不銹鋼製成,分為粗細兩種,針尖部有三面三稜,十分鋒利,粗針長7~10厘米,針柄直徑2毫米,適用於四肢、軀幹部位放血。

細針長5~7厘米,針柄直徑1毫米,適用於頭面部及手足部放血。

小眉刀:長7~10厘米,刀刃長1厘米,十分鋒利。

臨時沒有上述工具,也可暫用縫衣針、注射針頭、瓷片、刮臉刀片等代替。

2、操作步驟

第一步,先將針具煮沸消毒,然後操作者的雙手和患者的放血部位進行常規消毒。

第二步,依不同的方法進行。

刺絡法:該法又分點刺、挑刺、叢刺三種刺法。

點刺有速刺(對準放血處,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後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黏液。

該法運用較多,大多數部位都宜採用)、緩刺(緩慢地刺入靜脈1~2毫米,緩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適用於肘窩、頭面部放血)之分;

挑刺是針刺入皮膚或靜脈後,隨即針身傾斜,挑破皮膚或靜脈放出血液或黏液,適用於胸、背、耳背靜脈等處的放血;

叢刺是用集束針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數多、刺入淺,以有血珠滲出為度,適用於扭挫傷、脫髮、皮膚病等。同時還經常配合拔罐療法

 

劃割法:多採用小眉刀等刀具,持刀法以操作方便為宜,使刀身與劃割部位大致垂直,然後進刀劃割。適用於口腔內膜、耳背靜脈等處的放血。

第三步,在用右手刺絡或劃割放血的同時,另一手做提、捏、推、按等輔助動作,以配合放血。

3、放血療法的禁忌

患有血小板減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暈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療法。

貧血、低血壓、孕期和過饑過飽、醉酒、過度疲勞者,不宜使用本療法。

一般放血量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過2次。1~3次為一療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採取壓迫止血

針灸治療高血壓,有很多穴位可扎

高血壓多見於中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多在遺傳因素基礎上因長期精神刺激、情緒波動使高級神經功能紊亂所致;繼發性高血壓病多由泌尿系疾患、顱內疾患及內分泌疾患引起。

高血壓屬中醫“頭痛”、“眩暈”等症範疇。

中醫認為,肝腎陰虛,肝陽偏亢,上擾頭目,頭痛頭暈;肝喜條達,郁易化火,肝陰耗傷,風陽上擾,發為眩暈;素體脾虛。

或飲食不節,更傷脾胃;或憂思勞倦,脾陽不振,水濕內停,積聚成痰,痰阻中焦,清陽不升,頭目眩暈,發為本病。

用針灸治高血壓的常用穴位有:大椎、肩井、肺俞、梁門、太陽、風池、湧泉、三陰交、太溪、太沖、足三里、曲池、中院、豐隆、百會、氣海等穴。

頑固的神經性皮炎也可用針灸驅走

神經性皮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屬於中醫“攝領瘡”、“頑癬”等範疇,好發於頸部、四肢、腰骶,以對稱性皮膚粗糙肥厚、劇烈瘙癢為主要表現的皮膚性疾病。

易反覆發作,纏綿難愈,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中醫認為該病初起由於濕熱蘊於肌膚不得外洩;病久則耗血傷陰,血虛肝旺又使內風化燥,肌膚失養。

依據這一理論,採用針灸治療神經性皮炎,可以瀉熱祛風、調氣理血,使肌膚得血養而症除。

患者可以這樣做:充分暴露患部,常規消毒患部皮膚和針具。

術者右手持梅花針均勻地、力量適中地由皮損的外邊緣順時針方向向皮損中心扣刺(以局部滲血為度),術畢取口徑適宜的玻璃罐。

採用打火機開至最大火焰,於玻璃罐內迅速閃過後吸拔於患部,留置5~10分鐘,起罐並將血跡擦拭乾淨,在患部常規局部消毒。

接著如持筆狀將艾條點燃端對準患處,施以溫和灸,方向也是由皮損的外邊緣順時針向皮損中心呈螺旋狀,以患者自覺局部溫熱但不灼痛為度。

時間以病患面積而定。術畢患者再取適宜體位毫針直刺曲池、足三里、合谷、三陰交、天樞各1?5寸,施捻轉、平補、平瀉手法1分鐘後留針30分鐘,中間加強手法一次。隔日1次,10次一療程。

梅花針扣刺活血通絡,溫經養脈,通過皮膚的神經自我調節作用,激發臟腑經絡功能,從而改善皮損局部的微循環。

扣刺後又於局部拔火罐,可以清洩血分邪熱,移毒瀉毒,促進局部循環和組織的再生,加強了養血、和血、通經、活絡的功效。

艾條溫和灸在這裡不僅僅是溫補的作用,還有解熱抗炎、引熱外出、扶正固表的作用。

在局部治療的同時,再輔以毫針直刺曲池、足三里、合谷、三陰交、天樞等穴,可以內外皆治,標本同調,遠近結合共同達到治療的目的。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中醫針灸的放血療法,不僅可以保證你的身體健康,又能驅走疾病。它可比拔火罐、艾條這些方法管用多了,因為針灸有活絡經絡的功效哦!

 

 

 

 

 

 

標籤:【針灸】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