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的拔罐療法 | 養生知識網


 

A-A+

濕疹的拔罐療法

2021年03月19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37 ℃ 次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好發於四肢屈側、手、面、肛門、陰囊等處。本常因接觸過敏原而引發,如化學粉塵、絲毛織物、油漆、藥物等。此外,強烈日曬、風寒、潮濕等也會引發。濕疹在臨床上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期可出現皮膚潮紅、皮疹、水泡、膿皰,有滲出、結痂和瘙癢;慢性期可出現鱗屑、苔蘚等皮損,皮疹有滲出和融合傾向。無論是急性濕疹還是慢性濕疹,常呈對稱分佈,且會反覆發作和相互轉化,一年四季皆可發。一般分為脾虛、血虛、濕熱3型。

    一、脾虛

    (一)症狀

    皮膚黯淡不紅,濕疹如水泡,隱在皮膚內,只有搔癢才見滲水,後期乾燥脫屑;多見面色差,飲食不香,胃口差,大便次數多且質地清稀,小便不黃,或有腹脹等脾胃症狀。

    (二)治法

(1)選穴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

(2)定位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2-1]。

胃俞: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2-1]。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余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0-4)。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5-4-3)。

(3)拔罐方法灸罐法。先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5分鐘,以皮膚有溫熱感及人體感覺舒適為宜,之後吸拔火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血虛

(一)症狀

症見身起紅丘疹為主,搔破出血,滲水不多,劇烈搔癢可見搔痕纍纍,尤以夜間為主。

(二)治法

(1)選穴大椎、風門、肺俞、膈俞、血海。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6-3-1)。

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3-1]。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3個椎骨,即為第3胸椎,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3-1]。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 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3-1]。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3)拔罐方法單純拔罐法,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濕熱

(一)症狀

發病迅速,皮膚灼熱紅腫,或見大片紅斑,丘疹,水泡,滲水多,甚至黃水淋漓,質黏而有腥味,結疤後如松脂,可因搔癢太甚而皮膚剝脫一層,大便偏干,小便黃。

(二)治法

(1)選穴大椎、脾俞、曲池、血海、三陰交。

(2)定位大椎:見前。

脾俞:見前。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3-4-1)。

血海:見前。

三陰交:見前。

(3)拔罐方法刺絡拔罐法。大椎、曲池兩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以有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四、注意事項

   (1)治療期間忌食魚、蝦、海鮮及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戒煙酒;皮損部位不可暴曬,也不宜用熱水燙洗和肥皂擦洗,盡量避免搔抓,若因搔破感染者,應配合藥物外治。

   (2)遠離過敏原,如化學粉塵、油漆及有毒化學制劑等。

    五、病例

   胡某,男性,28歲。患濕疹不愈1年餘,小腹部濕疹病灶約5厘米×8厘米,胸上部兩側濕疹病灶各約4厘米×6厘米,呈淡紅色斑丘疹,見乾燥脫屑、瘙癢,搔破可見流水,伴有不思飲食,睡眠差,大便溏薄。穴取足三里、脾俞、胃俞、血海、風門,採取灸罐法,用艾條對上述各穴進行溫和灸,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為度,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治療1療程後瘙癢大減,余症狀稍有改善,再連續治療3療程後痊癒,隨訪1年未見復發。

 

 

標籤:【療法】【拔罐】【濕疹】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