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位異常 | 養生知識網


 

A-A+

胎位異常

2020年12月03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5 ℃ 次

【概述】

胎位異常一般指妊振30周後,胎兒在子宮體內的位置不正,較長見於腹壁鬆弛的孕婦和經產婦。胎位異常包括臀位、橫位、枕後位、顏面位等。以臀位多見,而橫位危害母嬰最劇。由於胎位異常將給分娩帶來程度不同的困難和危險,故早期糾正胎位,對難產的預防有著重要的意義。

應用針灸糾正胎位預防難產在我國古籍早就有記載。如《類經圖翼·十一卷》指出:“至陰,三稜針出血,橫者即轉直”。尤其是灸法更用於分娩過程中的轉胎:“一治橫逆難產,危在頃刻……急於本婦右腳小指尖灸三壯,炷如小麥,下火立產如神”(《類經圖翼》)。現代用針灸轉胎始於50年代,自1960年起,即有大量關於艾灸至陰穴糾正胎位的臨床報道[1]。80年代以來又增加體針、耳針及激光穴位照射,電針等法,效果亦佳。但就總的情況而言,以艾灸法用得最多,穴位則以至陰最理想。針灸一般用於懷孕29~40周的各類胎位異常的孕婦,有效率在85~95%左右,矯正後的復變率約10%。但再次治療後仍能轉為頭位。國外報道異常胎位自然轉正率為60%。表明針灸療效確切,且無任何不良副作用。

【治療】

艾灸(之一)

(一)取穴

主穴:至陰。

配穴:隱白、三陰交、京門。

(二)治法

一般僅取雙側至陰穴,如效不顯酌加或改用1~2個配穴。用艾卷兩支(長30厘米),直徑1.2厘米,點燃後,術者雙手執住分別在兩側穴位行溫和灸,艾火距離穴位約為2~3厘米,以不產生灼痛而有明顯的溫熱感為度。每次施灸10~15分鐘,每日灸治1次,連續4次一療程。

施灸時,孕婦可取坐位,腳踏凳上,並解開褲帶,亦可取仰臥位,兩腿伸直。囑孕婦灸治的當天晚上睡眠時解開腰帶,並臥向兒背之對側。接受灸治之後,每日複診,胎位轉正後即停灸,但仍須繼續複查。

(三)療效評價

共以上法治療2313例,結果成功率為77.05~90.3%。多在一個療程內成功,並以橫位轉胎成功率最高,臀位次之、足位最差。另外尚有一定復變率。但對復變者繼續施灸,多數患者胎位仍可糾正[1,2]。

艾灸(之二)

(一)取穴

主穴:至陰。

(二)治法

雙側穴位均取。將純艾絨製成麥粒大之圓錐形艾炷,直接置於至陰穴上點燃,至局部灼熱難忍,即另換1炷,每穴每次灸4~5壯。如局部起小水泡,可塗以龍膽紫藥水並用消毒敷料包札,以防感染。每日1次(如有水泡,可避開該點),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02例,結果轉胎成功341例,無效61例,總有效率為84.8%。且發現橫位妊娠的療效明顯高於左骶前、右骶前位妊娠者,妊娠周次,32~35周的療效高於40周以上者[3]。

電針

(一)取穴

主穴:至陰。

(二)治法

患者取仰臥屈膝體位,鬆開腰帶,用1寸毫針刺入穴位2~3分,接通電針儀,連續波,密波,通電30分鐘,電流強度以患者可忍受為度。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61例,結果有效15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5.4%[4,5]。

針灸

(一)取穴

主穴:至陰。

(二)治法

雙側至陰均取,以5分毫針斜刺向上,進針1~2分,平補平瀉,留針30~60分鐘。可用艾條灸針柄亦可取針後於睡前灸,每次灸10~15分鐘。每日1次3~7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90例,結果有效255例,無效35例,其總有效率為87.9%[6,7] 。

耳穴壓丸

(一)取穴

主穴:內生殖器、轉胎穴、交感、皮質下。

配穴:腹、肝、脾、腎。

轉胎穴位置:在內生殖器穴下方。

(二)治法

主穴可僅取前二穴,亦可均取,效不顯時,酌選配穴。如僅取內生殖器及轉胎穴,內生殖器雙側均用,轉胎穴獨取右側;如全部取用,則每次選一側,兩耳交替輪用。以王不留行子貼壓,貼壓前必須用探棒或耳穴探測儀仔細找到所選穴區中的敏感點。並囑咐孕婦每日早、中、晚自行按壓穴丸各100次,按壓時要注意姿勢:如為橫位,可取坐位;如為臀位,則取臀高頭低仰臥位,下肢屈曲,臀部抬高20~30厘米,或平臥。注意轉胎應在空腹時進行。貼壓4天為一療程,如異常胎位仍未矯正者,可繼續換貼耳穴。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矯正胎位異常孕婦493例,多在3日內轉胎成功,其中413例,轉位成功率為83.3%。且通過對照證實,耳穴壓丸法的轉胎效果明顯優於膝胸臥位轉位法[8,9]。

穴位敷貼

(一)取穴

主穴:至陰。

(二)治法

取新鮮老薑搗爛成泥狀,於睡前敷貼於雙側至陰穴,以塑料袋包好,防止乾燥,每晚更換1次,7日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觀察239例,結果,有效185例,無效54例,其總有效率為87.4%[10,11]。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至陰。

配穴:會陰。

(二)治法

先僅取主穴,採用氦氖激光治療儀照射,輸出功率2~6毫瓦,波長6328埃。治前孕婦排空小便,取坐位,解鬆腰帶,脫去鞋襪。管口距穴區30厘米,光斑直徑3毫米,雙側穴位同時照射,每次照射10~20分鐘,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如3次無效者可加用會陰穴,方法同上。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242例,其中1000例約28~39周妊娠的臀位孕婦,胎位轉正者673例,總有效率為67.3%;另242例,加用會陰穴,治療4次後,轉正230例,有效率為95.04%[12,13]。

穴位電療

(一)取穴

主穴:至陰。

(二)治法

孕婦取坐位或臥位,在雙側至陰穴塗生理鹽水(起導電作用)。用脈衝電療儀一台,工作電壓6~9伏,將固定夾分別夾在雙至陰穴,一側正極,一側負極,使電源接觸點對準穴區,然後調整頻率至1~2次/秒,電流強度以孕婦有感覺即可,每次通電15~25秒。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觀察380例,結果矯正成功372例(其中又復轉3例),無效8例,其總有效率為97.1%[4]。

指切加艾灸

(一)取穴

主穴:至陰。

(二)治法

治療時間選在下午申時(4時左右),囑患者空腹及排空二便,全身放鬆並將注意力集中於小腹部。醫者在雙側至陰穴行指切數十下,使局部有脹痛感,每隔5分鐘重複1次。然後以艾條作溫和灸,每穴15分鐘,若出現熱感沿經絡上行,並覺胎位有轉動為佳。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40例,胎位轉正者35例,無效5例,有效率88%[15]。

標籤:【異常】、【胎位】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