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膏藥要勤換 久貼也添病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膏藥要勤換 久貼也添病

2020年06月24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8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很多人在貼膏藥的時候認為,一次膏藥貼在上面可以持續很多天的藥效。所以遲遲不換第二張,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膏藥貼多久就要揭下來呢?

中醫膏藥要勤換 久貼也添

很多人對膏藥情有獨鍾,遇到腰酸腿疼總喜歡來上一貼。與軟膏、霜劑不同,膏藥附著緊密,作用深透持久,所以特別適用於頑固、肥厚、部位較深處的疾患。

但貼膏藥也得講究個方式方法,要不也會給您添

一般來說,膏藥一天就得換一次,有的甚至半天就得換一次,這要根據說明書上的藥效持續時間來定。破潰的創面更應縮短換藥間隔,以5~6小時為宜。兩次應用之間還應適度清洗患處,清除掉黏附在皮膚表面的藥垢,之後讓皮膚適當休息1~2小時。

因為皮膚需要呼吸,汗腺、皮脂腺需要排泄,長時間敷貼膏藥,造成局部溫度高、濕度大,代謝廢物不能排出,就會刺激局部皮膚,產生瘙癢等不適。

如果膏藥一貼3天,或者兩貼之間不清洗,不留一點兒間隔,膏藥中的成分就可能經過汗孔侵入皮膚深處,誘發過敏,引起接觸性皮炎,俗名“膏藥風”。

出現與所貼膏藥形狀相同、邊界清楚的紅斑,伴隨劇烈的瘙癢,厲害的還可能起水皰甚至大皰,十分痛苦。萬一出現這種情況,必須立即揭去膏藥,洗淨局部,之後輕的部位(紅斑),可以外敷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藥膏或牙膏,或者用鮮白菜幫搗爛外敷;重的部位(水皰、大皰)必須請醫生幫忙。

高溫高濕下如何保管中藥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也越來越強,許多家庭都或多或少備放一些常用中藥或一些較珍貴的滋補藥品(如人參、天麻、冬蟲夏草、燕窩等等)。不過,一年四季氣候不同,家庭居室的小氣候也會相應變化,如何保管中藥,使藥性保持穩定,不影響療效和滋補成分,也是一門不小的學問。

研究表明,中藥對溫度有一定的適應範圍,溫度過高或過低會使中藥質量發生變化。比如,當溫度高於35℃時,含脂肪多的中草藥,由於受熱過高,油質分離,容易引起泛油變質。比較起來,空氣濕度對中藥的影響更大。在相對濕度超過70%時,大部分藥品通過逐漸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致使含水量增高,藥品就容易發霉變質。另有一些藥品在潮濕的空氣影響下,容易潮解溶化。專家們一致認定: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例如南方地區的“梅雨”時節)最不利於中藥保管,必須採取有效措施。

及時曬藥

黴菌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根霉、毛霉、曲霉、青霉和黃霉。引發中藥發霉的黴菌多為根霉和毛霉,主要原因是吸收了空氣水分,使中藥飲片含水超過了正常的比例(8%~12%)範圍。所以,在高溫高濕的時節,有經驗的中藥材經營商或醫院藥房管理員,會用機械除濕的方法,讓中藥飲片多吸收的水分“吐”出來。而對於家庭少量的中藥,也可採取自然乾燥的“曬乾法”,降低中藥飲片中的水分。需要注意的是,曬乾後的中藥飲片,一定要等放涼後再行收貯,否則其餘熱也會導致回潮而變質。

密封保存

家庭藥品存放地,以陰涼、乾燥、閉光處較適宜。如珍貴中藥在較短時間內服用不完,最好分成若幹份後將其密封保存。密封的方法很多,這裡介紹一種簡單易行的“蠟封法”:將藥品盛放在洗乾淨的玻璃廣口瓶或磨口瓶中,然後蓋嚴瓶蓋,用蠟轉圈滴在瓶口處封嚴就行了。對那些易揮發性和可能串味的藥(如麝香、番紅花),密封後可放到冰箱中冷藏;對於那些容易蟲蛀的藥(如鹿茸),可以用少量花椒跟它存放到一塊。

降溫降濕

使得存放中藥的空間的溫度濕度較低,是預防中藥霉變的根本措施,也因此,很多家庭的中藥是存入冰箱的。但也有一些人,因為諸多原因,不願用冰箱存放中藥,因而室內降溫降濕就顯得特別重要。降溫降濕的方法很多,可歸納為“自然法”、“物質法”和“機器法”。所謂的“自然法”,就是根據室內外的溫濕差異,用自然通風或關閉門窗的方法,使得室內保持適宜的溫濕度。比如晴天的中午,開窗通風,陽光照射,能夠達到防潮的效果;相反,到了陰雨天,為了阻止潮濕的空氣,關閉門窗是一種有效措施。所謂的“物質法”,就是在存放中藥的容器裡面或周圍,放置一些吸濕物質(如木碳、草紙、生石灰或一些食品乾燥劑),直接降低中藥周圍的濕度。所謂的“機器法”也很簡單,主要是利用空調設施,給室內降溫(濕度同時也會降低),在溫度不高的雨季,也可單獨利用空調的抽濕功能。

霉藥處理

一般而言,凡是生霉的中藥飲片,若去霉後仍留有霉跡,且有異味,說明已霉爛變質,不可入藥。對家庭存放的普通中藥,“霉變即扔”不失為一個安全、衛生的措施。但有些珍貴藥品,若霉變只限於表面,則可到中藥房請藥劑師鑒定,如仍有藥用價值,可由藥劑師採取去霉措施。主要是去掉霉灰,消滅黴菌。黴菌一般在50℃以上的溫度,遇60%左右的乙醇或低濃度的酸,便失去活力,故滅菌的方法很多,有撞刷法、淘洗法、酒洗法、醋洗法、油擦法,等等。由於中藥品種繁多,性質各異,因此去霉的方法也各有區別,非專業人士,不可擅自處理,更不可隨便食用霉變的中藥。

中醫如何看前列腺炎

由於患上前列腺疾病的人很多,往往又羞於去治療,或是拖延了很久才去治療,或是沒能得到很好的治療,再加上下焦的疾病,治療起來也不那麼容易,所以,現在被前列腺疾病所困擾的人很多,有人甚至認為這個無法根治。其實,在中醫看來,前列腺疾病並沒有那麼可怕。

要首先明白前列腺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還得先借鑒現代醫學的成果,通過解剖學,認識一下前列腺的結構:

在膀胱和精囊的下方,就是前列腺,它的大小,就像一個較大的板栗。射精管和輸尿管在其中合二為一,成為尿道,沿著陰莖通向外面。這就應了中醫裡的一個說法:腎有兩竅,一個精竅,一個溺竅。精竅就相當於射精管,溺竅就相當於輸尿管。

中醫又說:精竅開時溺竅閉,溺竅開時精竅閉。在正常情況下,平時,這兩個管子都是閉合的,所以尿也不出來,精液也不會流出來。小便的時候,溺竅開了,精竅仍閉著,所以尿液流出來,精液不流出來;射精的時候,溺竅閉合著,精竅開了,所以精液能射出來,尿液不出來。前列腺就是這些管道的一個開關。

任何開關,都需要很靈敏,開就得開得通暢,關就得關得嚴實,前列腺這個開關更是如此,否則,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症狀,如尿頻、尿急、尿不盡、尿濁、滑精、性功能障礙、射精痛、尿閉,等等。這些都與前列腺有關。

這個開關為什麼不靈敏呢?原因主要有兩個:

◇ 腎 虛

前列腺屬於腎系統,中醫講“腎司開合”,前列腺就是負責執行一部分開合任務的。腎虛會造成開合失司,不能很好地管這個開關了,於是開關出現故障。所以,性生活過度、手淫過多,耗傷了大量的腎精,可能導致前列腺疾病

◇ 下焦濕熱

人的下體是最容易滯留濕邪的地方。憋尿的時候,濕邪容易在下體蔓延;性生活中忍精不射,會導致死精、敗精滯留體內,化為濕濁之邪;腎虛不能充分蒸騰水液,也會導致濕邪停在下體。濕邪醞釀久了就會化熱,於是,濕熱交織,影響前列腺的開合功能;而且,濕熱越結越深,纏綿不去,又極易使其成為一個慢性病。

當然,腎虛則更容易導致下焦濕熱,下焦濕熱久了也必然導致腎虛,這兩個因素也是互相作用的。

有人認為是細菌導致了前列腺疾病,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是根本原因。細菌無處不在,必須人體該部位給細菌的生長提供的良好的條件,然後細菌才能生長。而濕熱,正是細菌生長的絕佳環境。所以,是現有下焦濕熱,然後才又細菌滋生,細菌滋生有加劇了前列腺疾病。

所以,前列腺疾病並不可怕,需要先從日常生活中去防治:先要防止腎虛,做到節制性生活,解除手淫,不熬夜。再要防止下焦濕熱,做到不憋尿,不忍精不射,避免久坐、久立,飲酒要有節制,不要酒後行房。至於已經產生的症狀,通過養腎、驅逐下焦濕熱,促進腎的氣化等中醫手段,就可以消除。

結語:不管是吃藥還是貼膏藥都要嚴格的按照藥品說明書上的來,以免對身體造成一些傷害。

 

 

 

標籤:【中醫養生】、【中醫膏藥】、【膏藥怎麼洗】、【膏藥貼多久】、【風濕膏藥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