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藥也有講究 | 養生知識網


 

A-A+

喝中藥也有講究

2020年01月25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31 ℃ 次

養生導讀:說到治療疾病,每個人選擇的治療方法不一樣,有的人選擇西醫,有的人選擇中醫,中醫的藥品大部分都是需要熬中藥湯服用的,說起喝中藥,大部分人都覺得應該是趁熱喝,那樣才會吸收到藥的精華,但是事實是這樣嗎?

清代著名醫學家徐靈胎曾講道:“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方雖中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但無功,反而有害……”由此可見,湯劑服用方法是否正確,直接影響著藥物在人體中的吸收和治療效果。同時服藥的溫度也很有講究。民間有“趁熱喝”的說法,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準確。對於服中藥,中醫有句古語,叫做“陽病熱服,陰病涼服”。具體地說,可以分熱服、溫服和涼服三種。熱服與涼服,應根據情況具體分析,治療熱病的藥可涼服,而治療寒症宜熱服。

喝藥

傳統的中醫理論對口服湯劑的溫度是非常講究的,具體到藥水溫度就有三種:涼服、熱服和溫服。

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後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37℃時再喝;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發散風寒的中藥,應該熱服,並且可在服後吃些熱稀飯、喝熱水,以助藥力。而解毒、清熱的藥,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藥,則冷服效果更好。

一般而言,患有“陽病”的患者多表現出熱症,如發熱;而“陰病”多表現為寒症,如肢冷。

涼服:在藥液冷卻後服。治療熱症宜冷服,熱症患者常表現為週身發熱、口渴、大便乾燥、小便短黃、舌質紅、舌苔黃、脈搏快等症狀。冷服的藥有解毒藥、止吐藥、清熱藥等。在我國南方,夏天經常服用的一些“涼茶”,實際上也屬於中藥的一種。

涼服

熱服:即在藥劑比較熱時服用。治療寒症宜熱服,即病人出現惡寒發熱、無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症狀時應該熱服藥劑,並且可在服後吃些熱稀飯,喝些熱水等,以助藥力。

溫服:即藥煎好後放一會,待其不冷不熱時服。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如平和補益之藥。

一般情況下,叫做“湯”(如“桂枝湯”等)的多數應熱服,而叫做“飲”(如達原飲)的多數需要涼服。不過,為謹慎起見,患者最好在開完藥後,再問一下中醫師服用方法,以防出現偏差。

如何避免或阻止因服用中藥、湯藥而帶來的嘔吐現象?

一是採用小量頻服法

即先讓病人服一小口試探,若吐就讓其吐出,如此兩三次後,一般就可適應,然後再一次服下,一般就不會再吐了。

二是採用大量快服法

即待湯藥涼了以後,屏住呼吸一口氣將湯藥喝完,飲藥途中最好不要停頓,以免勾起藥味而誘發嘔吐。飲完湯藥後立即用涼開水漱口再飲少量涼開水。也可嚼一塊口香糖以去除藥味。

即待湯藥涼了以後,屏住呼吸一口氣將湯藥喝完。

快服

三是採用藥物干預法

甘草20克,水煎服,不吐時再服湯藥(中藥中有大戟、芫花、海藻、甘遂等反甘草藥物則不用此法,以免出現相反作用);白芷末6克放於舌上,再以舌舐咽;服藥後嘔吐不止時:可在湯藥中加1~2湯匙薑汁,或服藥後再服一些薑湯。

標籤:【喝中藥不能吃什麼】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