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保健 未得長生亦保壽 | 養生知識網


 

A-A+

針灸保健 未得長生亦保壽

2019年04月10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23 ℃ 次

灸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創造的一種外治療法,其產生早於方藥。灸法可以溫通氣血、扶正祛邪,調節臟腑功能活動,以達到延緩衰老,強身健體,減輕老化的預防養生作用。

針灸有養生保健功效

灸法可以養生保健

灸法是養生保健的有效療法。晉代《范東陽雜方》中有灸法防霍亂使人“終無死憂”的記載,並首次提出“逆灸”的概念,即指使用灸法保健的預防性灸療。明代的《針灸聚英》也說“無而先針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意指病未至灸之。“逆灸”重視機體自身潛能的激發與調動,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

在古代日本民間普遍運用灸法預防保健、延年益壽,並流行“勿與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風門之穴人人灸”等諺語。無論男女,一生中都必須灸治4次,即十八歲時灸風門,預防感冒;二十四歲灸三陰交,旨在增強生殖能力;四十歲灸足三里,以促進脾胃功能、預防疾病;至老年多灸足三里和曲池以防止視力衰退,灸曲池可使眼睛明亮,牙齒堅固。

灸法在養生保健中的應用

《扁鵲心書》曰:“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又云:“余(竇材)五十時,常灸關元百餘壯,……漸至身體輕健,羨進飲食……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外台秘要》:“三里養先後天之氣,灸三里可使元氣不衰,故稱長壽之灸。”唐代孫思邈是艾灸“治未病”的積極倡導者,他指出“膏肓灸無所不治”,“此灸訖,令人陽氣康盛”。在日本民間提倡嬰兒期灸身柱,即嬰兒出生後不久,用小麥粒大的艾炷灸身柱穴,3壯左右,連續灸三日至十數日不等,可以促進健康發育。

灸法養生保健的前景廣闊

“治未病”是讓人不生病,如今,醫學的重點是防患於未然。在機體尚處在“未病”狀態時及時介入一些安全簡便的方法,不僅療效好、痛苦小,而且費用低。灸法“治未病”的理論及臨床應用被延用兩千餘年,受到歷代醫家的推崇。今天,灸法仍以其獨特的療效和無毒副作用、方便經濟等特色在預防保健醫學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為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延緩衰老、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發揮更廣泛的作用。

艾灸穴位:阿是穴、三陰交穴。

位置:腹部壓痛明顯處、三陰交穴在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患者可四指併攏,小指放在對側內踝尖上,食指與脛骨內側面後緣交界處。

方法:艾灸條每次1支,艾灸痛點有溫熱舒服的感覺,灸至皮膚出現紅暈,每次灸20分鐘~30分鐘,7天為1療程,休息2天後,再進行第2療程,一般灸1~2個療程。

作用:灸局部疼痛處的阿是穴,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循環,促進炎症的吸收與消散,通則不痛;三陰交穴是足三陰經交會穴,灸之能補脾腎,助運化,通經絡,又因三陰經走少腹,故灸三陰交穴也可直達病所。

標籤:【亦保】、【壽】、【長生】、【未得】、【保健】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