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火罐用法和適應症
拔罐法又稱拔火罐,古稱“角法”。是以罐子為工具,和用火燃燒排出罐內空氣,造成相對負壓,使罐子吸附於施術部位,產生溫熱刺激及局部皮膚充血、瘀血,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子療法。多用於痺證,刺血拔罐運用於急性扭傷有瘀血者,瘡瘍、部分皮膚病,如丹毒、神經性皮炎等。
1、罐的種類:
臨床上常用罐有三種:玻璃罐、竹罐、陶罐。
2、拔罐的方法:
1火罐:是用火在罐內燃燒,形成負壓,使罐吸附在皮膚上,個體操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1)閃火法:用鑷子或止血鉗夾住燃燒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內繞一圈後,迅速退出,快速地將罐扣在施術部位。此法簡便安全,不受體位限制,為目前臨床常用的方法。
(2)投火法:將紙片或酒精棉球點燃後,投入罐內,然後迅速將火罐扣於施術部位。
(3)滴酒法:是用95%酒精或白酒,滴入罐內1-3滴(切勿滴酒過多,以免拔罐時流出燒傷皮膚),沿罐內壁搖勻,用火點燃後,迅速將罐扣在應拔的部位。
(4)貼棉法:是用大小適宜的酒精棉一塊,貼在罐內壁的下1/3處,用火將酒精棉點燃後,迅速將罐扣在應拔的部位。
(5)架火法:即用不易燃燒、傳熱的物體,如瓶蓋,小酒盅等,將95%酒精數滴或酒精棉球置其內,置於應拔部位,用火點燃,將制度迅速扣下。
2水煮法:先將配製好的藥物放在布袋內,紮緊袋口,放進清水煮成適當的濃度,再把竹罐投入藥液內煮15分鐘左右,用鑷子取出竹罐,倒干罐內藥液,迅速用涼毛巾緊捫罐口,立即將罐扣在應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膚上。本法配合藥物加強疏風止痛的作用,常用於風濕痺痛和某些軟組織病證。所使用的藥物多為疏風活血通絡的中草藥。
3、起罐:
拔罐時,一般留罐10-15分鐘,待局部皮膚瘀血時,將罐取下。取罐時,左手扶住罐身,右手按壓罐口的皮膚,使空氣進入罐內,火罐即可鬆脫,不可硬拉或旋動,以免損傷皮膚。若罐大而吸附力強時,可適當縮短留罐的時間,以免起泡
4、特殊用法:
臨床上,根據病情需要,火罐還有以下幾種常用的方法:
1走罐:亦稱推罐。即先在施術部位皮膚上塗一層凡士林或潤滑油,再用上述方法將罐拔住,然後醫生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以及病變部位,往返推動,至局部皮膚充血紅潤為度。此法適於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2閃罐:即將罐拔住後,立即起下,如此反覆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膚潮紅或充血為度。
3刺絡拔罐:施術部位消毒後,用三稜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後,再行拔罐,以加強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作用。
5、適應範圍:
拔罐具有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散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常用於痺證(如腰腿痛、肩背痛),胃腸道疾患(如胃痛、腹痛),肺部疾患(如咳嗽、哮喘)。
刺絡拔罐法適用於急性扭傷有瘀血者,瘡瘍、某些皮膚病,如丹毒、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等。
6、注意事項:
1患者體位要舒適,根據部位選用大小不同口徑的火罐,注意選擇肌肉較豐滿,沒有毛髮和骨骼凹凸的部位,以防火罐脫落。
2拔罐時火力要足,罐口靠近拔罐的部位,操作要迅速輕巧,做到穩、準、快,才能將火罐拔緊,否則影響療效。
3皮膚有潰瘍、水腫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拔罐。
4有自發性出血和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法。
5用火罐時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勿須處理,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塗以龍膽紫藥水後,覆蓋敷料,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