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刮痧手法 找準穴位是關鍵 | 養生知識網


 

A-A+

常用的刮痧手法 找準穴位是關鍵

2020年10月02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6 ℃ 次

 刮痧療法不僅能治,而且還可以起保健作用。只要沒有皮膚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著經絡適當刮一刮對身體還是比較有益的。刮痧保健作用主要應用於疏通經絡方面。常見有些患有肩周炎的50歲左右的人,採用刮痧的方法療效比較好,但是一般不是一次能完成,大概要兩三次左右。

用邊緣光滑的湯匙、銅錢或硬幣,在人身體上順序刮動的治療方法稱刮痧療法。在中醫學上,刮痧是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促進血液、淋巴液的循環功能,使肌肉和末梢神經得到充分營養,促進全身的新陳代謝,增加人體免疫能力。所以刮痧不只可以迅速有效地減輕疼痛及肌肉僵硬,還能消解體內暑氣。刮痧是我國民間深受群眾偏愛的一種治療方法。

刮痧手法有十幾種,其中最常用的手法為:手拿刮板,治療時刮板厚的一面對手掌,保健時刮板薄的一面對手掌。刮拭方向從頸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從上向下刮拭,胸部從內向外刮拭。刮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90度進行刮痧。

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2~3分鐘,最長不超10分鐘。對於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為原則。刮痧次數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5天,痧退後再進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後1~2天,皮膚可能輕度疼痛、發癢,這些反應屬正常現象。

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處理

刮痧療法和針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樣的,都是對人體的穴位進行刺激,只不過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刮痧也和針灸一樣,有可能像暈針一樣出現暈刮。

暈刮出現的症狀為頭暈、面色蒼白、心慌、出冷汗、四肢發冷、噁心欲吐或神昏撲倒等。

預防措施:空腹、過度疲勞患者忌刮;低血壓、低血糖、過度虛弱及神經緊張特別怕痛的患者輕刮。

急救措施:迅速讓患者平臥,讓患者飲用1杯溫糖開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會穴(重刮)、人中穴(稜角輕刮)、內關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湧泉穴(重刮)。

注意事項

工具、體位:刮痧板由水牛角製成,形狀為長方形,邊緣鈍圓。背部刮痧取俯臥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後會出現青紫色出血點。

適應症:感冒、發燒、中暑、頭痛、腸胃、落枕、肩周炎、肌肉勞損、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

禁忌證

1、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婦女的乳頭禁刮。

2、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少者慎刮。

3、心臟病出現心力衰竭者、腎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患者,全身重度浮腫者禁刮。

4、下肢靜脈曲張,刮拭方向應從下向上刮,用輕手法。

5、凡刮治部位的皮膚有潰爛、損傷、炎症都不宜用這種療法,大病初癒、重病、氣虛血虧及飽食、飢餓狀態下也不宜刮痧。

1.病人取舒適體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並用溫水洗淨局部。

2.用邊緣光滑的湯匙(或調羹、硬幣等)蘸上麻油(菜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單向重複地刮。

3.刮痧順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體中間刮向兩側,或每次都由內向外,不得來回刮動。每次每處大約刮20下,直到皮膚出現深紅色斑條為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頸部兩側。根據病情需要,有時也可在頸前喉頭兩側、胸部、脊柱兩側、臂彎兩側或膝彎內側等處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選擇適合的部位刮痧。

5.每一部位可刮2~4條或4~8條“血痕”。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條或弧形。刮痧之後,應用手蘸淡鹽水在所刮部位輕拍幾下。

6.應用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處施術。常用穴位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在穴位處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療效果外,還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本法適用於腹痛、煩亂、胃腸型感冒、暑熱噁心,以及因痧所致的肌肉或全身酸痛。

7.下列情況不宜刮痧:身體過瘦皮膚失去彈力者、心臟病患者、水腫病人、血友病或有出血傾向者、小兒及年老體弱者。

標籤:【穴位】【關鍵】、【找準】、【手法】、【刮痧】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