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 | 養生知識網


 

A-A+

第四節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

2018年10月05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7 ℃ 次

 一、經別

 
(一)經別的含義
經別為十二經別的簡稱,是十二經脈別出的,分佈於胸腹和頭部,溝通表裡兩經並加強與臟腑聯繫的另一經脈系統。它是包括在十二經脈範圍以內的經脈,故稱其為“別行的正經”。
(二)經別的循行
十二經別的循行都是從四肢開始深入內臟,然後再上至頭頸淺部,而表裡相合。它的“離、合、出、人”的部位,雖和十二經的循行通路有密切關係,但在循行的順逆方向上,與十二經脈的循行有顯著的區別。如手三陰經的循行是從胸走手,而經別卻自腋深入胸腔以後,再上行向頭,合於手三陽經;手三陽經的循行是從手走頭,而手三陽經別則由腋下深入內臟,然後上行至頭;足三陰經的循行是從足走胸(腹),而足三陰經別卻從足走頭;足三陽經的循行是從頭走足,足三陽經別則是從足走頭。
十二經別與正經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其循行上具有“離、合、出、入”的特點。每一條經別都是從其所屬的正經分出,稱作“離”(別),進入胸腹腔稱“入”,於頭頸部出來稱“出”,又與表裡經脈相合稱“合”。手足三陰三陽共組成六對,稱“六合”。
1.足太陽~足少陰(一合)
(1)足太陽經別
別入:於胭中,其一道行至尻下五寸處,別行入於肛門。
別行:屬於膀胱,散於腎,當心入散,系舌本。出合:從膂上出於項。
合於:足太陽。
(2)足少陰經別
別入:胭中。
別行:別出一脈與足太陽相合上行至腎,當十四椎處,從而聯屬帶脈;其直行者,從腎上行繫於舌本。-
出合:復出於項。
合於:足太陽。
2.足少陽~足厥陰(二合)
(1)足少陽經別
別入:上行繞髀,至毛際與足厥陰經脈相合,別者入季脅之間。
別行:循胸裡,屬膽本腑,散行至肝,上貫人心,上行挾咽。
出合:出於頤頷,散佈於面,系目系,合眼外角。
合於:足少陽經。
(2)足厥陰經別
別入:自足背別行,上至毛際。
別行:與足少陽別行的正經相合上行。
合於:足少陽經。
3.足陽明~足太陰(三合)
(1)足陽明經別
別入:上行至髀,深入腹裡。
別行:屬於胃腑,散行至脾,上通於心,上循咽。
出合:出於口,上行鼻柱的上部及眼眶的下方,還系目系。
合於:足陽明經。
(2)足太陰經別
別入:別上至髀。
別行:與足陽明別行正經相合上行,絡於咽,貫舌本。
合於:足陽明經。
4.手太陽~手少陰(四合)
(1)手太陽經別
別入:別人肩解,入於腋下。
別行:走心,系小腸。合於:手太陽經。
(2)手少陰經別
別入:人於淵腋兩筋之間。
別行:屬於心,上走喉嚨。
出合:出於面,合目內眥。
合於:手太陽經。
5.手少陽~手厥陰(五合)
(1)手少陽經別
別入:別於巔頂,入於缺盆。
別行:下走三焦,散於胸中。
合於:手少陽經。
(2)手厥陰經別
別入:別於腋下三寸天池穴處。
別行:入於胸中,聯屬三焦。
出合:沿喉嚨,出耳後,完骨下。
合於:手少陽經。
6.手陽明~手太陰(六合)
(1)手陽明經別
別入:從手上行,循胸前膺乳之間,別於肩盂穴處,行入於天柱骨。
別行:經缺盆下入大腸,又上行聯屬於肺,再向上沿咽喉。
出合:出缺盆。
合於:手陽明經。
(2)手太陰經別
別入:別出入於淵腋,行手少陰經之前。
別行:入走於肺,散行至大腸:
出合:上出缺盆,循喉嚨。
合於:手陽明經。
(三)經別的生理功能
十二經別之中的六陽經,都要行過與其相表裡的臟腑,如“足少陽之別散於肝”,“足陽明之別散於脾”,“足太陽之別散於腎”。六陰經經別也都行過本髒。這不僅說明了十二經別都和臟腑相聯屬,在機體內部起著濡養臟腑的作用,而且突出了陰陽兩經互為表裡的配偶關係。其分佈與相互的關係比四肢由絡脈來溝通表裡組織更為縝密。十二經別輔助了十二經脈對內臟和體表的聯繫,體現了手足三陰三陽在表裡關係上的“離、合、出、人”和相互灌注,同十二正經、十五絡脈、奇經八脈等,構成了運行氣血循環體系。因為每一經脈均有其自己的經別,所以某一經腧穴主治的範圍並不僅僅局限在經脈的循行部位上,這也就具體地說明了經別的作用。
十二經別在《內經》中均無候的記載。但經別對部分腧穴主治性能有很大的影響,各經經穴所能主治的症候,其發部位有一些並非經脈所能達到,而是經別到達之處,取該經腧穴進行治療,往往能獲得顯著的療效。如足太陽膀胱經的承山、承筋、合陽等穴,都能治療痔疾,但是膀胱經的循行通路並不到達肛門,而經別的循行則是“下尻五寸,別人於肛”。
二、絡脈
 
(一)絡脈的含義
絡脈是自經脈別出的分支,又稱“別絡”,主要有十五絡脈。十五絡脈是由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的別絡及脾之大絡所組成的。
從絡脈分出的更細小的絡脈稱“孫絡”。分佈在皮膚表面的絡脈叫作“浮絡”。絡脈與絡脈之間可以相互吻合,“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靈樞·經脈》)。絡脈從大到小,分成無數細支遍佈全身,將氣血滲灌到人體各部位及組織中去,這樣就使在經絡中運行的氣血,由線狀流行擴展為面狀瀰散,對整體起營養作用。
絡脈自經脈的一定穴位別出之後,就以分出之處的穴名而定名。如手太陰經的絡脈,自列缺別出,因此這支絡脈的絡穴就名為“列缺”。(二)絡脈的循行
在十五絡脈中,十二經脈的絡脈都是從四肢肘、膝以下分出,絡於相互表裡的陰陽兩經之間,從陽走陰或從陰走陽,為十二經在四肢互相傳注的紐帶。
任脈之絡脈分佈在腹部,絡於衝脈;督脈之絡脈分佈在背部,除別走太陽之外,並能聯絡任脈和足少陰經脈;脾之大絡分佈在側身部,能總統陰陽諸絡。這三者在軀幹部發揮其聯絡作用,從而加強了人體前、後、側的統一聯繫。
1.手太陰絡脈
絡名:列缺。
部位:在腕後一寸半處。
鄰經:別走手陽明經。
循行:從列缺穴分出,起於腕關節上方,通手太陰經直人掌中,散於魚際。
2.手少陰絡脈
絡名:通裡。
部位:在腕後一寸處。
鄰經:別走手太陽經。
循行:從通裡穴分出,別而上行,沿經脈人於心中,向上聯繫舌根,歸屬於目系。
3.手厥陰絡脈
絡名:內關。
部位:在腕後二寸處。
鄰經:合手少陽經。
循行:從內關穴處分出,出於兩筋間,沿經上行繫於心包絡,絡於心繫。
4.手陽明絡脈
絡名:偏歷。
部位:在腕後三寸處。
鄰經:別人手太陰經。
循行:從偏歷穴處分出,別人手太陰,其支向上沿臂至肩盂,上面頰,絡於牙齒,分支入耳中合於宗脈(指主要經脈)。
5.手太陽絡脈絡名:支正。
部位:在腕後五寸處。
鄰經:內注手少陰經。
循行:從支正穴處分出,向上行至肘,絡於肩盂部。
6.手少陽絡脈
絡名:外關。
部位:在腕後二寸處。
鄰經:合心主(厥陰)。
循行:從外關穴處分出,繞行於臂膊外側,注於胸中,同厥陰經會合。
7.足陽明絡脈
絡名:豐隆。
部位:在足外踝上八寸處。
鄰經:別走足太陰經。
循行:從豐隆穴處分出,走向太陰,其支脈沿脛骨外側向上,絡於頭頂,與各經脈氣相結,復下絡於喉嚨和咽峽部。
8.足太陽絡脈
絡名:飛揚。
部位:足外踝上七寸處。
鄰經:別走足少陰經。
循行:從飛揚穴分出,走向足少陰經。
9.足少陽絡脈
絡名:光明。
部位:在足外踝上五寸處。
鄰經:別走足厥陰經。
循行:從光明穴分出,走向足厥陰,向下聯絡足背。
10.足太陰絡脈
絡名:公孫。
部位:在距第一跖趾關節後方一寸處。
鄰經:別走足陽明經。
循行:從公孫穴處分出,走向足陽明經,其支脈人腹腔,聯絡腸胃。
11.足少陰絡脈
絡名:大鐘。
部位:在內踝後下方。
鄰經:別走足太陽經。循行:從大鐘穴處分出,走向足太陽經。其支脈與本經相並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貫腰脊。
12.足厥陰絡脈
絡名:蠡溝。
部位:在足內踝上五寸處。
鄰經:別走足少陽經。
循行:從蠡溝穴分出,走向足少陽經。其支脈經過脛骨,向上至睪丸,結聚在yin莖處。
13.任脈之絡
絡名:鳩尾。
部位:在胸骨劍突下。
鄰經:督脈。
循行:從鳩尾穴處分出,自胸骨劍突下行,散佈在腹部。
14.督脈之絡
絡名:長強。
部位:在尾骨尖下半寸處。
鄰經:別走足太陽經。
循行:從長強穴處分出,挾脊柱兩旁,上行到項部,散佈在頭上。下行的絡脈,從肩胛部開始,向左右別走足太陽經,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
15.脾之大絡
絡名:大包。
部位:出淵腋下三寸處。
鄰經:聯絡週身之血。
循行:從大包穴處分出,出於淵腋下三寸處,脈氣散佈在胸脅部。
(三)絡脈的生理功能
在陰陽表裡經脈之間起紐帶作用,參與十二經脈的整體循環,其變特點是:十五絡脈所反映的病候,主要偏重於四肢體表的疾患,多為局部病變,不像十二經脈病候那樣深重繁雜。
三、經筋
 
(一)經筋的含義
經筋為十二經筋的簡稱,是十二經的經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附屬於十二經脈的筋膜系統,是經脈經氣在人體四肢百骸、骨骼筋肉之間運行的另一徑路。因其運行於體表筋肉,故稱經筋。經筋也分手足三陰三陽,其數目與經脈相同,其循行道路也多與經脈相接。(二)經筋的循行
十二經筋的走向及分佈,基本上和十二經脈的循行相一致。但是,十二經脈有順逆之不同,而經筋走向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在踝、胭、膝、臀、腕、肘、腋、髀、頸結聚,終結於頭面等處,沿行於體表,不人內臟,而與他經相結。
1.手太陰之筋
手太陰經筋,起始於大拇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結於魚際,行寸口外側,上行沿前臂,結於肘中,向上經過上臂內側,進腋下,出缺盆部,結於肩鵲前方,其上方結於缺盆,自腋下行的從下方結於胸裡,散佈於膈,與手厥陰之筋在膈下會合,結於季脅處。
2.手陽明之筋
手陽明經筋,起始於第二手指橈側端,結於腕背部上,向上沿前臂,結於肘外側,上經上臂外側,結於肩盂部。分出支經繞肩胛,夾脊,直行的經筋從肩盂上走頸,分支走向面頰,結於鼻旁顴部,直上行的走手太陽經筋之前,上左側額角者,結絡於頭部,向下至右側下頷。
3.足陽明之筋
足陽明經筋,起始於足次趾、中趾及無名趾,結於足背,斜向外行加附於腓骨,上結於脛骨外側,直上結於髀樞,又向上沿脅部,屬於脊。其直行者,上沿脛骨,麗結於膝,分支之筋,結於外輔骨部,與足少陽經筋相合,其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結於大腿面,而會聚於陰器,再向上分佈到腹部,至缺盆處結集,再向上至頸,夾口兩旁,合於鼻旁顴部,相繼下結於鼻,從鼻旁合於足太陽經筋。太陽經筋散絡於目上,為目上綱,陽明經筋散絡目下,為目下綱。另一分支之筋,從面頰而結於耳前部。4.足太陰之筋
足太陰經筋,起始於大趾內側端,上行結於內踝,直行向上結於膝內輔骨(脛骨內髁部),向上沿著大腿內側,結於股前,會聚於陰器部,向上到腹部,結於臍,沿著腹內,結於肋骨,散於胸中,其內的經筋則附著於脊旁。
5.手少陰之筋
手少陰經筋,起於小指內側,結於腕後豆骨處,向上結於肘內側,上人腋內,交手太陰經筋,循行於乳的內側,而結於胸部,沿膈向下,聯繫於臍部。
6.手太陽之筋
手太陽經筋,起始於小指之上,結於腕背,上沿前臂內側,結於肱骨內上髁後,進入後,結於腋下。其分支走肘後側,向上繞肩胛部,沿頸旁出走太陽經筋的前方,結於耳後乳突部,分支進入耳中,直行的出於耳上,向下結於頷,上方的連屬於跟外角。
7.足太陽之筋
足太陽經筋,起始於足小趾,上行結於踝,斜上結於膝,下方沿足外側結於足跟,向上沿跟腱結於胭部。其分支結於小腿肚(踹外),上向肝內側,與胴部一支並行上結於臀部,向上挾脊旁,上後項,分支人結於舌根,直行者,結於枕骨,上向頭項,由頭的前方下行到顏面,結於鼻部,分支形成“目上綱”,下邊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後外側,結於肩盂部位,一支進人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結於耳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從缺盆出來,斜上結於鼻旁部。
8.足少陰之筋
足少陰經筋,起始於小趾之下,人足心部,同足太陰經筋,斜走內踝下方,結於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於脛骨內髁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上行,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沿膂(脊旁肌肉)裡夾脊,上後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經筋會合。9.手厥陰之筋
手厥陰經筋,起始於中指,與手太陰經筋並行,結於肘部內側,上經上臂的內側,結於腋下。分支進人腋內,散佈於胸中,結於膈部。
10.手少陽之筋
手少陽經筋,起始於第四手指端,結於腕背,走向臂外側,結於肘尖部,向上繞行於上臂外側,上循肩部,走到頸部會合於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頜角部進入,聯繫舌根,一支上下頜處沿耳前,屬目外眥,上達顳部,結於額角。
11.足少陽之筋
足少陽經筋,起於第四趾,上結外踝,再向上沿脛外側結於膝外側。其分支另起於腓骨部,上走大腿外側,前面結於伏兔(股四頭肌部),後面的結於骶部,其直行的,經側腹季脅,上走腋前方,聯繫胸側和乳部,結於缺盆,其直行的上出腋部,通過缺盆,走向足太陽經筋的前方,沿耳後上繞額角,交會於頭頂,向下走向下頜,上方結於鼻旁,分支結於外眥,為眼的外維。
12.足厥陰之筋
足厥陰經筋,起始於足大趾的上邊,向上結於內踝前方,向上沿脛骨內側,結於脛骨內髁之下,再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器部位而與諸筋相聯絡。
四、皮部
 
(一)皮部的含義
皮部為十二皮部的簡稱,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是經絡之氣散佈的區域,即全身體表皮膚按十二經脈分佈劃分的十二個部位。經脈、經別、絡脈、經筋,大體上都是分手足三陰三陽。在體表的皮膚也是按經絡來分區,故稱十二皮部。(二)皮部的循行
十二皮部合為六經皮部,各有專名,其名稱見下表。
┌────┬────┬────┬─────┬────┬────┬────┐
│六經名│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
│皮部名│關樞│害蜚│樞持│關蟄│樞儒│害肩│
└────┴────┴────┴─────┴────┴────┴────┘
(三)皮部的生理功能
十二皮部屬於人體的最外層,又與經絡氣血相通,為機體衛外的屏障,具有保衛機體、抗禦外邪和反映病理變化的作用。“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人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人捨於府藏也”(《素問·皮部論》)。這樣,皮一絡一經一腑一髒,成為疾病傳變的層次;臟腑、經絡的病變能反映到皮部,如“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痺,黃赤則熱,多白則寒”等。從外部的診察和施治則可推斷和治療內部的疾病。皮膚針、刺絡、敷貼等法,都是結合皮部理論運用的。

標籤:【膽經】、【膀胱經】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