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勞七傷」 中醫話疲勞
《黃帝內經》中對疲勞就有較充分的論述。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補充、豐富,使中醫疲勞理論不斷完善。內因、外因均可導致疲勞,但以內傷尤其過勞為主要病因。疲勞為害,涉及五臟六腑,主要為脾、肝、腎,首當推脾。疲勞屬於中醫學的"虛勞"範疇。
疲勞是機體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由於過長時間或過於繁重、緊張的體力或腦力勞動而引起的作業效率明顯的暫時降低的一種生理現象,主觀上一般伴有疲倦感,甚至筋疲力盡的感覺。但主觀疲倦感並不一定是機體疲勞,有時無疲倦感覺,而機體卻已進入疲勞狀態。
疲勞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大體上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1個別器官疲勞,常發生在僅需個別器官或肢體參與的緊張作業,如打鍵盤等。
2全身性疲勞,繁重體力勞動所致,常有特殊的感覺與行為,如全身肌肉和關節酸痛、疲乏和嗜睡等。
3智力性疲勞,持續而緊張的腦力勞動引起,其特點為頭昏腦脹、全身無力、嗜睡或失眠、易激動、肌肉鬆弛。
4技術性疲勞,多見於腦體並重,且神經精神相當緊張的作業,如駕駛。疲勞還可以分為精神疲勞和神經疲勞,也可分為肌肉的、代謝的、情感的、環繞的疲勞以及急性疲勞和慢性疲勞,還有所謂心臟疲勞、視疲勞等。
中醫學很早以前就非常重視人身體的疲勞現象,根據不同情況有不同的稱謂。如:疲乏、無力、倦怠、脫力、解亦、五勞、七絕等等。對於不同的人和不同情況,疲勞可以表現在不同的部位上,除全身乏力外,有四肢怠惰、腰腿酸軟、精神不振、視力疲勞、陽痿早洩、反應遲鈍等等,疲勞既可出現在健康人身上,也是很多疾病中出現的某一個症狀。因此,長久的疲勞既是一些疾患的原因,其本身也可能是某種疾患的一種情況,換言之,疲勞可能蘊藏著某種疾患。
疲勞如長期得不到完全恢復,如頻繁的過度緊張訓練、不適當的提高訓練要求和勞逸安排不當等,使大腦皮層機能受到破壞,神經—體液調節機能紊亂,各器官、系統的機能狀態發生異常變化,從而使疲勞轉入過度疲勞,即從心理狀態轉入病理狀態。主要表現為注意力渙散、記憶力減退、訓練成績下降、食慾不良、體重減輕、睏倦而失眠、頭昏腦脹,久之則可引起神經衰弱、安靜時心率加快,甚至出現心臟擴大、病理雜音等。
中醫認為,疲勞現象的出現,與五臟的失調有密切的關係,這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識,如四肢無力多與脾胃有關,腰酸腿軟多與腎臟有關,氣力不足多與肺臟有關,頭腦不清多與心臟有關,不耐疲勞多與肝臟有關。同時,中醫又認為,人的整個生命活動,全賴於“元氣”,元氣稟賦於先天而滋養於後天,是人體能量的源泉,與不同的臟器結合就產生不同的功用,所以元氣虛弱,就會使人體的各個功能處於低迷抑制狀態,也就構成了產生疲勞的根本原因。如前所述,人之初元氣來自於父母之精,既生以後,主要來自於飲食水谷精微的滋養和補充,同時還要借助自然界的清氣(氧氣),而水谷精微的化生主要依賴於脾胃功能的正常,在這裡,脾胃功能包括消化、吸收、轉輸、提供造血原料、參與水液代謝等多方面,因此,古人把脾胃稱之為後天之本。脾胃強壯則元氣充足,臟腑功能正常,耳聰目明,精力旺盛,防病抗病能力提高,抗疲勞能力增強。
保持良好心態,做到“形神合一”,合理組織訓練和勞動也是預防過度疲勞的重要因素,注意勞逸結合,恰當安排工間暫歇和工間休息。其他措施如改善訓練或勞動環境衛生,減少和消除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宣傳訓練、勞動、運動生理衛生知識,加強醫學監督,改善伙食,搞好衛生保障。
中醫藥很早就認識到人體的疲勞問題,現在僅從以下幾方面來介紹:
概念及致病因素 中醫稱疲勞為“懈怠”、“勞倦”、“疲乏”,屬“虛勞”、“虛損”範疇,認為疲勞是身體虛弱的表現,“有以勞倦,形氣衰少”。虛指人體臟腑氣血虧損,“精氣奪則虛”。
疲勞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明代醫學家張介賓在《景岳全書·論虛損病源》中分析到:“勞倦不顧者,多成勞損……或勞於名利……或勞於色慾……或勞於疾病。”但最常見的原由還是“過勞”,即過度勞累。《濟生方·諸虛門》認為:“五勞六傷之證……多由不能攝生,始於過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勞傷是因為不能保養好身體,過度消耗體能引起的。
分類:中醫將疲勞分為“五勞”、“六極”、“七傷”
1.五勞
五勞就是五種勞損,包括肝勞、心勞、脾勞、肺勞、腎勞。《素問·宣明五氣篇》對體力性疲勞歸納為五勞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過度用眼會引起視疲勞;過分懶散會使精神不振;坐的時間太長或是保持靜態的時間太長而不運動,肌肉就會鬆軟而不堅實;持續站立、行走而得不到休息,就會引起筋骨肌肉疲乏、酸軟。
2.六極
六極指疲勞引起的六種較為嚴重的機體病理變化,包括筋極、脈極、肉極、氣極、骨極、精極。嚴用和《濟生方·論五勞六極證治》稱:“蓋勞力謀慮成肝勞,應乎筋極;曲運神機成心勞,應乎脈極;意外過思成脾勞,應乎肉極;預事而憂成肺勞,應乎氣極;持志節成腎勞,應乎骨極。”
3.七傷
七傷指七種對身心傷害的因素,包括大飽傷脾、大怒傷肝、強力受濕傷腎、形寒傷肺、憂思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傷志。
發生過程 中醫認為疲勞損害身體是按以下過程進行變化的:“積虛成損,積損成勞,積勞成疾”。過勞、情志、外邪等致病因素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不足引起的疲勞,多以肝、脾、腎三髒的損傷為主。肝主疏洩,有疏通氣血、條達情緒的作用。肝郁氣滯則引起脾胃失和。脾主運化,主肌肉,脾運失常則不能生化營養精微物質,可使肌肉四肢無力。肝主筋,肝的精氣衰則筋不能動。腎藏精,主骨,腎氣傷則精力不濟,筋骨酸軟,未老先衰,特別易引起性功能阻礙。
1.勞傷肌筋 張介賓說:“人之運動,由乎筋力,運動過勞,筋必疲極。”從事體力勞動過度,容易勞損肌肉筋骨,肝主筋,間接地影響肝氣,使氣機郁滯,脾氣虛,情緒低落,食慾不振,精神疲乏。
2.憂思傷脾 《靈樞·大惑論》認為過度用腦會引起精神心理方面的疲勞:“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情緒變化無常,則易損及脾胃功能,使水谷精華失運,中氣升降失常,食慾差。
宋代李杲在《脾胃論》中也說:“少氣,不足以息,倦怠無力,默默不語,寢不寐,食不知味,惡熱,動則煩擾……”
3.精氣勞損 腎藏精,房事太過,腎氣受損,則出現腰膝酸軟,遺精。
4.疾病引發 中醫對疾病導致的疲勞也有認識,《黃帝內經》認為“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脾氣虛,則四肢不用”,“腎所生病,嗜臥”。
總之,由長期疲勞而演變的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一個多組織器官虛損、功能紊亂的病理狀態,由多種原因引起,僅靠單一的治法難以奏效,中醫藥介入疲勞的調養,獨具優勢。近年來,國內外採用中醫藥治療獲得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