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區別 | 養生知識網


 

A-A+

武當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區別

2019年10月10日 中華武術 暫無評論 閱讀 11 ℃ 次

武當內家拳講究武術與養身相結合,以靜制動、以柔克剛武當內家拳的精髓。那麼,武當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區別有哪些呢?是不是內家拳重於練心,外家拳重於練形呢?

武當內家拳

武當內家拳傳說為三豐真人所創。相傳,張三豐又名張君寶,宋末出生於遼東,生活於宋、元、明三朝,自幼樂道崇武,青年時從師訪友,遊俠江湖,曾歸棲陝西寶雞金台觀,得火龍真人傳以金丹大道,後來隱居武當山,修成正果。

在隱居武當山期間,三豐真人偶觀雀蛇相鬥,從中參悟,遂集中華武學百家之長,融道家吐納導引養生之道,始創內家拳於武當。後來歷代傳人從中領悟,分解、演化出諸多武術流派,但風格特點大同小異。而在武當山道門內一脈相傳的,始終以太極、八卦等拳法為主。

武當內家拳由兩儀、太極、無極三種不同層次的拳術、功法組合而成,是一套從初級到高級、由外至內、由動至靜、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的完整功法。

兩儀拳

又稱太乙拳,用來練習手、眼、身、步法及混元功 (爆發力、反彈力)的一種拳術。其風格是:快慢相兼,剛柔相濟,有行如龍、坐如虎、閃如電、發如雷的特點,有後發先制的實戰效果,是太極一門中的必練拳技。道曰: “陰陽和合為太極,分開曰兩儀。”此拳或快或慢,或剛或柔,陰陽各見所長,故曰 “兩儀”。

太極拳

內合其氣,外合其形,位居其中,形氣相含,神形俱妙,融武術、健身、養生於一體,這就是太極拳。其中最著名的有太極十三勢和三豐太極拳。

太極十三勢是第一代內家拳,為三豐祖師所創,太極十三勢是由起勢、抱球勢、單推勢、探勢、托勢、撲勢、擔勢、分勢、雲勢、化勢、雙推勢、下勢、收勢等攻防意識較強的十三組動作組成,其中內含吐納導引、採補混元等道家內修養生功法。

太極十三勢動作亦是根據鍛煉人體八脈的需要所編,而八脈又內連五臟,所以整個套路內含五臟八脈,外有五步八法,兼之攻防十三組合,融合道家養生丹術,故稱太極十三勢。其動作要領是:虛靈頂頸,含胸撥背,沉肩墜肘,舌頂上顎。

練習時要求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形、意、氣合之中,神形俱妙;動作之中,綿綿不斷,如行雲流水,松沉自然;動靜之中如綿裡藏針,柔中有剛,剛中帶柔,剛柔相濟,含而不露;呼吸之中,開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細長勻,息息歸根。太極十三勢內涵豐富,意義深遠,自古為武當山鎮山之寶、秘傳之法。

三豐太極拳是第二代內家拳,有一百單八式,相傳為三豐真人門下弟子根據太極十三勢演化而來,雖沒有明顯地表現五步八法攻防精要、五臟八脈養生特點,但暗含太極十三勢精要。其動作要領、練習要求與太極十三勢相同。三豐太極拳亦能通經活絡,益壽延年,歷來為門下弟子普修的拳法。

武當內家拳

無極

練武的人知道,太極生於無極,無極生於道。無極功是一種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修煉精、氣、神 “人身三寶”的道家靜態丹法 (內丹功),據說能發人潛能、開人智慧,是修練太極拳法的最高境界。

太極拳中,習練兩儀,以壯其彪;修煉無極,以培其本;三者同修,能使其拳如龍乘雲氣,虎借風威,相依相托,相輔相成。

武當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區別有哪些?下面是對於外家拳和內家拳的一些直接的比較:

一、外家重招式和外形,內家不重招式,不看外形。外家有形而內家無形。

二、外家靠不斷的重複練習,來建立神經和肌肉系統的慣性和本能反應能力。內家則要練如何破除人的慣性反應,而以對拳的超級知覺和控制能力來取勝。

三、外家重視練力量,內家重視練協調。而一旦人體協調之後,可以擁有比普通外家拳更具破壞性的力量。

四、外家重視練速度,內家關注練柔和空靈。一旦達到空靈的境界,就擁有外家拳手無法想像的攻擊速度。

五、外家拳的力量和速度主要來自於肌肉的訓練和反應,所以外家拳手看起來很壯實,所謂的孔武有力。內家拳的力量來自於神經系統的協調和反應,所以看起來顯得單薄清瘦。

在內家拳手看來,外家拳的肌肉力是“滯力”,不僅效率低,速度慢,而且會互相牽扯和互相制約,影響速度和力量的發揮,而且,這種肌肉力對身體健康還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練內家拳的人,要花很多功夫去掉身上的“滯力”,變成“靈勁”。在這個過程中,人體各部位往往會逐漸瘦下來(如果是身體偏瘦的人反而會壯起來),把很多不需要的肌肉和脂肪,都通過身體的“內化”而去掉,在內家稱為“去濁氣,蓄清氣”的這個過程中消解掉。所以,我們明顯看到:內家與外家的練法和外形都是完全相反的。

六:外家練拳講究標準動作,內家講究心法對不對。外家講究一招一式如何“標準”,內家練拳則不一樣,是要體會這些招式怎樣運動才符合拳理。在符合拳理的情況下,所有的招式都是“對的”。所以,外家拳是“一元化思維”,內家拳是“多元化思維”。

所以內家拳有很多派,招式動作各不相同,如一記雲手,就有很多種派別,很多種練法。人在練雲手的過程中也需要不斷體會不同的練法,不斷變化幅度的大小和快慢等等。也由於這種區別,造成了太極一門的學生執著於某個師傅,某個階段的動作特點,形成了太極門眾多的門派,都說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了”,其實他們都是對的,也都是錯的。落了形象,固化了動作招式,自然都是“錯的”!

七:外家拳的練習對象是“肉體”,內家拳的練習對象是“心意”。相當於外家拳注重“硬件”,內家拳注重“軟件”。所以外家拳可以看得到,而內家拳除非“用”的時候,否則是看不見的。

八:外家拳的進步靠“刻苦練習”,只要肯吃苦,練幾年基本上都可以“耀武揚威”了。而內家拳的進步靠“內在悟性”。沒有悟性的人,練一輩子內家拳都出不來。所以,內家拳功夫的高低,跟練的時間長短沒有什麼必然關係。

九:外家拳攻防,進退分得很明白。而內家拳攻防一體,進退一身,很難區分辨別。拳經所謂的“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打即是化,化就是打”。拳諺曰:“何為打,何為顧,打即顧,顧即打,發手便是。何為閃,何為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攻防合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人們很難理解這種“二元合一的思維”,認為是不可能的,但是這種功夫的確存在,內家拳法處處要求這種“合一”。

十:外家練“形”,內家練“心”。外家拳在外形上下功夫,在招式上求勝負,講究“這一招克制某一招”,講求“技巧”和“閃展騰挪”。而內家拳不在招式上求變化以克敵,而在內在看不見的變化上勝敵,所以可以用同樣的,很簡單的招式來對付不同的攻擊。內家拳所具有的“招式”和“外形”,是要體現“心”的運行和覺知程度。是“以形調心”的,通過外形的觀察,來覺知自己身體內部運行是否流暢,心態是否穩定和綿密。所以,外形和招式,僅僅是一個“輔助工具”。

武當內家拳

十一:外家拳不懂文化的粗人也能傻練,內家拳卻是“細人,文人”練的“哲拳”。如果沒有領會內家拳學的“心訣”,是一定學不會的。所以,那些不看拳經,不悟拳理,天天“勤奮練習”,跟著師傅的動作照貓畫虎的“內家拳學徒”,其實練的是四不像,連“外家拳”都談不上的“外行拳”。勉強可以說是在練“健身體操”,跟真正的“內家拳”肯定一點也沒有關係。

十二:真的內家拳不練套路,最多是玩套路。起碼五年,十年是不練套路的。因為練了也沒用,反而障礙真正的學拳,所以只能練幾個“基本動作”。天天練套路的“內家拳”其實是體操,連“拳”都不是。

真正的外家拳也是不練套路的(不夠瞭解,不敢肯定)。因為練套路違背基本的武學規律,長期進行套路演練的話,就會形成身體的條件反射,而這種條件反射,顯然是違背內家拳的拳理及目標---擺脫思維和身體的慣性。套路是已經學會武功之後的人,用來“玩”的遊戲方式,表演給大家看的演練方式,絕對不是練拳入門的方式。用這種方式“入門”,就一輩子也摸不到門了。

一些老拳師,當外人要他們“表演”的時候,也會即興表演一些“套路”出來,但是每次都不一樣。這才是“真玩家”,他們可以隨時創編套路,而不是為套路所限制。他們玩套路,而不是被套路所玩。

以上對於武當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區別的敘述,資料收集來源於網絡,文章僅供參考,更多有關武當內家拳方面的知識,請在養生之道網搜索查詢。

標籤:【武當內家拳】、【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區別】、【內家拳】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