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會害羞
調查顯示,以色列兒童據說是世界上最大膽的兒童,而日本和中國兒童是最害羞的,英國和美國的兒童則介於兩者之間。一種比較普遍的解釋就是:西方國家更加鼓勵兒童張揚個性,敢於表達自我;而東方國家則更主張內斂和低調。
害羞是一種對社交場合過分的恐懼。《精神健康百科全書》對害羞的定義是:“在社交場合感到不舒服,想退卻……這是一種過分關注自我的表現。”有統計數據顯示,害羞的情緒仍然不同程度地影響50%的成年人。
“害羞基因”
有大量關於害羞的研究結果顯示,孩子將來是否會成為害羞的人,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其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但是,科學家認為,還有第三個重要的因素不容忽略:生理因素。有專家指出,害羞和其他人類性格特徵一樣,部分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研究顯示,在社交場合中,害羞的人和自信的人的大腦運作各不相同。身處陌生環境時,“害羞的大腦”在前半葉的右側有更多的腦電波活動,顯示大腦主人正感到恐懼。與此同時,他還會出現心跳加速和肌肉緊張等生理現象。
此外,害羞的人體內往往含有“害羞基因”——一種與壓力敏感度有關聯的基因。這種基因負責支配復合胺的分泌,而大腦內的復合胺與人的情緒、胃口和好鬥性有關。
父母引導很重要
但是,害羞並不是完全由基因決定的。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只要對害羞的兒童給予恰當的教導,就能夠克服基因的影響,使得他們變得大膽和自信起來。一對自信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子女往往比害羞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子女更加自信。
美國馬裡蘭大學兒童成長實驗室的負責人內森·福克斯教授表示,父母的行為將決定“害羞基因”被進一步激發還是壓抑:“如果你有這種‘害羞基因’,但是你的母親自信大方,那麼你並不會比你的同齡人更害羞。但是,如果你開始感受到壓力的時候,基因的作用將會開始對你的行為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如果你有這種基因,而又生長在一種壓力重重的環境裡,那麼你有很大的可能會成為一個膽怯、焦慮和壓抑的人。”
福克斯教授並表示,人成年後突然表現出來的害羞往往與基因並沒有太大關聯。受人欺負、父母過分保護、離婚或者失戀等打擊都可能使人變得膽怯。
害羞是公共衛生問題?
美國印第安納州害羞研究所負責人伯納多·卡爾杜齊認為,大約有五分之一的嬰兒天生就具有“內向的性情”,他們在突然受驚的時候更有可能會手腳亂蹬和號啕大哭。有證據顯示這些嬰兒的感官特別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