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養生入道要旨 | 養生知識網


 

A-A+

太極拳養生入道要旨

2019年07月31日 中華武術 暫無評論 閱讀 20 ℃ 次

太極拳是中國道家武當派的優秀拳種,創傳人張三豐為使後人邁入內修正道,以動靜相兼、性命雙修為目地,將道的神髓賦予太極拳技,實以入道、體道為宗旨。什麼是道,就是無為之真理,萬事萬物必然循由的路徑。它雖然無形無象,內含玄機奧妙。今世人多以此為迷信,不知內蘊真意,啟不知,用俗人的眼光不會看透,所以竟說是無稽之談,真乃管中窺豹,只見一花斑。傳統武術與修道內丹學兩者之間,有著不可分離,深刻而奇妙的內在聯繫,武術化境與修道境界關係是成正比的,這就是為什麼古代武術家在技擊中顯示神功,臻於爐火純青的程度,同時又對內修理論與實踐有著深刻造詣的根本原因。

太極拳以其肢體活動形式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經過了兩百多年的歷史。應該說是科學的強身之法,功深者又能當做自衛的防身技術。多少人都說太極拳具有高度的技擊性、藝術性、科學性,理論深切,細緻精奧。古太極拳經云:太極者無極而生,太,至也、大也,極,乃樞紐根柢之謂,太極為天地萬物之根本,而太極拳則為各拳之極至。無極而生者,本於無極,此拳重在鍛煉精神,運動作勢純任自然,不甚拘於形式,以虛無為本,而包羅萬象,故曰無極。然初學者究當就有形之姿勢入手,學習久之著熟懂勁,必當,悟真理,求真源,融會貫通,才能步入於神化之境。三豐太極宗旨真,動靜萬化不離根,風雨雷電神氣象,混元一體功夫真。

歷代拳家留下的古拳譜是太極拳的精華,但是,現如今的教拳者,都無視於傳統拳譜理論對習練者指導作用,打著只為健身的旗號,隨意自作主張,自以為是地更改,豈能不走錯路。學練者如真能根據其古譜理論的要求來鍛煉,有了實際功夫,便逐漸能領會太極拳的旨趣,此項運動多年來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運動。現如今,可惜中國的太極拳己被扭曲變質,而成了扭秧歌類型的太極舞和廣播體操。習練社會上所流行的太極拳,能使人達到健身養生的目地嗎?是值待探討和研究的問題了。

隨著社會的改革,科學的發達,人們工作繁忙,精神壓力增大,物質生活得到豐厚的改善,人們開始追求活著的質量,都想活的愉快、輕鬆、健康、長壽。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太極拳,清晨公園裡練太極拳的人比比皆是。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有人為了謀生、賺錢將破綻百出的“太極拳套路”教給習練者,有的還採用了錄製、銷售光碟的手段,將各種版本的糊塗拳法進行推銷,真可謂糊塗師傅教糊塗徒弟,以誤傳誤的現象舉目可見。現今,武林界有如一個龐大的集貿市場,不知有多少掛羊頭賣狗肉,假貨充真而叫賣著,又不知有多少不識貨的人,以假當真而自娛自樂著。可悲又可歎呀!現時社會中,淨是些只會比划拳套路,不懂拳理的所謂拳師,什麼一級教練,教者連拳理都還沒弄清楚,所以,也就無法說的清楚了。就照這樣比劃才對,教者以宗師的身份執教者,收的銀子邊裝修房子還不能忘了買治糖尿的藥片。武林界也進入了市場經濟,請看現時中,可謂;會練的不如會說的,會說的不如會吹的,會吹的不如會矇的,會矇的不如會坑的。教太極拳者也有說靜的,但是,說的簡單,自己並沒有弄清什麼是靜,練太極拳若真能達到心靜,是那麼容易嗎。人的慾望之心,也叫“慾念”,為靜之大忌,求功心切者多;求姿勢練的好看、求動作式正招圓、求氣的感受、求勁的外發等等,求是欲也就是貪心,有求都是有慾念,使心而不得靜。有欲之心神叫“識神”,“無慾”之心神叫“元神”。有欲心是知而辨之,是學而知,認而知,辨而知,思而知,是心神的動態、,是有欲的識神妄動,是後天強加於心神上額外的負擔,只能導致人體陰陽的混亂,(心、肝、脾、肺、腎)內五行氣的不圓合,所以,不可以用巧思之智去治理身體。不為之為才是真為,必須從根本上予以調理,也就是要去掉精神上的負擔,解除心靈上的束服與掛礙而長保虛靜,道乃人心無為而成,所以人人至無為均可得道。欲巧思之治,妄境薰妄心,妄心取妄境,總是心外求法,於自已元神上加添障礙,越治越亂。有欲是指心神的動態,無慾是指心神的靜態。無慾是元神清醒無思辨的心態、是知而不辨、是不知之知,真知無知,無所不知。真見無見,無所不見。元神為本為體,識神為末為用,無慾才是養體固本。達無慾者,即可返樸歸真;縱其欲者,就是棄真而逐假,本末倒置。

什麼才叫靜呢?靜;應該是念頭不起為靜。也就是使產生思維活動的大腦神經器官本體,松靜自然,安定自如。基本理論不清楚,就達不到練拳的效果。就此個靜字足使人一生用之不盡,都雖然說,練拳首先要注意心靜。但是值得研究的是,練拳人要用思想意識刻意去記憶動作與要領,要用眼晴;看教者在前邊的示範而模仿著,看自己的肢體動作是否準確,還要觀看著是否與旁邊的人速度相同,自已比劃快了好調慢一點。練拳人要用耳朵;聽著口令,聽著錄音機播放的音樂旋律的伴奏,還要想著下一步如何比劃,注視著;胳膊是否高了、手掌是否低了,腳步大、小、快、慢,思想又還要去注意更多的要領,如需想著;肩松、肘墜,塌胯、鬆腰、頂頭,圓,勻等,思想是在三心二意不停的活動著,精神不集中地注意著身體的各各部位,眼睛與耳朵無休止地關注於外面,精神外馳,怎不耗神呢!又怎麼可能達到靜呢?古人有道:視聽坐行不必久,五勞七傷從此有;人體亦欲得小勞,譬如戶樞終不朽。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養生家、道教理論家陶弘景認為,“視聽勿勞”,強調人體要有適當的活動,人要不留意修養,不按養生的法則活動,就會“失道喪生”。他說:疾之所起,自生五勞,五勞即用,二髒先損,心腎受邪,腑臟俱。五勞是,一是志勞,二是思勞,三是心勞,四是憂勞,五是疲勞。五勞則生七極;一曰氣極,二曰血極,三曰筋極 ,四曰骨極,五曰精極,六曰髓極,七曰神極,七極即為七傷,七傷故變為七病。多種過極的疲勞必至傷耗身心健康,至使久之早夭。

練習太極拳最重的是“松靜”二字,它可說是此拳的靈魂。松靜是內因,心如止水不動就是心平氣和。來件事使你動了心,就不得神安氣寧。松靜不是肢體肌肉放鬆,內心煩躁、緊張著、肢體肌肉放鬆實是假象,是表面的事。思想不平靜,肢體肌肉再放鬆也不自如。真正的松靜是指精神意識的內在功夫,不是肉體的功夫。只有思想意識的松靜自如,才是真自如,這才開始松、靜、平、安、寧,到了松靜的高層次狀態。用意識將肢體肌肉放鬆,這叫裝腔做勢。真正的松靜自然是內心世界,不是外表做出來的現象。有意識進入功態是裝相,丟掉了本質。根源之動是內不是外,外是現象,內是本質。內心是動之因緣,外是動之效果。例如影視劇中演員,表面演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裝的再像與真的畢竟兩樣。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魚目不能混珠。裝腔做勢不屬自然之真功,也不會有真的效果。原因是根本不真,哪能得出來真效果,真功夫。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而長。栽樹者,存根而始生發;伐樹者,去根而必死亡。人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自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啟用。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所以,不明白靜功的根本,也就不可能達到心靜。而且恰好相反,此拳法反而是要習練的人,強淍“用意”導引肢體動作,刻意運用細密的心思“用意”去,上、下、內、外的全面照顧,將抽像的拳理落實在具體的肢體活動拳架裡,有些人正是因為對“主宰” 沒有精研,對“用意”和“心靜”的認識與理解不透徹,拳理不能落實,根本沒有天人合一的概念,更不知入道要旨。比劃了一輩子,也只不過是慢練的太極操而已,不是太極拳。實乃勞神費力之舉。《淮南子》中這樣說:“夫任耳目以聽視者,勞形而不明;以知慮為治者,苦心而無功”。古聖先賢早以印證了,耗散精神氣血的危害,是說倘若人任憑耳目沉迷、執著於聲色,那就會勞損形竅,耗傷氣血並使視聽遲鈍;倘若日日處心積慮、絞盡腦汁地巧思謀策,那就將耗散精神而無成無功。

本人耳聞目睹諸多,沒達身健,反而至殘的太極拳輔導站教練。他(她)們真下了功夫,習練簡化規範套路二三十年,於前兩年雙腿都動了手術,而坐上了輪椅者大有人在,醫學界中多了一種叫人憂心的“太極腿病”。這種結果責任在誰呢?是創編拳人傳拳有誤呢?還是學拳者沒弄明白拳理瞎練的呢?也沒處打這種官司去。還真有待於真明拳理的明白人去研究研究,能減少幾個熱愛而倍加刻苦,練太極拳人的痛苦,別使更多的太極拳癡迷者練壞了雙膝而坐上輪椅!最後落得個後果自負。普朝著名學者,道教大師葛洪在其《內篇》中有記述,有人問:“冒昧地問一下,想要健康長壽都有那些禁忌?”抱朴子說:“禁忌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受傷害、不破損身體”。

應該承認拳術都是動功,太極拳要求練拳之時,神舒體靜,若得體靜二字的真實含義,必先知如何才能心靜,心為身之主宰,一般學拳者,甚至教拳的人距真正的靜界之境,恐怕還相當遙遠!練拳時都欲求靜而不能靜,應該說動是因,靜應是果,動是手段,靜才是目的。可是實際上,練拳者盤架子時多不能達到真的“靜”,頂多不過是硬裝出一個靜的樣子來,因為思想意識淨不下來,就是再練拳十年,二十年之久,離靜的境界也還相當遙遠。練拳中所說的“神舒體靜”,是要求練拳做到體靜,不是要求心靜,只是將體靜作為練拳的目的來追求的。恐怕都將體靜誤作是心靜了。有說首先注意心靜,說靜是練拳的基本要點,可又都不是拳譜上“神舒體靜”的真正含義。體靜是指練拳套路動作中形體的靜象,與“心靜”是兩碼子事。心不靜,神根本達不到舒,心是識神,識神妄動,元神根本無靜可言。請君認真地分析一下各家對靜的解釋,主要不過是全神貫注,專心練拳。這本是大家都明白的淺顯道理,實際與靜字的含義無關,實際的不靜與拳譜上的靜字發生矛盾,造成概念上的混亂,反而使人糊塗了。真靜乃是身處於混亂之極之境而不動心,誠為自然本質之靜。功態是意識之靜,有心入靜也屬動心。執著於法,心被法轉,真念不平,何靜之有?

自然之道乃靜,所以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而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行。道祖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在於靜。唯靜而不動,所以天地萬物生,此為自然之道,也就是太極。空空洞洞而不動,故而天地萬物於是生,天地之道浸育而己,浸字為循自然漸進之意。天地無心,而空到陽升時浸浸而上升,到陰降時浸浸而下降,所以陰陽有偏勝之時,而太極自然之道,則不偏不倚,浸即有偏。陰浸則陰勝,陽浸則陽勝,然此為相推循環之理,攬全體而觀之仍不偏不倚。然而人則因此而有生、老、病、死。陰陰相推,當推而陽勝之時為春夏,推而陰盛之時為秋冬。變化順者,順其自然之道心。所以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背,因而順之至靜之道。茍循其道行,功到自成,因為自然之道一定不移,制之以為修煉之法,定為法度,有定而不可移,只要體空虛無,自自然然體道合真。自然之道從至靜之道而來,能靜則萬化自然而生,至靜之道為歷律所不能契合。天道的造化在至靜之中,能靜到片刻之間,可以攢簇一年之氣候。陽生即是冬至,陰降即是夏至,此為工夫之冬夏,而非時候之冬夏,能虛極靜篤即可得造化於恍惚之間,有一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都由此生就是太極。在世界為生天、地、人、物的太極,在人間為神氣合化的太極,陰陽相剋之術,為人所共見,而不是隱怪難知的,其像有可見,雖有理不易明,而其象則易知。此即玄關一竅人身之太極,與天地之太極相同。

老子的《道德經》中有這樣六個字“致虛極,守靜篤。”意思是,虛極是混元無極大道之體,是天地萬物之極。用什麼方法致極致虛呢?必需要;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此才是“真靜”。如此這般,可悟大道的虛無之體。所說“致虛極”就是此意。“篤”是純一渾厚,不動不易之意。靜而至靜者,是混元無極大道之性,造化之樞機,品彙之起始。常人不能體悟的原因,是因為時動妄心,以驚元神,執著萬物而生貪求,因貪求以致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愚癡邪見,障迷自性,時在昏冥,盲聾之中。欲悟大道之體性者,唯獨專心致志,抱一篤守,寂然不動,方能體悟大道的“清靜”之性。

太上老君清靜經說:“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此就是說人能去其情慾,去其貪求之心,內守元和,自然心神安靜。六欲是六根,六根是;眼、耳、口、鼻、心、意。欲是染著,比喻為情愛,觀境而染謂之欲。所以眼見、耳聞、意知、心覺,世上人若能斷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慮,而安其神,則六欲自然消滅,內守神不出,六識不動則六根自然清靜。三毒是三業指;身、心、口,人有身時身有妄動之業,心有妄思之業,口有妄語之業,此三業又為三毒。三毒消滅則神和、氣暢、精固。再言這《心經》中有道:“無眼耳鼻舌身意。”是什麼意思呢?余今說明;有此六根是色相,無此六識是法相。只是叫修煉人眼雖看不要著在色上。耳雖聽不要著在聲上。鼻雖嗅不要著在香上。舌雖嘗不要著在滋味上。雖有身體不要著在相上。要忘形忘體,意雖應事不要著在境物上,要常應常靜。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便無眼耳鼻舌身意,是以六根清淨,便是六塵不染,又是六識皆空。又名下耗消亡六賊死,一真不動六門關。若此則天道近矣。道源非遠亦非深,只在當人一念心;一念回光同本體,何須向外去追尋。

常人之所以不能斂神聚氣,因為有九竅之邪。哪九竅呢?是耳、目、鼻(雙竅)、口、外腎、谷道九竅都是邪出入的地方。眼能視而迷於五色,耳能聽而迷於五聲,口嗜味而迷於五味,鼻能嗅而迷於五氣,身觸為嗜欲所迷,意為情好所迷,都是歸為邪,有此九邪精氣神都由此漏於外。人心向外,精神由此放馳所以不能藏伏,也就是背道而弛。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有人學得這般術,便是長生不死人。入道必先清心寡慾,息六根,平意識,首要意不動,因意為六賊之首,擒賊先擒王,因意干攏心,人生意念,真如不清,住相不知人生如幻,只是暫存幻有,數盡皆灰。

古代太極拳明家是這樣說的:太極理循環,相傳不計年。此中有精義,動靜皆無愆。收來名為引,放出箭離弦。虎豹深山踞,蛟龍飛潭淵。開合原無定,屈伸勢相連。太極分陽陰,神龍變無方。天地為父母,摩蕩柔與剛。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尋常。乾坤如橐籥,太極一大囊。盈虛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終復自始,一氣運弛張。有形歸無跡,物我兩相忘。太極拳中路,功夫最為先。循序無躐等,人盡自合天。空談皆漲墨,實運是真詮。鳶飛上戾天,魚躍下入淵。上下皆真趣,主宰貴精研。若問其中意,道理妙而玄。往來如晝夜,日月躍光圓。會得真妙訣,此即太極拳。凡事都如此,不但在肘間。返真歸璞後,就是活神仙。隨在皆得我,太璞自神全。

習太極拳者,不能達養生長壽入道原因在於,太極拳功夫執著於形體,要求太多,太細緻,不管是外形上的還是內在要求,如;含胸拔背、鬆腰、沉肩墜肘、分虛實、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均勻速度等,或是內容上的要求,如松柔等,真要做到,很不容易掌握。全身上下內外都按照各種要求來看,動作姿勢套路是向外學來的或是用意識導引出來的,形神己經脫節,精神做了軀體的奴僕,精神不能專一,神不守舍,神散氣散。不能達“物我兩相忘,有形歸無跡”的層次。有人會有這樣感受,就是入門容易深造難。還有說法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此言確實不假。因為凡是初學入門的方法,都是有為的方法,此方法是人為的所以叫為法,為法是二法就叫有為法。有為法應當是一種引渡的手段,引渡入門之後,再提高昇華,就必須放棄這方法用聽其自然而無所作為之法,也就是不再用人為的任何一種手段,把這種法叫無為法,無為法是真法,所以古聖先賢說: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因此,就把有為法叫作二法,又管無為法叫不二之法。這個二法次於真法,若總執著於有為法不放者,不僅不能深造,反而會執著出偏差來的。練功者不認自本心,識自本性,難入無為。也就如同人借助於渡船過河,開始坐船過渡是必然的手段,但是當船己經渡到了彼岸而過河者卻不願下船,而是死守在船上,那麼此人就不能登上彼岸。故而必知;法為身心設,法出身心中,學法要捨法,迷法把已蒙。一切有為法,不是自在心,心中若有法,何談淨六根?再有不管老少男女,身體狀況如何、千篇一律用同樣的速度,劃劃摸摸做同樣的動作不符合自然之道,等於千萬個人同吃一亇藥方之藥,不論對症不對症。從心理狀態上分析,習練人按葫蘆畫瓢,思想意識被束服,身心固鎖,實練中不能自主,更沒有自由與自然。這樣身心被固定的方法與套路固定模式所束縛,壓制了人的天賦本能,把練拳者培訓成了沒有自主權的機器人。自我身心外學之手段,是來至他人的身心產物,屬於外家功。外家功移至自我本身,均屬消耗自我身心之能量,皆不能從自我身心本質上得到增長,只是有為的體力運動。練拳者練的僅是身體動作和意識,整亇操練比劃過程期間皆是散氣耗神的過程,精神不自在、不自如,精神執著於動作或氣感上,捨本求未而導致了體累神勞。再有練拳者操練過程只做有形有相的固定動作套路,未能觸及固本培元、獨立守神、心靈修繕、增智開慧、正心修身、虛無體道與返樸歸真。古仙太極拳創傳人張三豐所云:”太極拳實乃為入道之基礎”。算是空談了。老子曾經把他們分為上中下三等人,如是說;清靜無為的真常之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空洞虛無,至極微妙,完全不同於凡見的萬事萬物。天性純全,未被後天機智情慾鑿喪的上等之士聞之,必能領悟其奧妙,躬身以行。天性半備的中等之士聞此道,雖能略知其中奧妙但較膚淺,半信半疑,因而若行若止,顧慮重重。下等之土,其天性全被七情六慾,酒色財氣、機智巧詐而蒙蔽,不知進道修德,不知修心煉性,只求貪享世味,追遂名利,其心其行,背道而馳。因而,他們聞知恬淡無為的大道,根本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哈哈大笑。如果不被這般人嗤笑,就不足以顯示它的重大意義了。無論學什麼,目標與目地的確定,也就決定了你將所達至的層次與境界。不過習練中國功夫,切誤忽視了我國中醫巨著《黃帝內經》所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獨立守神的真言。千萬不要以為名人說的都正確,現今的名人多有不明的,有花錢買的名,自己多動動腦筋,但看是否符合道理,別聽吹的大,別盲聽盲信什麼所謂的大師一派胡言。說練太極拳就能強身健體、益壽延年,還真要值得探討,看其練拳要領是否正確,理真法才真。太極拳需在勁中求靜,實應以無為始,而有為終,必須伏氣。在動中求靜,以有為先而無為了,只要還虛。因萬物之理以虛而受,以靜而成,天地從虛中立極,靜中運機。無不從虛靜中來。王重陽祖師曰:“此言大道之原,而功先於虛靜,虛則無所不容,靜則無所不應。”由是觀之習太極拳者,所以應以虛靜為本,分合變化自無不如意也。有偈曰:幻有非實有,真空本不空;了知如是理,萬法一時通。

為什麼有史以來,武術名家的壽命都不算長呢?最主要可能是缺少“安心定性”的功夫,拳練的好,發徒弟發的遠,技擊技術好,功夫高,脾氣大,唯有獨霸天下無敵手的氣魄,手狠必得心毒,善了不贏人,出手就得見血,沒有宰孩子的心玩不得技擊,心態常處於不平不忿之中,聽不得一句不中聽的好話,不是奉承話就都不是良言,老子天下第一沒別人了。可能有本事的人都火氣高,習慣於吹鬍子瞪眼,紅脖子漲臉。還最愛管閒事,抱打不平,眼裡淨是不合理的事,常為那不平之事捶胸跺足地而大罵不休。喝幾兩二鍋頭嗓門兒更大,勁頭更足。太姥姥踢死老虎,親媽掐死狼的事反覆地傾訴著,不聽也得聽。否則又要發火了。古人云:煩惱與嗔恨乃伐命之斧刃。此言有理。此都是七情之屬,其表現則為惱或怒,惱則傷心,怒則傷肝。則精因之搖,神因之擾,氣因之喪,壽因之夭。所以消除煩惱和嗔恨,使心靜神和亦為養生健身之要道。但人固明知,還自討煩惱,執迷者多,醒悟者少。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若習武者有高尚的修養,坦蕩的胸懷,樂觀的精神則自會有益身心。

“善發者無壽”武聖先哲前輩再早就有這樣說的,但恐怕沒人能重視到。因為還沒認清自我,也可以說還不自知,自我日用而不知。就拿這亇“意”字的得失而言,恐怕就不得而知。“用意”即是“用氣”,用則耗,發則損,用意傷氣,用氣傷神。氣損神耗,神氣不接,不明真理,盲目地練拳耗神費氣,久而久之,怎不盡早而夭呢!。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人物,是老子的繼承者。他說人應該恬淡、寂漠、虛無、無為,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養的極高境界。所以聖人總是停留在這一境域裡,停留在這一境域就能安穩而無難,安穩無難就得恬淡。安穩恬淡,那麼憂患不能進入內心,邪氣不能侵襲機體,於是德性完整而精神世界不受虧損。《道德經》中老子有云:“無為無不為也”。舞蹈必須巧動,故而勞累形體;占卜必須巧思,故而惑亂心神,巧動巧思都是有為之舉,所以就不能與無為之道相提並論。修養生之道者是以無為的手段以獲得無不為的效果,巧動巧思則是試圖以有為的手段以獲無不為的效果,那只能是癡心妄想。《莊子?天地》有曰:無為萬物化,這就是以人道傚法天道,天道無為,所以能無所不能為;人道有為,而有所不能為,想要無所不能為,就要使心神安於無為。

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中這樣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夢幻,夢出無心幻成有意,夢覺入幻幻結凝夢,都是由顛倒而起。泡影,水漚為泡,泡隨水消,形照為影,影從形滅,皆虛無實。露以日晞,電以霽散,尤為倏忽起滅。

夢、幻、泡、影、露、電六者稱之六觀,六觀皆假,夢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泡者是煩惱,影者是業障,夢幻泡影業,是名有為法,何為真觀?就是如如不動先天本覺之真空實相。還這樣講:“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講修煉人如何才能達到清淨心,若不自淨其心,愛著清淨處,是心有所住,即是著法相。見色住色,住色生心,即是迷人。見色離色,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住色生心如雲蔽天。不住色生心如空無雲日月常照。住色生心即是妄念,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妄念生則暗,暗則六塵競起,真智生則明,明即煩惱不生。偈語:靜心深修無為功,迴光返照啟昏蒙;有為幻境心無住,實相真宗法即空。

太極拳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循環,相連不斷,則二氣既交,而太極之象成。內斂其神,外聚其氣。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氣既媾,而太極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氳化生而謂為七二之數。世人不知,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入道以安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故習此拳,也須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擾之。氣不內聚,神必亂之。心性不接,神氣不相交,則全身的四體百脈,莫不盡死。雖依姿勢作用,其法無效。欲求安心定性、斂神聚氣,則打坐之舉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廢。學者須於動靜之中尋太極之益,於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剋之理,然後混七二之數,渾然成無極。心性神氣相隨作用,則心安性定,神斂氣聚一身中的太極成。陰陽交,動靜合,全身的四體百脈周流通暢,不粘不滯。

那麼如何才能近道呢!首先教者與學練者思想與方法都走恢復人之本能這條路。把明理放在首要位置,強調理正才能路正,悟本求真,從明白根本入手,體驗精神在太極拳中的主宰作用,遵循靜極生動,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四相,四相生五行,五行生六彌,六彌生七宿,七宿生八卦,八卦生九宮,九宮至十圓,週而復始太極化和萬物之自然規律,體悟內感外應所產生的動與靜的自然演化規律,習練都在明明白白的拳理指導下進行,在自我生命根源上下功夫。習練者明理後沒有任何思想意識的束縛,能自主,自覺、自由、自然,領悟自我精神主宰與一切順其自然的內涵,恢復天賦生命能源本能。求理向前,精氣神自如,陰陽平衡,內五氣歸源,復本還源,復我本原太極混元之體,復我本來真空無極理體。今非談武林之拳術,實為養生入道所用。

真宗真源太極拳重視天人整體觀,強調習練者要進入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物我兩忘的境界,在人天若一的狀態下,自然如行雲流水般進入宇宙渾然一體之中。在此奉勸煉功者千萬不要存僥倖的機巧之心,試圖以聰明思智去意逐內境變化以求產生奇效,凡是以機巧心強為的修功者,都不能逃離拔苗助長適得其反的結局和惡果。若使水清不亂,必不得予以攪動,欲使身心中和,必不准施機巧之心。功成上乘者,悉言之以神明。何為之神明?無為而無所不為、返樸歸真、自然而然也。

標籤:【要旨】、【入道】、【養生】、【太極拳】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