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單反攝影基本技巧
單反的出現,更清晰的留住了記憶。而單反的攝影與傳統的攝影有所區別,特別是對於調焦等方面的要求較高。掌握單反攝影基本技巧,讓我們抓住更美好的瞬間。
一、入門玩家進級攻略,三招搞定微距攝影
第一招:使用增距鏡
其實所有使用增距鏡的朋友都知道,接駁了增距鏡以後,相機能把遠處的東西放得更大,同樣的,在進行微距拍攝的時候,由於使用增距鏡時,最近相機對焦距離不會改變,所以也能讓拍攝的物體比原來更大。不過這招的使用,有一個限制和兩個缺點。
限制:
就是只能用在微距能力不強的相機上,或者是用在相機的長焦端。因為微距能力過於強勁的DC,微距往往在廣角段,距離往往達到1~2cm,接駁了增距鏡以後,再拍微距,有可能無法對焦。對於單反相機來說,由於對焦距離原本就比較大,所以不需要在乎這個問題。
缺點:
1、增距鏡使用以後,鏡頭的光圈會變小,雖然相機上顯示的光圈數值不會改變,根據相機內測光的結果拍照,也沒有問題。但實際上,光圈的真正數值,應該是顯示的光圈數值乘以增距鏡的倍數:比如,一隻鏡頭在接駁了2×增距鏡以後,當使用光圈為F2.8的時候,實際的光圈數值是2.8×2=5.6。這個時候,雖然按照測光結果,仍然能拍攝,但由於實際光圈變小,焦距變長,這個時候,快門速度會變慢到手持的時候,可能因為輕微的晃動而模糊的程度,所以,最好使用三腳架來保證圖片的清晰。
2、增距鏡往往不輕,有點重量的哦。所以接在相機上的時候,容易頭重腳輕,即使放在三腳架上也不能絕對保證平穩,按快門的時候,產生的震動,也會造成拍攝的失敗,最好是使用自拍,或者用快門線進行拍攝。把震動減到最低。
第二招:使用近攝鏡
近攝鏡,其實就是凸透鏡。有三片一組的,也有單片的。有+1、+2、+3、+4等幾種規格,數值越大的,放大倍率越大。可以單片使用,也可以多片疊加使用,非常靈活。
優點:
投資不大,一般就200~300元, 可以買三片一組的了。機動靈活,鏡片畢竟不像增距鏡那麼占體積。幾片任意組合,靈活度高。使用近攝鏡的時候,光圈不會像使用增距鏡時一樣減小,所以可以比 增距鏡更為大膽的使用。部分廣角附加鏡的最後一片鏡片是可以卸下來的,作為近攝鏡使用,所以有廣角鏡和準保買廣角鏡的朋友注意了哦,你買的東西,是否還附 帶了這樣一個有用的功能,呵呵。
缺點:
這種方法由於近攝鏡改變了鏡頭的光學結構,因此成像質量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不過解決方案還是有的。首先,要裝濾鏡,肯定要買轉接環,轉接環一般都有較大口徑和較小口徑的兩種選擇。這個時候,還是用較大口徑的。而如果是鏡頭前邊有濾鏡螺紋,可以直接接濾鏡的那類DC或者單反,則最好買大一號的轉接環,使用大一號的近攝鏡。口徑大的濾鏡,可以讓DC利 用該濾鏡的中心部分成像,避開邊角成像質量差的部分,獲得比較好的成像。其次,在使用近攝鏡的時候,最好使用相機的長焦端,這樣做同樣是充分利用中間部分 的成像。第三,適當收縮光圈,光圈小,利用鏡頭邊緣部分就少,可以近一步提高成像質量。幾招聯合,成像質量下降並不會太明顯。
二、新手學攝影感光度如何把握?
設置感光度
ISO感光度是對光的靈敏度的指數。感光度越高,對光線越敏感。一般情況拍攝運動物體或者弱光情況下,感光度越高越好。但是高感光度下的圖像噪音信號較多, 清晰度也下降,相反,感光度低,圖像噪音信號減少,畫質細膩,但不適用於拍攝運動物體或者弱光環境。
很多玩家常常會碰到以下的情形:在展覽館等禁止閃光燈的場所拍攝,我們不得不禁用閃光,結果得到的是模糊的照片,而如果使用了閃光燈,拍攝對像會產生反光的結果影響畫面。同樣的情況也會出現在室內或者環境比較昏暗的場所。
在不使用閃光燈的情況下要拍攝出效果好的照片,一個簡單的方法是通過ISO的調節實現。當然,如果提高ISO設置,會使得照片的顆粒感變得比較嚴重,這就需要使用者根據當時的情況靈活掌握了。如我們熟知的傳統相機那樣,ISO感光度表示膠卷對光線的感度,有100、200、400等值。感度值越大越適合用於光線昏暗的場所,但卻會損失色彩的鮮艷度和自然感覺。
順便提一下,在對色調和圖像再現要求嚴謹的時候,最好使用ISO感光度為25和64的低感光度膠卷。而為了能夠滿足多種場合使用,經常都使用ISO感光度為400的膠卷,甚至也有使用適合於昏暗場所拍照的ISO感光度為800和1600膠卷的(一次性相機)。
儘管數碼相機不用膠卷,但是卻配備了與此相似的機能,也能夠改變它的ISO感光度(有的機種ISO感光度設定不能改變,請自行在數碼相機的說明書上確認)。這樣在使用時,當想讓拍攝效果更好的時候,就把ISO設置為100,而在光線不足時就將ISO設置為400。
這裡我們是要防止在昏暗場所中發生手抖,於是將ISO設置成了400。我們可按以下步驟進行ISO設置。首先,調出菜單畫面,並選擇ISO感光度。然後從ISO感光度中選擇最高值400。ISO感光度提高一倍後,將快門速度提高一倍能進行基本同樣的曝光(鏡頭光圈保持不變)。
三、新手要學的構圖基本知識
構圖要講究呼應和對稱,這是中國傳統的審美標準。基於這一點,攝影作品的構圖也要注意已下幾個方面:
1、水平位置,這樣拍攝出來的影像不會歪斜,你可以以建築物、電線桿等與地面平行或垂直的物體為參照物,盡量讓畫面在觀景器內保持平衡。
2、色彩平衡性良好,畫面要有較強的層次感,確保主體能夠從全部背景中突顯出來。如補色,所謂紅花綠葉配就是這個道理。同色平衡,穿黑色衣服的人一般不安排在深色背景下拍攝。
3、 前景有均衡畫面的作用。有時我們在畫面上發現空缺不均衡的時候,比如天空無雲顯得單調時,用下垂的枝葉置於上方,彌補畫面不足之處;有時畫面下方壓不住, 上重下輕的時候,可用山石、欄杆做前景,色調深使畫面壓住陣腳,達到穩定、均衡的作用。前景運用虛焦點的表現手法,給人一種朦朧美的感覺
現實生活中,一切穩定的物體都有均 衡的形式:桌子四條腿是穩固的;蓋房子如下面小上面大,就給人一種不穩固的感覺;挑擔子一頭重一頭輕,使人走路不便;勞動中人們的姿態顯然是求得身體均衡 以合乎這一勞動特點的姿態……。許許多多的生活現象培養了人們要求均衡的心理,並且在人們的審美過程中起作用。畫面在一般情況下應該是均衡,安定的,使人 感到穩定,和諧,完整。利用人們要求均衡的心理因素,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強調畫面的表現力:
a、對稱式構圖,對稱一直是我們民族強調的東西,歷來的皇宮。都城都是對稱佈局的。它強調一種莊重、肅穆的氣氛,“四平八穩”的對稱均衡中顯示出一種古樸的莊重的關係。
b、虛實呼應式佈局,就像江南園林。在一些強調幽雅、恬靜、柔媚的抒情性風光畫面中,要求的是變化中的均衡畫面上可以有疏有密,有虛有實,但整體要求是均衡的。一幅田園風光裡比如左下角有一頭耕牛,右上角的天空裡最好應該有一片雲。
四、真正的全景 怎樣用數碼相機拍攝全景相片
在數碼影像技術出現之前,人們獲取全景照片的途徑有二:用專用的全景相機旋轉拍攝或專業的暗房師手工拼接,無論哪種方法,都是普通攝影愛好者很難做到的。APS相機所吹噓的“全景”只是利用了超廣角鏡頭的大視角,嚴格來說稱之為“遮幅照片”更為合適。數碼相機和數碼影像處理技術的普及使全景攝影變得容易起來,只要有一台數碼相機和可以運行圖像處理軟件的計算機,誰都可以嘗試製作視角驚人的全景照片。
拍攝要點
用來拼接全景的照片有一定要求,如曝光值相近、色調相近、依次排列、相互稍微重疊等等,拍攝時有些注意事項。
1、焦距的選擇
有人認為拍攝全景照片時要使視角盡可能的大,因此應該用最短的焦距(廣角鏡頭或變焦鏡頭的廣角端),這樣需要拼接的照片幅數少。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拍攝時省 了事拼接時就麻煩了。因為廣角鏡頭透視效果強烈,尤其是畫面的邊緣,容易發生扭曲,拼接時很難做到天衣無縫。所以拍攝時應該使用變形較小的中焦或長焦端拍 攝,並且拍攝中途不宜改變焦距。
2、曝光參數
現在數多數碼相機都有專門的全景模式,在此模式下,相機會自動按拍攝全景照片的要求設置曝光參數,對於沒有全景功能的相機要注意以下幾點: a、測光時使用平均測光,曝光時使用手動曝光或AE鎖鎖定曝光參數,同一組全景照片的拍攝過程中不能改變光圈、速度、ISO、分辨率及其他設置;b、使用固定白平衡,使用自動白平衡可能造成不同照片的色調不一致。
3、拍攝方法
拍攝時依照一定順序(由左至右或由上到下等)拍攝,最好使用三角架平穩旋轉,旋轉拍攝時要注意轉軸垂直,圍繞拍攝或逐點平移拍攝時要注意相機高度、角度一 致,一般不要使用閃光燈,閃光燈會造成近亮遠暗。拍攝時相鄰兩幅照片之間要有一定重疊,佳能、卡西歐等品牌的一些數碼相機在全景模式下LCD顯 示有輔助提示。避免在光照條件劇烈變化的時候(如行雲遮日)拍攝,以免各幅畫面之間曝光相差太大。拍攝時還要注意避免在銜接處出現移動物體(如車輛及行 人)。雖然選擇有明顯標誌的位置作為銜接點有利於一些自動軟件識別、拼接,我們還是建議選擇無明顯標記、容易混合的部位作為結合部,如水面和遠山,這樣拼 接起來不容易看到接縫。
五、人物攝影應選擇哪種鏡頭?
照相機的各種鏡頭,雖都能用於人物攝影,但嚴格說來,人物攝影的鏡頭應有以下一些選擇性:
1、成像 人物攝影的鏡頭成像質量,既要結像清晰,又要有一定的柔和效果。因為人物攝影一般以表現臉部為主,鏡頭成像質量就應能達到層次豐富、質感真實、細節畢露、膚質滋潤的要求。
2、焦距 一般照相機上都裝有標準鏡頭,即戰 焦距近似所攝底片畫幅對角線的 長 度。這種鏡頭,只宜拍攝全身或大半身人物照片。若用於拍攝半身人物或頭像特寫由於距離太近,往往引起人物影像透視變形,而且有的鏡頭如果在近於規定的最近 攝影距離拍攝,就不能聚成清晰的焦點。所以,拍攝頭像或特寫人物,就要使用中焦或長焦鏡頭,其焦距一般需要越過標準鏡頭1—2倍,以135照相機為例,鏡頭的焦距需在105豪米以上,這樣,照相機與人物距離,可保持1.5米以上,既能使焦點清晰,又可避免產生鼻大耳小等變形現象。在室內拍攝小合影照片,如果遇到缺少退步的情況,就需要使用短焦距鏡頭(即廣角鏡頭),但容易出現近大遠小和兩邊人物稍有變形的缺陷。
3、口徑 拍攝半身人物和頭像特寫,鏡頭的有效口徑以大為宜,以便使主體清晰,背景略呈模糊,增強遠近空間透視感,從而突出主體。另外,鏡頭的有效口徑大,在光線略暗而又沒有閃光燈的情況下,拍攝動態人物,仍可使用較快的快門速度。
六、抖動/快門速度/ISO的把握技巧
很多人買了相機之後就沒有做過任何設置,只是把相機設成全自動,無論拍攝什麼都是這樣。其實,對相機有一些瞭解和研究的話就能防止拍攝失敗了。
虛焦、手抖和被攝體抖動
首先,當我們拍攝得不好的時候,要從失敗的照片著手研究。明顯能看出失敗的照片基本上都是出於虛焦、手抖和被攝體抖動三種原因。如果不區分原因的話,就不知道怎麼拍攝成這樣的。所以拍攝得不好的時候不要單純認為失敗了,要分析一下失敗之處。
虛焦指的是“焦點偏離導致畫像模糊”。一般來說,焦點對準的地方就會被拍得很清楚,畫像很銳利,而沒有對準的地方就會被拍得很模糊。
數碼相機經常會發生這樣的失敗:焦 點對在了背景上,而想要拍攝的人卻模糊了。這是因為按下快門的時候,相機進行自動對焦,將焦點對到了背景,而不是離相機較近的被拍攝體上。反之,也有將焦 點對在了附近的物體的時候,比如想要拍攝坐在桌子對面的小孩子,卻將焦點不小心對到了桌上的盤子。這樣就不好了。
在數碼相機的液晶屏上很難分辨虛焦與否。如果覺得看起來有問題,就注意一點小心拍攝。下面是其中的技巧。
(虛焦的照片。究竟焦點對在了哪裡呢?原來是對在了右手前面的椅子上)按一按數碼相機的快門就知道了,快門是分為兩個階段工作的。按下一半的時候,相機開始對焦(也就是半按)。然後將快門全部按下去就可以拍攝了。
為了防止虛焦,最好就是先半按快門對焦,然後看準時機按下快門。一般的數碼相機都是認準正中央的物體,所以先將要拍攝的小孩子放到中間對焦,然後再稍稍移動相機決定構圖就好了。使用這樣的技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虛焦。
要習慣這樣的技巧有些困難,但是理解了就十分簡單。本來,不用理會半按快門這種複雜的東西,按照自己的意願對焦,然後拍攝出好照片就可以,然而相機只是機器,無法理解你的意願。所以需要使用者去配合相機。這樣拍攝準確對焦的照片概率會更高。
此外,也有由於對焦距離過近而導致虛焦的情況。所以,根據機種類型,拍攝距離眼前50厘米處的物體時,可以考慮使用微距模式。
然後是抖動的問題。虛焦和抖動的區別十分明顯。全體輪廓都十分模糊屬於抖動。背景和前景都很清晰只有被攝體模糊的情況屬於虛焦。
抖動分為兩種,一種是手抖,也就是由於按下快門時手有抖動,拍出來的照片也會模糊。
實際上,一般即使發生手抖,由於快門速度較高,照片未必會模糊。但是當快門速度為1/20秒的時候,手抖在照片上就顯得很明顯了。
為了防止手抖,首先要注意拿相機的方法。就像上一次說的,要用右手握緊相機,然後以左手來輔持。最好不要離開身體。如果附近有東西可以支撐身體或者手肘也行,可以把手肘支在桌子上。沒有支撐物體時將手肘緊貼身體也可以。然後輕輕按下快門。
如果一直注意著手抖小心拍攝還是失敗了,拍攝的時候就將手肘支在膝蓋上,或者把手搭在桌子或椅子上,在小心的同時放鬆自己來拍攝。
還有一種抖動,就是被拍攝體抖動。請看下面拍攝的兩張照片,背景和小孩都模糊了的一張是手抖,背景清晰而小孩模糊了的照片是被攝體抖動。也就是說,在按下快門的幾十分之一秒內小孩曾經動了。有人誤認為被拍攝體抖動就是虛焦,實際上這種情況很多。
為了防止被拍攝體抖動,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住小孩停下來的瞬間拍攝。仔細觀察的話,動作和動作之間的瞬間可以認為是靜止的,抓住這個時機按下快門就好了。
這一張是手抖的情況。小寶寶和背景都模糊了。背景裡的門也由於手抖而拍出了重影。)
(這一張是被拍攝體抖動的情況。背景比較清晰,只有被拍攝體模糊。這是因為按下快門的時機剛好是寶寶和媽媽都在動。) 但抖動也不是絕對不行的,有些時候如果有抖動反而可以拍出好照片。
七、攝影師神奇招數—補光技術
所有職業攝影師都是魔術師,補光技術就是他們常用的神奇招數之一。
所謂補光技術,就是當現場光線太暗或光比太大時,利用閃光燈進行適當的輔助照明,以取得攝影師需要的光線效果。它的最初用途是克服攝影膠片和相紙與生俱來的缺點,因為無論何種感光材料,與人的眼睛、大腦系統相比,所能記錄的亮度範圍都要小得多,即對比度範圍窄得多。
舉例來說,當你在室外拍攝臉部處於陰影中的模特兒時,如果你按背景的亮度測光,則模特兒的臉部將會損失掉暗部的許多細節和層次,如果增加曝光使臉部曝光正常,背景又會亮得白茫茫一片。
當然,你可以在暗房製作時對此進行一定的彌補,或利用電腦調整反差,但最好的辦法還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即減少主體和背景的反差,而這正是補光技術的用武之地。您要做的只是使用一隻便攜式閃光燈。這裡選登的照片都是採用這種方法拍攝的。
採用補光技術,在拍攝人物時,您會看到漂亮的眼神光,同時人物會顯得更年輕,神采奕奕;在拍攝自然景物時,色彩會更鮮明,飽和度更高。如果有足夠的閃光同步速度,電子閃光燈可以凝固運動中的人和物。大部分135單反相機的閃光同步速度不超過 1/250秒,一般為 1/125秒。
當你運用閃光燈結合現場光攝影時(即採用補光技術),會得到一個模糊背景中的清晰影像,這種現象叫做閃光鬼影。所用的快門速度越慢,鬼影越嚴重,從物體邊緣模糊到一片模糊。
阿立安·柯林斯拍攝的大學舞會(圖1)和傑夫·雅各布森拍攝的賭場場面(圖2)正是有效地利用了鬼影。體育攝影師在拍攝動體時也經常利用鬼影,看看埃·利奧德拍攝的空中運動者照片(圖3)您就會明白了。
八、教你相機正確握持方法
相機握持方法得當將有助於拍出更為 清晰的照片,所以沒有十分必要時,不要瀟灑地單手拿著相機拍照,更不能心不在焉地隨手捏著相機拍照。比較穩妥的方法是以雙手平衡地握緊相機,由於相機的外 形,也由於每個人握持的習慣不盡相同,手持相機的方法也就不一定完全一樣。但總的原則是順手、方便、穩定。
在拍攝橫幅照片時右手用於按動快門,左手的手掌托住相機(見左下圖),手指進行調光圈、對焦,為了進一步增強穩定性,應該收緊手臂用肘部抵住自己的胸膛。拍攝豎幅照片時手在下罷了(見右下圖),這一手法比較快速,但用的時間稍長手臂容易疲勞。
所以有人喜歡另一種手法:左手掌頂住相機底部,手指調光圈、對焦,或手五指聚攏,食指按動快門,其餘四指緊握機身。 在許多時候,攝影者不想讓照相機吊掛在自己的脖子上,而是直接拿在手上使用,這時切記及時將相機的背帶纏繞在手腕上,以免因相機不慎跌落而被摔壞。
九、用獨特的快門速度來刻畫動態
一幅理想的表現運動員美好姿態的照片,除了要做到構圖完整、光線漂亮、影調適宜外,還必須精彩地表現出被攝體的動態。而反映動態往往借助於採用一些獨特的快門速度,其形式一般有兩種:
凝固動態 要讓讀者能從畫面中細細觀賞動作的驚險與激烈,此時該用1/250—1/1000秒, 直到更快的快門速度。它們能清晰地記錄動體,並能揭示動體的全貌。在採用這擋快門速度時,整個世界似乎都處於凝固狀態,一切動感全都消失了,本來拼爭激烈 的競爭場面,瞬間會變得萬籟俱寂,烽煙消散,人們可以從照片上靜觀激烈拚搏場面中的一切微小細節。用這種方式拍攝出的照片,不是以渲染氣氛為主,而是以解 析細節見長(如上圖)。儘管照片畫面是靜止的,飛濺的浪花與運動員的動作都被凝固住了,但是從那雪白的浪花與運動員那嚴峻的神情、全力握槳的舉止上可以感 覺到競爭場面的激烈與划船者奮力拚搏的狀態。
在拍攝此類照片時,相機所選用的快門速度與動體本身的速度、方向有關。一般可以依據這樣一個簡便的公式來獲取所需的快門速度:當被攝體在中等距離(10米)上呈斜向角度進入取景範圍內時,以被攝體運動的速度乘以10,再取乘積的倒數(如該數值在相機上沒有相應的速度擋,可選用相近的速度擋),即為所需的快門速度。如運動員長跑速度是30公里/小時,乘以10,取其倒數為1/300,則可用1/250秒快門速度擋。假如運動員是面對相機而來,則可以此為基礎,再撥慢一擋快門速度,即1/125秒;若運動員是橫向而過,則可撥快一擋,變為1/500秒。
表現動態
這是採用較慢甚至很慢的快門速 度來記錄運動員的動作,使觀眾在觀看時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產生強烈的動感或速度感。此時由於採用了較慢的快門速度曝光,襯景與運動員本身影像都會 不同程度地產生條狀,更令人有一種速度感(如下圖)。一般而言,快門速度越慢,模糊程度越嚴重,動感就越強。當然,此時如能再考慮鏡頭的焦距、相機與被攝 體的距離等因素,效果會更顯著。通常是焦距越長,距離越近動感越強;焦距越短,距離越遠動感越弱。
在拍攝動態的主體時,最好在畫面中再攝入一些靜止的物體作陪襯,這樣,以實襯虛,往往可使動態的效果變得更為強烈。
十、提高抓拍的四個“要領”
好 的攝影作品幾乎都是靠抓拍的方法獲取的,棄擺拍而改抓拍的影友也越來越多。但是抓拍也並不容易,被攝者一旦看見你的鏡頭對準他,就會躲避或失去原有的神態 使拍攝失敗。還有匆忙中曝光失誤、焦點不實、手震、水平歪斜等等,也都會成為遺憾。提高抓拍的成功率,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器材的選擇與熟悉
手 頭的相機與鏡頭,無論售價高低,都會有它的長處與短處,在使用中應揚長避短,盡可能地去發揮它們的優勢。比如中長焦鏡頭的景深較小,可以虛化背景、突出主 體,稍有不慎也可能因焦點不實而拍虛。另外鏡頭越長,抖動越厲害,對手持拍攝形成威脅。具有光圈或速度優先的相機在自動曝光拍攝時,可能產生曝光不準確, 即環境亮度暗於主體,曝光過度;環境亮度亮於主體,曝光不足。在舉機拍攝時再修正就來不及了,這需要在拍攝前對主體與環境的亮度做出估計,有意增減曝光 量。使用變焦較大的鏡頭,如28-200mmF1:3.5~5.6鏡頭,實際光圈會隨著鏡頭焦距的改變而改變。假如你對此不甚瞭解,就可能因改變焦距而產生拍攝失誤。正確的做法是在使用可變光圈變焦鏡頭時,即考慮到實際光圈值的變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影響,從而做出相應的修正。
器材的熟知無需表述。有道是“熟能生巧”,即使是用普及檔次的MF器材,只要對性能瞭如指掌,同樣能“以勤補拙”,達到快速拍攝的目的。
每個攝影者的經濟條件與題材愛好各有差異,對器材的配置自當有所不同。以筆者的體會,“標準小變焦”,即28-70mm範圍的變焦鏡頭最適合用來抓拍,若配在具有光圈優先曝光模式的相機上,就更得心應手。
二、 題材的選擇
抓 拍題材主要以新聞、紀實為主。在節日集會、實發事件或社會生活中,常有因場面龐大、人物紛亂而不知拍什麼的感覺。此時切忌面面俱到——什麼都想拍,結果什 麼都拍不好。應該對光線條件、拍攝角度等冷靜分析、思考做出判斷,利用手頭器材,對題材加以取捨。假如你的相機配有廣角,就著重拍大場面,若裝有標頭,就 不要考慮大場景,而集中精力去拍局部;若配有中長焦鏡頭,就專注拍人物。但即使什麼鏡頭都有,也不可以忙著換鏡頭,結果顧此失彼,好的瞬間反而拍不到。
三、 善於隱蔽自己
常見一些影友外出拍攝時,身穿印有“××攝影家協會”的攝影背心,背負著攝影包、三腳架和幾隻裝有長短鏡頭的相機,可謂全副武裝,結果招人眼目。抓拍大師布勒松的“隱身術”值得借鑒——穿著一般,混雜在人群中只用一機一頭伺機拍攝,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筆者也深深體會到穿著一般、裝備簡單的優勢。外出拍攝從不穿攝影背心,只背能裝一機兩頭的小攝影包(三腳架還得帶),事先決定拍攝彩色還是黑白,一旦決定了,就不再改變,算是破釜沉舟,逼著自己一心一意地用好手頭的器材。
四、寧近勿遠
被地雷炸進天國的戰地攝影家羅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假如你覺得自己拍的照片還不好,那麼就再靠近點拍”。這實在值得借鑒。近拍就意味著使用焦距較短的鏡頭,從而獲得較大的景深與清晰度,拍到生動感人的場面。
十一、抓拍與擺拍的技巧。
抓拍和擺拍都是攝影創作的重要手段。進入九十年代後,隨著文化藝術多元化的發展,擺拍又得到應有的肯定。但在功利意識盛行的今天,擺拍似乎又走入歧途。
其實,擺拍和抓拍作為攝影藝術創作的手段,都具有它的特點和相應的生存空間。抓拍的特點是真實、自然,適用於新聞攝影,擺拍的優勢在於能夠提供更符合攝影師的情景、畫面,適用於人像攝影、廣告攝影等等。擺拍和抓拍既是對立的,有時又是統一的。
所謂擺拍,就是攝影師根據自己 的設想,創設一定的環境,設計一定的情節,讓被拍攝者表演,最後由攝影師拍攝完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攝影師還往往充當導演的角色。很顯然,擺拍的攝影 作品往往具有更好的用光,構圖,更優美的背景,更漂亮的模特,更戲劇性的情節。所以,擺拍有了很大的生存空間。
比如在廣告攝影領域,廣告本身 的特點就是要有強烈的視覺衝擊,甚至並不拒絕誇張和做作,因此,擺拍幾乎是廣告攝影唯一的創作手法,這也是無可非議的。再比如在商業人像攝影領域,無論從 大眾的一般需求還是從攝影師的經營成本上,都要求在室內擺拍的形式。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的攝影愛好者漸漸的對擺拍不甚了然起來,把擺拍擴展到了幾乎 所有攝影領域。而各種報刊雜誌更是充斥著形形色色的擺拍作品,為擺拍作品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擺拍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也許很多影友以為,在藝術多元化的今天,還來討論擺拍和抓拍的問題是多餘的,是的,討論攝影要不要擺拍是多餘的,但是討論擺拍的存在空間和藝術技巧則是完全合理的,也是完全必要的。
筆者以為,目前攝影界在擺拍問題上存在以下問題:
一、攝影者的攝影目的不明確,或者說有的攝影者根本就迷失了攝影的目的
攝影界似乎比其他任何藝術團體 更具有“上進心”,很多攝影者在學習了攝影不久,就一個心思想得獎、想出名,但藝術眼光的匱乏不可能讓這些攝影者找到更多的戲劇性情景,於是擺拍成了最佳 的選擇。許多地方的攝影協會把擺拍作為進行攝影創作的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手段。理論界也公然宣稱,攝影必需要有“構思”,他們所謂的“構思”就是事先設計 好畫面和情景,進行“邊導邊拍”。有些影友出於對大自然的熱愛,喜歡走走拍拍,不求出名,不求得獎,只求用鏡頭記錄自然,感受自然,有人就貶之為“浮光掠 影”,“沒有深度”。
其實,攝影本身的目的不外乎兩 類,一是對生活對世界的真實記錄,二是對美好事物的刻劃和再創作。比如新聞攝影用來記錄歷史,當然要絕對忠實於歷史,而像大躍進時期的一些擺拍的新聞攝影 作品,簡直就是對歷史的嘲弄。又如,民俗攝影,是對民俗民風的真實記錄,而攝影者如果為了所謂的藝術創作,而自任導演,演出一場場假戲真做的鬧劇,那就是 對藝術的最大侮辱。不幸的是,這樣的鬧劇正每天在攝影界上演。
二、表現手法粗陋,思維簡單,缺乏想像力
很多影友並沒有真正理解擺拍的 優勢所在,一味的為攝影而攝影,為擺拍而擺拍。所拍攝的作品既可以由現實生活中抓拍得到,又並不比抓拍得到的作品具有更好的用光、構圖和動態效果。他們的 表現手法也極為簡單化,他們的邏輯總是這麼簡單:凡是婚紗就是美麗,凡是貧窮就是古樸,凡是怪異就是創新;拍小橋流水,就必需有姑娘陽傘,拍田園風光,就 必需有黃牛老農;他們為了拍雲霧,可以放火燻煙,為了拍民俗可以喬裝打扮。當然還聽說為了拍葬禮,還有讓死人再葬一次的。那就是道德問題了,不在本文討論 之列。
很多影友缺乏生活積澱,所拍攝的作品不符合生活實際,而自己還自鳴得意。
三、摹仿成風,摹仿之作大有用武之地
我們可以看到,在國內的幾本主要攝影雜誌上,在各種各樣的影賽中,雷同之作比比皆是。希望工程熱門,就滿目的山區孩子渴望的目光,婚紗熱門,就到處是手捧婚紗照騎著摩托兜風。你拍哈欠,我也拍哈欠,你拍噴嚏,我也拍噴嚏。
本來摹仿並不是擺拍的過錯,抓拍也可以摹仿。但一方面是由於擺拍的作品容易摹仿,另一方面擺拍這種創作形式又特別適合於去摹仿,再加上擺拍作品又大有市場。所以摹仿者樂此不疲。這樣看來,有時摹仿甚至是擺拍的副產品了。
如果要我把拍攝時的那種感覺用筆寫下來,我真有些無能為力,因為我知道,那只是一瞬間即逝的感覺而已。我只不過是把自己的夢想用相機變為現實。
我喜歡夢想,所以我拍照時總愛跟模特說一種故事或氣氛,這種氣氛也許來自我的經歷,我的夢想,我看到過的影像等等,所以又有人說我的照片太注重個人色彩,甚至於有些過於灰暗。
我喜歡新奇的東西,所以每次拍 完一組照片,我都會問自己:下一組照片是什麼?答案是:不重複自己更不能重複別人。為了不重複自己,我都要去想像一個與眾不同的場景。記得在拍攝一組具有 文革時期氣氛的照片前,我特地到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翻拍了一天的舊圖片,尋找想要的感覺.在拍攝另一組“追蹤”題材的照片時,我在北京站登上了一趟開往長 城的列車,去尋找想像中的小站台。
我喜歡那些有想像力的融有攝影 師個人情感的圖片,我不去強調圖片的影像到底有多麼清晰,也不在乎它的構圖,我只想著這張圖片不是我從來沒有見到過的影像。一張圖片是否具有想像力和創造 性,是我衡量它的好與壞的標準。在拍照當中不存在任何規則,可以想得簡單卻拍出複雜的片子,也可以想像得複雜拍出的片子卻很簡單,好的片子肯定是最能打動 觀眾的片子。
照片把本來屬於生活的片刻給定 義下來,表達出拍攝者自己的思想、感覺。創造力在哪裡產生呢?這個話題可能已有人寫了跟河一樣多的文字。我認為每一個人的腦子都像一個倉庫,保存有你所有 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以及後來跟個人經驗混在一起的記憶,每個人都會有.差別在於每個人都會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他們的這種記憶。
如果不是商業用途.我都會選擇135相機去拍攝,我不想讓相機阻礙我的思維發展.所以我的相機一般都設定在光圈優先.另加一隻閃光燈。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攝影技術不重要。
我很慶幸能有大部分的時間讓我自由地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影像,可是我卻慢慢地有些逃不出自己過去的影子,我知道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成長的過程。
有前輩增留下一句格言:“藝有法,藝物無定法”。願我們每個人都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藝術之路。
十二、機內置模式的使用技巧。
一般而言,數碼相機都提供了多種場景拍攝模式,即相機內預先調節好光圈、快門、焦距、測光方式及閃光燈等參數值,以便於那些經驗不足的用戶拍出有一定質量保證的數碼相片。可是,大家是否利用好這些場景模式進行拍攝呢?我看未必。相當一部份朋友使用的是數碼相機的AUTO(自動)模式,而在特定的拍攝環境中,其相片質量當然難以保障。因此,筆者在下文總結出9種常見的數碼相機場景模式及其拍攝技巧,供大家參考。
1、人像模式
用途:此模式主要用來拍攝人物相片,如證件照。數碼相機會把光圈調到最大,做出淺景深的效果。而有些相機還會使用能夠表現更強膚色效果的色調、對比度或柔化效果進行拍攝,以突出人像主體。
技巧:在這種拍攝環境下,大家只需注意取景和構圖等問題。如果在室內拍攝並使用閃光燈,應打開數碼相機的防紅眼功能。另外相機與目標之間應保持一段距離,最好在遠處再用變焦(Zoom)放大功能拉近目標拍攝。
2、風景模式
用途:拍攝風景名勝時,數碼相機會把光圈調到最小以增加景深,另外對焦也變成無限遠,使相片獲得最清晰的效果。
技巧:注意的地方不多,大家只需注意環境光線,例如不要讓陽光直射鏡頭。而在日落等環境下可能要自己手動調節白平衡。
3、全景模式
用途:拍攝超寬幅度的畫面(如山脈、大海)時,數碼相機會在每張相片後留出多餘位置,幫助攝影者連續拍攝多張風景相片,再組成一張超寬的風景照。
技巧:拍攝時需用一些較明顯的地方(如建築物)作為銜接標記,使拍攝下一張相片時更容易結合。建議大家使用三腳架拍攝,以保證畫面穩定和對位準確。
4、夜景模式
用途:夜景模式一般有兩種,前者使用1/10秒左右的快門進行拍攝,從而有可能導致曝光不足。而後者則使用數秒長的快門曝光時間,以保證相片充分曝光,相片畫面也會比較亮。上述兩種都使用較小的光圈進行拍攝,同時閃光燈也會關閉。
技巧:首先,拍攝夜景時應使用三腳架;另外,最好採用Timer延時模式觸發快門,因如果用手按可能會移動到相機。
5、夜景人像模式
用途:在夜景中拍攝人物(如逛燈會),數碼相機通常會使用數秒至1/10秒左右的快門拍攝遠處的風景,並使用閃光燈照亮前景的人物主體,閃光燈通常會在快閃關閉前被觸發。
技巧:大家最好使用三腳架,另外注意一下目標和閃光燈之間的距離,避免前景目標過亮的問題出現。
6、燈光模式
用途:此模式與夜景模式相似,快門會在數秒後關閉以獲得足夠曝光(就像膠卷相機的B門一樣)。
技巧:拍攝技巧和夜間模式相同。
7、逆光模式
用途:在一些背光的環境下使用,即主體的背後有較強的光線。相機會採用重點測光以增強曝光的準確性、並增加EV值以避免主體過暗,有些相機還會使用閃光燈進行補光。
技巧:應先把焦點放在主體上並半按快門不放,再移動相機向其他地方構圖。同時拍攝者要注意光源,如果遇到太強的光線,應換個位置拍攝。
8、動態模式
用途:用來拍攝高速移動的物體,數碼相機會把快門速度調到較快(1/500秒),或提高ISO感光值。
技巧:拍攝時如果光源不足,可能無法鎖定高速移動的圖像,所以最好在陽光下使用此模式。
9、微距模式
用途:用來拍攝細微的目標如花卉、昆蟲等等,數碼相機會使用“微距”焦距,並關閉閃光燈。
技巧:在微距拍攝模式下,要注意目標和數碼相機之間的距離最少應為相機說明書中標明的微距拍攝距離(如4cm),否則會出現無法對焦的問題。而且大家還應注意光源,不能使目標太暗,最好使用三腳架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