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心理行為發育 | 養生知識網

 

A-A+

兒童的心理行為發育

2021年06月04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3 ℃ 次

 (一)新生兒 嬰兒出生後除一般神經學或反射性行為(如覓食反射、擁抱反射、吸吮反射等)外,尚具有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新生兒行為的質量,高度取決於嬰兒當時所處的喚醒程度。一個完全正常的嬰兒在出生後l-2小時一般可在安靜的覺醒狀態下度過較長的時間。從出生時起,小兒即有對客體發生視覺固定的能力,並能對客體的運動進行追視。對簡單的幾何圖形能夠視覺掃瞄,其中對人臉特別感興趣。在以後的幾天中,小兒以這種行為耗費的時間大約為一天的10%。

“適應反應”(Orienting response)是指嬰兒對環境變化所產生的某些行為。當一新的刺激抵達聽、視及其他感覺系統時,小兒會變得較為警覺,此時自發性運動受抑制,頭可朝向刺激方向轉動,並伴心率加快等生理方面的改變。當對這種刺激逐漸適應時,則心率減慢。如果又出現一個完全陌生的刺激時,心率又加速。但當這種刺激反覆出現時,則又發生了習慣性適應。

Brazelton把觀察到的新生兒行為綜合在一起,設計出一套新生兒行為評價量表。該量表從4個方面分析了新生兒的行為:1相互作用過程(視覺、警覺、安撫等);2動作過程(肌張力、動作的成熟、防禦反應、口-手運動、一般活動水平、反射行為等);2生理調節(對亮光、鈴聲、格格聲、針刺的習慣形成);4對刺激的反應(震顫、皮膚色澤變化、驚嚇反應等)。這個行為量表可找出新生兒行為功能上的缺陷,評出正常行為的水平和質量,分析損傷、藥物及其他干預因素對行為的影響,並能預測小兒將來的發育和功能。目前在我國實行的簡化的Brazelton新生兒行為量表也能較好地反映出新生兒的行為狀態。

(二)嬰兒期 伴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嬰兒的社會心理(psychosocial)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在最初3個月的嬰兒,已可區分他們自己環境中的人和物。在新生兒期已可經常展現出不完整的笑臉,但充分發育的社會性笑臉一般在3—5個月時才表現出來。在8—12周尚無社會笑的嬰兒,其發育潛力或環境體驗的質量可能有嚴重的偏離現象。嬰兒與母親相依感情的建立,使嬰兒學著整理自己的內部情況,並能傳達信息,而母親則試著領會這些信息並對此作出適度的應答,如安撫、情緒挫折時的適度耐受、延擱嬰兒的滿足感等。當母親以一種鼓勵、喜愛、值得信任的態度來養育小兒時,嬰兒即有一種安全感。因此,教育者應對嬰兒行為的應答要有一貫性和鼓勵性。當缺乏母愛或當情緒發生變化而母親未能及時地給予支持時,嬰兒在自己的生活中常會感到適應困難,結果就會發生長期的畏縮、焦慮或敵意。

當嬰兒與環境中的人和物,其關係變得比較複雜時,微笑作為社會交際中的媒介,遂之經常發生。4個月的嬰兒當有愉快的社會接觸時即可發生有聲的笑,當這種愉快的場景被打斷時,小兒可產生表情上的改變,如哭鬧、煩躁等以表示憤怒和不快。4—7個月嬰兒對社會接觸的情感件色彩有所增強,7個月時對與他關係密切的人的面部表情有反應;6個月末的正常嬰兒常最先選擇養育他的人,如果一個陌生人要把他從母親懷中抱走,他會焦躁不安。相反,當小兒獨自一人坐在一個陌生人身邊時,小兒會接受這種新的社會接觸而不反抗。與母親分離時的焦躁及對陌生人的懼怕情況取決於與主要養育者情感溝通的深度。

6。5個月嬰兒能夠反應地發出聲音,8個月可叫“爸爸”、“媽媽”、“大大”等,8—9個月能留心自己名字的聲音。1歲時除“爸、媽”這些詞之外,已可利用少數幾個詞,並能用自己的行為表示出他們已知道的一些物體的名字。

6—8個月嬰兒與母親分離時常表現出焦躁情緒,而母親感到此期的孩子常有入睡困難,小兒在入睡之前總希望有人給予幫助、陪伴。當母親離開房間而小兒煩鬧時,用聲音與其保持聯繫,也可使小兒愉快。9—10個月對母親在近旁的依賴性已有所降低,部分原因是小兒自己已能夠爬行。也是在這一時期,如果把引起小兒注意的物體用布蓋住,小兒可主動地把布揭去,並把它抓住。這顯然說明,看不見的東西並不意味著不可獲得。在這一時期,躲貓貓往往成為一種愉快的遊戲。

在l歲末,由於嬰兒與母親及其他養育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運動功能的充分發育,小兒開始準備從依賴的姿態向著一個不依賴性的活動動作發展,以探查他周圍更大世界。

(三)幼兒期 隨著大腦皮質對所有器官調節的加強,大運動和手的精細運動有了發展,並減少了小兒活動的衝動性。但總的說來,在幼兒期抑制過程還很差,興奮過程佔優勢,容易發生激動和疲勞,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分散注意力。在這一時期,小兒學會了獨立行走的能力。擴大了他的生活範圍。語言也將有了迅速的發展。

1-1.5歲或更晚些,主要是理解語言,其表現是:尚少或不能用語言表達確切的意思、但能理解成人的言語。某些小兒尚經歷一個難懂的語言階段,其表現特點是能發出許多音調,呈斷續性,但無意義。在此以後小兒可迅速獲得詞象並瞭解其意義。結果大部分小兒在2歲時可把3個詞連接起來說。2—3歲小兒對簡單句已能基本掌握,可用言語交談,能陳述自己的年齡和性別,並喜歡發問。

2歲時小兒能模仿成人的動作,例如把物品放在抽屜裡和書架上。此時小兒常單獨玩要,並以實際操作物體為主要對象,至3歲,小兒在成人行動的影響下和言語的幫助下,其行動開始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看到母親喂自己吃東西。就會學著給布娃娃喂東西吃。小兒已可積極地與其他小兒一起玩耍。但是,這時的思維和想像力還很低,只能在動作中思考,而不能計劃自己的行動或預見動作的後果。

3歲小兒已有了較為複雜的情感體驗,當接受成人愛護時,可產生愉快的體驗,在受到責備和懲罰時,則有痛苦的體驗。但在不正確的教養下、小兒也會產生嫉妒、怕羞、怕黑暗、愛發脾氣等。總的說來,情緒帶有不穩定性、一會兒哭,一會兒笑。

兩、三歲小兒已初步具有可能為了較近的目的而克制或延遲自己的行動。小兒常常要求“自己來”,不願接受別人的幫助,這是意志活動開始發展的標誌,但這種意志活動能力很差,要較長時間控制自己約行動還是有困難的。所以,此時的衝動性還是比較突出的。

(四)學齡前期 在生活條件和教育的影響下,學齡前兒童的神經系統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由於大腦聯絡神經纖維的髓鞘化已基本完成,神經衝動的傳導更加迅速和精確。大腦皮質內部抑制過程得到發展,內抑制的發展使兒童有可能形成更複雜、更精細的暫時聯繫,更好地分析綜合外界的事物和調節自己的行為。但這時抑制的功能還比較差,過久地克制自己的行動或從事過分細緻的作業常不能勝任。1個4—6歲的孩子可以擔負思考、感覺和爭取行動的能力、對未來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想像力,這種想像力在遊戲中可扮演父親或母親。在這一年齡對性別也有所瞭解,並且表現在所玩的遊戲上。但小兒對未來的理解不完全、因此常產生心理上的壓力和焦慮。在家中或家外,父母-子女相互關係的改變可在小兒行為上留下擔心、敵意、尋釁等,擔心可表現為惡夢、害怕,嚴重者發生遺尿、吮拇指、並可出現語言及學習障礙等。

學齡前期 小兒第二信號系統有了進一步發展,兒童不僅可通過直接感知來認識事物,而且能通過詞的描述、講解來認識更多的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小兒不但能接受別人的語言指示來調節自己的行為,而且能通過自己的語言來調節自己的行為。

言語能力 在該期隨著實踐活動、勞動及學習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表達能力還很差,常帶有很大的情景性。到該期的末一階段,在正確的教育下,連貫性語言才逐漸取得支配地位,這對發展兒童的言語能力和邏輯性思維很重要。情感的易變性和衝動性在學齡前期的後期,小兒已可多少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現,穩定性有所增強,而且開始發展社會性情感。這對兒童個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五)學齡期 此期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特別是額葉的顯著增大,大腦興奮機能的加強,內抑制的發展,使小兒能夠更細緻地分析綜合外界事物,更善於調節控制自己的行為,因而已可使小兒從家中走向社會,在新的環境中接受教育。

環境的改變,使他們開始逐漸獨立生活,並從新的環境中尋找新的目標和行為準則。儘管兒童的興奮和抑制過程有了發展,但與青少年相比仍較差。過度興奮易引起疲勞,過分抑制也會使小兒無法忍受,從而誘導出不必要的興奮。從家中到學校,父母對小兒興趣的變化往往十分關注,常給予很多的叮囑和過多的限制。如果對這一早期問題處理不當,則會使小兒焦慮不安,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遭到破壞,其結果是,兒童對外界壓力的調整將發生困難。

學齡兒童的全要任務是激發小兒的義務感、責任感以及如何付諸實施。這一期兒童的思維,逐漸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像思維,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繫(即具體形象性的成分還很大)。這一點在教育中應予注意,如果教育內容和方法不適於小兒的思維特點,則感到學習困難。一旦學習成績達不到父母的期望,父母往往會被激怒,這樣小兒第一次有了失敗感,從而表現出焦慮不安,消沉,甚至產生敵對情緒。如果當小兒試圖獲得父母或教師的認同而未得到時,同樣會造成情緒障礙;甚至使反社會行為得到發展。

(六)青春期 這一期大腦的功能有了顯著發展,腦的聯絡神經纖維大量增加,腦細胞的分化機能達到了成人水平。第二信號系統的作用已明顯提高。與此同時,隨著青春期的性發育,在興趣、態度及動機等諳方面部有許多變化。

此期的少年,處於半幼稚、半成熟狀態,即有獨立性,又有依附性。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已不是小孩,“成人感”和獨立性是少年心理上的獨特現象,自尊心強,對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很敏感。對父母或教師往往出現“反抗”的情緒和出現疏遠成人的意圖。在他們少年之間則易形成集團傾向,並常超出班級和學校的界限。少年與成人的關係越不協調,少年之間的交往及相互影響也越大。這樣的團伙一旦受到社會上的不良影響,就容易出現行為的社會偏離。

性的發育,使他們意識到兩性的區別,朦朧地對異性好奇,產生了關心和接近異性的傾向。性發育強有力的動盪和改變著少年的心理內容和結構,而社會環境又制約和影響著他們的心理水平和行為方式,在異性面前羞澀、拘謹,而又常用愛美、出風頭等招引異性對自己的注意。

少年期的抽像邏輯思維開始占主導地位,並運用概念作出恰當地判斷和進行合科邏輯的推理,但仍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等特點。

衝動性是少年期的另一特點,他們容易發生強烈的情感,易動感情,易怒,認識上有片面性。這種情況常表現出蠻幹現象。但隨著自制力的增強,少年對自己和別人的個性品質及內心體驗的評價逐漸增強,從而可以獨立地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為活動。在教師和家庭的教育影響下,道德意識逐漸增強,成為世界觀的萌芽。

 

 

 

標籤:【發育】【行為】【心理】【兒童】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