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陰益氣是關鍵 | 養生知識網


 

A-A+

養陰益氣是關鍵

2013年07月29日 秋季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27 ℃ 次

入秋了,天氣涼爽了。但容易口乾舌燥、鼻子出血。不少人感到鼻腔似煙道般乾燥,一不小心還出血;喉嚨也癢癢的,頻頻乾咳,有時有少量的黏液痰,卻總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乾裂,痛得喝水吃飯都困難,這就是中醫常說的“秋燥”。

中醫學將自然界氣候的變化歸納為“四時”與“六氣”。其中“燥”就是秋季的主氣。“秋燥”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天氣燥熱,溫度偏高,相對濕度偏低而空氣乾燥,造成上呼吸道黏膜和皮膚表面的水分較易蒸發流失,從而出現以上症狀。

燥為六淫之一,在風多乾燥的秋季,燥邪會使人得病,常稱為“秋燥”。燥氣為,傷皮毛則出現發熱惡寒、頭痛等表證,侵上竅則有口鼻咽喉乾燥征和陣發性較重的乾咳等症狀。秋燥常易傷肺,引起以咳嗽為主症者,稱為“秋燥咳嗽證”。常見的證型有“涼燥”和“溫燥”之分,辨治也有所不同。

燥性乾澀,易傷津液,燥邪由口鼻而入,肺為嬌髒,最易傷肺。燥邪致常有涼燥、溫燥之分。

溫燥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口渴,口鼻唇咽乾燥,乾咳少痰,心煩,舌干苦黃,脈浮數。涼燥的臨床表現為惡寒,無汗,頭微痛,咳嗽痰稀,口不甚渴,鼻咽乾燥,舌白而干,脈弦澀。
 

立秋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人們在夏季過多地流汗之後,身體各組織都水分不足,於是會出現皮膚乾澀、鼻燥、唇乾、頭痛,咽痛、乾咳、手足心熱、大便干結等秋燥症的表現。預防秋燥症,首先應從精神調養、飲食調整和加強鍛煉等多方面去協調。

秋天易使人傷津液,因此應用一些生津養陰、潤肺化痰之食療方。

秋天空氣乾燥,濕度小,人易出現咽乾咳嗽等症狀,這是因為燥邪傷肺所導致的現象。此時,應少食辛、辣食物,如蔥、姜、辣椒、胡椒,防止辛溫助熱,加重肺熱症狀。從中醫五行生剋來講,肺屬金,肝屬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損。因此,應適當吃點酸味食物,“酸入肝”可以強盛肝木,防止肺氣太過,對肝造成損傷。酸味食物可以收斂肝氣,有保護肝臟的作用,但也不能過量,因為許多酸味食物,如醋、酸梅等,其酸味能刺激胃,發生胃潰瘍、胃炎等病。秋季天涼了,氣溫下降,脾胃陽氣不足,再吃多了陰寒性質的水果、蔬菜,自然是雪上加霜,導致陽氣不振而腹痛、腹瀉。從五行生剋來講,肝旺則克脾土,土不生金,則肺金受傷,不利於秋季健康。因此,秋季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以保護胃腸,保護肝臟。適度飲水是秋季潤燥、防燥不可少的保養措施。飲水不可少,方法要得當。以少量頻飲為佳,不宜暴飲,一次大量飲水,會給胃腸增加負擔,引起不適,只有少量慢飲,“潤物細無聲”才能對口、鼻、咽、喉、食管,乃至氣管起到滋潤的作用。

防治“秋燥”養陰益氣關鍵。養陰就可以防止肺燥,益氣就可以溫養肺氣,所以秋天應多吃山藥、百合、銀耳、豬蹄、蓮子、藕、梨、枸杞等食物。

標籤:【關鍵】【益氣】【養陰】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