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解讀中華傳統中醫之「氣」 | 養生知識網


 

A-A+

科學解讀中華傳統中醫之「氣」

2019年12月25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38 ℃ 次

按照中醫的定義,“氣”包含在“精”的廣泛含義之中,因此,中醫基礎理論認為“氣”亦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物質;與此同時,中醫又認為“氣”是臟腑組織器官的活動功能。“氣”像“精”一樣,也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先天之氣源於父母,名曰元氣(原氣),後天之氣得於自然之氣與飲食水谷精微之氣。氣的功能主要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等作用。

中醫對“氣”的理解與現代科學物質論認識相去較遠。“氣”既是物質,就不能是臟腑的功能,物質與功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從中醫理論中“氣”與“精”的關係看,精是氣之母,氣依托於“精”,有“精”才有“氣”。氣行暢通,人體健康這層意思表明,“氣”應理解為物質“精”的活力。但“精”在生命物質運動最佳自穩態理論中對應理解為生命物質,因此“氣”在現代科學中應是生命物質的活力。就這一層面理解,氣與陽又有相同的含義。這也正好符合中醫的思想體系。中醫說,“氣”對人體的生長發育、血液循環、津液輸布均起激發和推動作用,這正是生命物質活力的功能,補氣就是補生命物質的活力。氣功中的運氣就是通過思維的電磁作用(神經電流)激發經絡中生命物質的活力,使其運行暢通。生命細胞的活力越強,人體的生長發育、血液循環、津液輸布自然也強;生命細胞的活力降低,則“氣”的推動力減弱,自然出現臟腑功能降低,人體生長發育遲緩,血行不暢,水液滯留等多種理變化。這就是現代科學對“氣”的推動作用的理解。氣的推動作用與我們定義的生命驅動力相關。

“氣”的溫煦作用可以用生命物質運動最佳自穩態理論去解釋。如果“氣”被看作生命物質的活力,與物質的熱運動直接相關,而物質的熱運動正是人體體溫產生的根本原因。中醫所說的“氣虛”即是生命物質(細胞)活力降低,從而使熱量減少,溫煦作用降低,臟腑功能減弱,血液循環不暢,津液輸布與代謝滯緩等表現出來的症狀。臨床表現為畏寒喜暖、四肢不溫、瘀血、水腫等症狀。所以我們說“補氣”就是補生命物質的活力,就是通過藥物讓生命物質的活力增強。

“氣”是生命細胞的活力,“氣”盛則是生命細胞活力旺盛。生命細胞活力旺盛,則防禦外邪的能力就強。如果外邪從體表入侵,體表生命細胞活力旺盛,不易受到侵害,則外邪御於體表,否則外邪就會由體表侵入,並深入到體內,影響體內深層生命細胞的活動機能。中醫常說體內正氣與邪氣之爭,實際上是體內生命細胞保持正常活力與外邪破壞正常活力之爭。人體顯然有保持生命細胞正常活力的機能,所以中醫認為不管邪氣潛於體表何種部位,總有正氣與邪氣相爭,並戰而勝之。讓生命物質保持正常活力和相對有序的運動狀態,是人體自身的一種本能。

把生命細胞的活力理解為中醫的“氣”,“氣”的固攝作用也能得到現代科學的解釋。固攝,主要是對血液、津液等的運行、代謝過程的維護調節作用,防止其流失。生命細胞的活力正常或旺盛,就能使身體各組織代謝機能正常運行,體現整體生命力旺盛。前者是微觀機制,後者是宏觀表現,微觀與宏觀統一。把生命物質的活力理解為“氣”,氣的氣化作用可以得到合理解釋。所謂“氣化”即生命物質活力的轉化。人體代謝過程旺盛,則生命物質間運動的轉換也就正常,從而保證了生命物質運動的活力,保證了人體的健康。

標籤:【之】、【氣】【中醫】【傳統】【解讀】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