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與新生寶寶溝通 | 養生知識網


 

A-A+

教你:如何與新生寶寶溝通

2019年12月25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10 ℃ 次

還不會說話的寶寶是靠什麼和照顧者溝通的?當然是他們的表情、肢體動作和不同的情緒,這一切表達出的含義,有時候比話語更真實,因此,照顧者應該學著將注意力延伸到語言之外,才能更加準確地知道握寶寶想要表達的意思。

寶寶大約在出生1年後,才會開始有意義的口語溝通。在此之前,寶寶倚賴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來表達他的情感與想法的。除了以哭做為直接的溝通之外,身體語言如臉部的表情、手臂與腳的擺動都是。在此期間,你越瞭解他們的身體語言,就越能拉近你與寶寶之間的情感聯結,也越能鼓勵他使用非語言的方式作為有效的溝通。

非語言溝通方式

寶寶在15個月大之前,通常會用6種基本的非語言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情緒。

1 哭

這是出於本能且最直接的溝通方式,以此讓照顧者知道他是不快樂的。剛出生的時候,寶寶哭通常是因為他不舒服或餓了,而隨著他的成長,哭表達的含義就演變成了很多種。

2 面部表情

臉部的表情可以表達的情緒,包括快樂、悲傷、滿足、不舒服、疲倦、害怕、尋找、生氣等。

3 手掌與手臂的揮動

幾個月大的時候,寶寶會開始用手碰觸他想要的東西,或者推開靠近他的人,能清楚地表達他的慾望,要瞭解他心裡的想法,其實並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

4 腿與腳的擺動

當寶寶躺在搖籃中,強而有力地踢著他的雙腳時,通常表示他此刻很高興或是很興奮,不過,也有可能是他不高興或痛苦,父母要配合他的臉部表情或其他肢體語言所傳達出的訊息,一起解讀。

5 身體動作

如果寶寶扭曲身體想要離開你的懷抱或他的小床,表示他是不安寧的或不穩定的,也可能表示他現在身體不舒服,或者是小寶貝不高興了。

6 身體的接觸

寶寶依偎在你的臂彎中,表示他很自在,而且很享受跟你在一起的時光。反之,如果他猛烈地掙扎著要離開,則表示他不喜歡和你相伴。

你給寶寶的回應越多,表示你越瞭解他的肢體語言,這對寶寶以後的語言發展也有很大的益處。所以試著去瞭解寶寶非語言溝通的方式,你會很快發現,你能夠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也就是你能夠正確瞭解他的“語言”。舉例來說,當你幫他換掉濕濕的尿布之後,他停止了哭泣,這表示你解讀寶寶“語言”的能力越來越強,自然也會增加寶寶對你的信任。記住,同一個姿勢有不同的意義存在,在不同的情境中,同一個動作也可能代表不同的意義。例如,將一個玩具丟在地上,表達的情緒有可能是興奮、生氣或痛苦,也有可能是厭倦、無聊。結合臉部表情、手腳的擺動、身體的移動,你可以更加準確地判斷寶寶想要表達的訊息。

      還不會說話的寶寶是靠什麼和照顧者溝通的?當然是他們的表情、肢體動作和不同的情緒,這一切表達出的含義,有時候比話語更真實,因此,照顧者應該學著將注意力延伸到語言之外,才能更加準確地知道握寶寶想要表達的意思。

PART1 寶寶非語言溝通的6種方式

TOP TIPS

1 注視著他

熟悉寶寶肢體語言的最佳方式,就是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仔細觀察他的反應。你會慢慢瞭解他表達情緒的非語言方式。

2 練習

將你所觀察到的寶寶的情緒、行為表現聯繫在一起,你會越來越瞭解寶寶,當寶寶做出某種肢體動作時,你就會明白寶寶想要表達什麼意思。

3 模仿他的行為

如果你不是那麼確定他想要表達的意思,你可以模仿他的行為,問問自己,當這些行為出現在自己身上時,可能代表什麼意思。

4 說出你對他的詮釋

跟他重複說“你是不是餓了”、“你不喜歡這樣躺著,是嗎”之類的話,這也有助於寶寶學習非語言的動作與口語之間的關係。

5 與他人討論

與他人討論你的寶寶的肢體語言,也有助於你進一步瞭解寶寶的情緒。

PART2 父母常常扮演的角色,你有嗎?

當寶寶開始學習說話的時候,你常常跟他溝通嗎?這裡所說的溝通,並不是帶著嘮叨、提醒、批評、哄騙、威脅、訓斥、質問、勸告、評論的表達方式,這些方式即使出發點是善意的,也會使溝通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破壞親子關係。如果你能將寶寶當作自己的朋友,以對待朋友的方式對待寶寶,那麼彼此之間的關係,必然會在情感與經驗的分享中而有所增進。想想看,當自己處在情緒低潮的時候,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呢?有時候你希望單獨靜一靜,有時候你又希望有人陪著你,和你說說話,試著瞭解你,接納你,寶寶其實也一樣。

當寶寶表達感受時,你的角色是什麼?

大部分人從小就被灌輸一種觀念,認為生氣、失望或害怕的情緒是不正確的,而且不應該表現出來。因此,當寶寶出現這些情緒時,有的爸爸媽媽不知道該如何處置自己的感受,由於缺乏足夠的知識,我們常常扮演以下幾種角色:

指揮官:扮演“指揮官”角色的父母,是期望將事情置於自己可控制範圍內的父母,他們要求寶寶不要出現負面的情緒及感受,並且表現出“中規中矩”的樣子,凡事不能出現偏差。命令與威脅是“指揮官型”父母最常用的語言模式。

道德家:道德家是個“應該先生”,凡事都用“應該”、“不應該”來衡量。這種“道德家型”的父母相當關心寶寶是不是有“正當”的感受,他們像牧師般地勸誡,總是告訴寶寶“你應該這樣做”、“你不應該那樣做”。

萬事通:“萬事通”型的父母企圖告訴寶寶,大人走了一輩子的路,沒有什麼不知道的事情,所有問題的答案,大概都瞭如指掌。這些父母常用“訓誡”、“勸告”、“說出理由”等方式,企圖炫耀自己是多麼地萬能。

法官:“法官”型的父母不給寶寶任何嘗試的機會,就先宣判寶寶的罪狀,他們非常重視的事情,是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寶寶是錯的。

評論家:就像法官、道德家或萬事通一般,“評論家”型的父母非常重視“對與錯”的判斷。不過,“評論家”型的父母常用嘲笑、辯論、諷刺或戲謔的方式,讓自己居於寶寶之上。

心理學家:“心理學家”型的父母試圖分析問題。他們擁有最好的意圖,想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所有的細節,因此,會站在比較好的位置,試圖使寶寶坦白一切。然而這類父母擅用的診斷、分析、探詢的方式,不一定會讓事情得到恰當的處理。

安慰劑:“安慰劑”型的父母會努力避免讓自己涉入跟情緒有關係的事件,總是輕描淡寫地處理寶寶的感受,例如當寶寶焦慮時,他們總是用單純的保證、讚許或假裝一切沒事的方式來安慰寶寶。

當父母扮演以上這些角色時,沒有半點不良企圖,他們都有最好的動機,只是方式不一定妥當。

有效的傾聽與溝通

基於相互的尊重,父母與子女都希望對方誠實且放鬆地表達他們的情緒與感受。作為一個有效的傾聽者,需要全神貫注,包括眼神的接觸,都要散發出“我正在聽”的訊息姿勢,有時保持沉默,有時則需要給予回應,讓他們明白,我們正在認真地聽他說話,並且能明白他的心情與感受。

溝通分為封閉式反應與開放式反應。封閉式反應指傾聽的人並沒有真正地在“聽”,或者雖然在聽卻並不了解說話人的意思和感受,因此很可能中斷彼此的溝通。

開放式的反應是指傾聽的人聽到了對方的話,而且懂得話中隱含的感受訊息,而說話者也能感受到傾聽者明白他的意思。我們也可以通過一個微笑、皺眉或撫背等非口語的方式來做無聲的溝通。多用開放式的反應,少用封閉式的反應,溝通才能更有效率。

有時候,寶寶會很直接地將他們的感受表達出來,但是有時候,他們的身體語言含有更多的內在訊息,多用“眼睛”傾聽寶寶的“聲音”,你會發現,其實他們的世界並不是那麼難以理解,而且很容易找出邏輯與規則,這對你跟寶寶的互動關係,會有正面的幫助。

標籤:【溝通】、【寶寶】、【新生】、【如何】、【教你】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