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飲食養生之順時辯證選食 | 養生知識網


 

A-A+

《內經》飲食養生之順時辯證選食

2013年01月24日 日常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35 ℃ 次

結合體質辨證選食

《內經》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從生理、理等多個角度,對因人選食的原則和方法進行了分析和描述。《素問·藏氣法時論》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點論述了五味對五臟產生的不同影響:“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

基於上述理論,《靈樞·五味》又從理的角度,對五臟症適宜的食物種類,按照五行學說進行了解釋,謂:“肝色青,宜食甘,糠米飯、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黃色,宜食鹹,大豆、豬肉、栗、藿皆鹹;肺白色,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即肝屬木,肝病者應選擇甘味食物,甘屬土,取土能生木之意;其他心病食酸、腎病食辛與此相同。

《內經》還對五臟、氣血、筋骨等疾病飲食禁忌做了說明,如《靈樞·九針論》說:“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素問·宣明五氣》說:“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靈樞·五味》說:“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這些飲食禁忌的理論依據仍然是五行學說。

順應四時  靈活選食

《六元正紀大論》謂:“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謂時也。”指出用寒涼藥物應遠離寒涼的季節,用溫熱藥物應遠離溫熱的季節,選擇食物和選擇藥物的方法相同。這裡的寒熱既指食物的溫度,又指食物的寒熱藥性。即秋冬季要少食冷食和具有清熱瀉火作用的食物;春夏季要少食熱食和具有溫補作用的食物。《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也是強調要順四時以調飲食。

後世醫家根據《內經》理論,還對四季飲食的五味做了要求。如唐代孫思邈的《衛生歌》就有“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鹹,夏月增辛聊減苦,秋辛可省但欲酸”的論述,認為春天肝木旺,多食酸味,可使肝木之氣偏亢而伐脾,因此,春天飲食要多吃甜食養脾抑木。冬季不能多吃鹹味,以防水克火,要多吃苦味以養心氣。夏季多食苦味可使心氣偏亢,易致火克金傷肺,要多吃辛味以抗心的克伐。秋季肺金當令,辛多則金旺乘木,故宜食入肝之酸以御之。

以《內經》理論為指導,《金匱要略》還提出了四季食物種類的禁忌,如“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等,這裡既有以髒補髒的寓意,即食肝則補肝、食心則補心;又蘊含五行相剋之理,春季肝氣本就偏旺,食肝則易致肝旺乘脾而致病。

飲食多元,合理調配

《素問·藏氣法時論》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提出飲食結構要多元,谷肉果蔬要合理搭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補精益氣”。如果飲食結構單一,偏嗜肥甘厚味,則易於化熱生火,出現癰疽瘡毒等疾病,即“高粱之變,足生大疔”(《素問·生氣通天論》)。

《素問·五常政大論》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提出飲食結構要多元,現代研究表明,穀類食物含有糖類和一定數量的蛋白質;肉類食物主要含蛋白質和脂肪;蔬菜、水果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這些物質都是生命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長期缺乏某種食物,就會形成營養失衡,不利於健康。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菜餚的搭配上,普遍存在肉食偏多而蔬果偏少的情況,這種飲食結構也不利於養生。肉食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大量熱能,是人體組織結構再生、修復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但過量則會損害健康。已有充分資料表明,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膽石症、肥胖症等,均與肉食和高脂肪飲食有關。而素食中不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還能疏通腸胃,促進消化。飲食結構的多元化是飲食養生的另一重要原則。

 

綜上所述,飲食養生作為《內經》養生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有大量深刻精闢的養生學原理,深入研究其科學內涵,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深遠的理論意義。

標籤:【辯證】【選食】【順時】、【之】、【飲食】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