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注意事項:刮痧後應避風多喝熱水
近年來,刮痧漸成 “時髦”的保健方法,一塊扁扁的刮痧板,為何能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刮痧能治療哪些疾病?刮痧的手法又有哪些講究?刮痧是否人人皆宜?本期週刊,我們邀請了中醫領域的權威專家,為讀者講解既熟悉又陌生的刮痧知識。
什麼是刮痧?
日常生活中,刮痧成為十分普遍的養生方法。那麼,到底什麼是刮痧?所謂刮痧法,是指應用邊緣光滑的硬物器具或手指、金屬針具、瓷匙、古錢幣、硬幣、玉石片或頭髮、苧麻等,蘸上食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在人體病變部位皮膚上,反覆進行刮、擠、揪、捏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膚表面淤血點、淤血斑或點狀出血。刮痧通過刺激體表皮膚及經絡,以達到扶正祛邪、調節陰陽、活血化瘀、清熱消腫、軟堅散結等功效的治療方法,民間流傳廣泛,我國南方地區更為廣泛應用。刮痧過程中出現的淤血點、淤血斑或點狀出血稱之為“出痧”。
刮痧由推拿手法變化而來。《保赤推拿法》記載:“刮者,醫指挨兒皮膚,略加力而下也。”元、明時期,有較多的刮痧法記載,稱之為“夏法”。清代,有關刮痧的描述更為詳細。郭志邃《痧脹玉衡》記載:“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又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 ”此外,《串雅外編》、《七十二種痧證救治法》等醫籍中也有記載。
刮痧技巧的宜與忌
刮痧法分為哪幾種
1、刮痧法:又分為直接刮痧、間接刮痧兩種。直接刮法是指在施術部位塗上刮痧介質後,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觸患者特定部位體表皮膚,反覆進行刮拭,出現痧痕為止;間接刮法是指在病人刮拭部位鋪放一層薄布,然後用刮拭工具在布上刮拭,以保護皮膚,適用於兒童、年老體弱患者,以及高熱、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抽搐、某些皮膚病患者。
2、楸痧法:在刮痧部位塗上刮痧介質後,刮痧者用自己食、中指的第二指節,或食指、大拇指把施術部位皮膚與肌肉揪起或提扯,瞬間用力向外滑動再鬆開,一揪一放,反覆進行,連續發出 “巴巴”聲響。同一部位可連續操作6至7遍,直至出現痧點。
3、擠痧法:刮痧者用大拇指和食指在施術部位用力擠壓,連續擠壓,至小塊紫紅痧斑為止。
4、拍痧法:用虛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體表刮痧部位,一般為痛癢、脹麻的部位。
刮痧法存在哪些技巧
作為一種中醫適宜技術,刮痧也有一定技巧。刮痧板可選用水牛角或木魚石製作,板面潔淨、稜角光滑。刮痧介質多選用液狀石蠟、麻油、紅花油或刮痧專用的活血劑。刮痧時,要求手腕均勻用力,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反應,調整刮動的力量。一般可輕輕向下順刮,或從內向外反覆刮動,逐漸加重,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刮痧時要沿同一方向刮,力量要均勻、採用腕力,一般刮10至20次,約20分鐘左右,以出痧為度,三至五天刮一次。如用於保健,可每天刮一次。
刮痧除了能排毒,也可起到“補”的作用,專業術語分別稱為“瀉法”與“補法”。如果刮拭按壓力小、刮拭速度慢,刺激時間較長,就算是“補法”,這種手法適用於年老、體弱、久病、重病或體形瘦弱之虛證患者。刮拭按壓力大、刮拭速度快,刺激時間較短則為“瀉法”,適用於年輕體壯、新病、急病、形體壯實的患者。選擇痧痕點數少,為“補法”;選擇痧痕點數量多,則為“瀉法”。操作的方向順著經脈運行方向者為“補法”;操作的方向逆經脈運行的方向者為“瀉法”。刮痧後進行溫灸者為“補法”;刮痧後進行拔罐者為“瀉法”。
刮痧能治何種疾病
刮痧法是臨床常用的一種簡易治療方法。應用範圍較廣。以往,刮痧主要用於痧症,現多用於治療夏秋季時病,如中暑、外感、腸胃道疾病。 “痧症”多發於夏秋兩季,起病突然,頭昏、噁心、嘔吐,胸腹或脹或痛,甚則上吐下瀉,取背部脊柱兩側自上而下刮治,如出現神志昏沉,還可加用眉心、太陽穴。
如風熱喉嚨疼,可取第七頸椎至第七胸椎兩旁(蘸鹽水)刮治,並配用楸提頸部前兩側胸鎖乳突肌。如腹痛,可取背部脊柱旁兩側、胸腹部刮治。傷食所致的嘔吐腹瀉,可取脊椎兩側順刮治療。如胸悶、腹脹劇痛,可在胸腹部刮治。如頭昏腦漲,取頸背部順刮,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陽穴。需要提醒的是,刮痧時應避風,刮後宜多喝熱水,以助療效。
刮痧也有禁忌症,以下人群不宜刮痧:有出血傾向性的疾病;危重病症,如急性傳染病、重症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等;新發生的骨折患處;刮治部位的皮膚有潰爛、損傷、炎症;年老體弱者,空腹及妊娠婦女的腹部,婦女經期下腹部、面部均不宜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