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歷史淵源 | 養生知識網


 

A-A+

艾灸的歷史淵源

2020年04月13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24 ℃ 次

艾灸是我國中醫最古老的療法之一,現存最早的文字記錄載於《左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灸療就已經盛行。《黃帝內經》《傷寒雜論》《扁鵲心書》等醫學著作先後對灸療有詳細的記載,由於灸療經濟有效,便於掌握,在民間流傳很廣。西方的灸療是中國傳入的,拿破侖時期的法國醫生拉蘭利用灸療治破傷風、麻痺、骨髓疾病等。在亞洲,中國傳統的灸療先後傳到朝鮮和日本。 艾灸產生於我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針灸。針灸治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針灸,多數時候僅指針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內容了。我們通常認為針和灸是同一種療法,其實並不是這樣。雖然它們都是建立在人體經絡穴位的認識之上,但針療產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藥物和物理的復合作用。而且兩者治療的範圍也不一樣,所謂“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區別。

      艾灸的一種神奇的療法,因為它的確有很多不同凡響之處。首先,艾灸的療效就十分神奇。艾灸療法的適應範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用中醫的話說,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可以廣泛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猶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養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黃帝內經》“大風汗出,灸意喜穴”,說的就是一種保健灸法。《莊子》記載聖人孔子“無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養生保健。日本人須籐作等做過的灸法抗癌研究,還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膚組織中潛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而且,關於艾灸的起源更是神奇。據研究表明,灸的發明應是原始人用火時,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適,便主動用火燒灼治療更多的病痛。艾草古時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製冰取火,以艾為引,就在這種引天火的儀式氛圍中,巫者把龜甲兆紋與人體的血脈取得模擬想像,思索中醫的火論與氣論,進而產生了艾灸這種神奇的治療手段。

      先秦兩漢是我國傳統針灸醫學的重要形成時期。產生於秦漢之際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把灸療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進行系統介紹,強調“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靈樞·官能》)。它首先指出“灸火芮者亦從北方來”。因為“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野處而乳食,藏(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  。”(《素問·異法方宜論》),說明灸療的產生與我國北方人居住條件、生活習俗和發病特點有關。灸療的適應證包括外感病、內傷病、髒病、寒熱病、癰疽、癲狂等。灸療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補陰陽、逐寒邪、暢通經脈氣血等多個方面。《黃帝內經》還提到灸的補瀉之法:“以火補者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靈樞·背腧》)。最後,指出艾灸之禁忌證為:陰陽俱不足或陰陽俱盛者、陽盛亢熱及息積等。《黃帝內經》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灸療法的基礎。東漢張仲景所撰《傷寒雜病論》一書,其內容以方藥辨治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為主,儘管針灸條文不多,其中《傷寒論》載灸療7條,《金匱要略》2條,復出2條,實為7條,但是,對灸療的應用和禁忌症有所發揮。在應用上,仲景指出灸療宜於三陰經病,或於少陰病初起,陽虛陰盛時,灸之以助陽抑陰;少陰下利嘔吐,脈微細而澀時,升陽補陰。或厥陰病手足厥冷,脈促之證,灸之以通陽外達;脈微欲絕者回陽救逆。灸療禁忌範圍則包括太陽表症、陽實熱盛、陰虛發熱等。這些,對後世醫家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標籤:【歷史淵源】、【艾灸】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