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煎煮都有哪些講究呢?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的煎煮都有哪些講究呢?

2020年04月03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6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中醫的煎煮都有哪些講究呢?中醫的煎煮是有講究的,並不是那麼簡單的。湯劑是中醫臨床上應用最早,最廣泛的劑型。因其適應中醫辨證施治,隨症加減的原則,又具有制備簡便,吸收顯效迅速等特點,倍受醫生和患者的青瞇。但是,面對一包包的中藥,常常使人們不知所措,為此向您介紹一些煎中藥的知識。

一、煎藥器具的選用

中藥湯劑的質量與選用的煎藥器具有密切的關係。現在仍是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

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如與鞣質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使藥液的顏色加深。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容性聚合物。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量,直接關係到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

養生之道網導讀:中醫的煎煮都有哪些講究呢?中醫的煎煮是有講究的,並不是那麼簡單的。湯劑是中醫臨床上應用最早,最廣泛的劑型。因其適應中醫辨證施治,隨症加減的原則,又具有制備簡便,吸收顯效迅速等特點,倍受醫生和患者的青瞇。但是,面對一包包的中藥,常常使人們不知所措,為此向您介紹一些煎中藥的知識。

二、煎藥的加水量

煎藥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湯劑的質量。加水少了,會造成藥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藥液多,人服藥時很不方便。中藥材因其質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藥物,質地疏鬆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

質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葉、全草類藥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藥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傳統的加水方法,是將藥物放入鍋內、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藥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藥物表面3厘米為準。這種加水方法、簡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藥中注意的問題

1、煎藥前的浸泡

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於植物類的中藥多是乾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後恢復其天然狀態,煎藥時易於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養生之道網導讀:中醫的煎煮都有哪些講究呢?中醫的煎煮是有講究的,並不是那麼簡單的。湯劑是中醫臨床上應用最早,最廣泛的劑型。因其適應中醫辨證施治,隨症加減的原則,又具有制備簡便,吸收顯效迅速等特點,倍受醫生和患者的青瞇。但是,面對一包包的中藥,常常使人們不知所措,為此向您介紹一些煎中藥的知識。

2、煎煮次數

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藥的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

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的也快。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可減慢水份的蒸發,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標籤:【中醫的煎煮】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