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 養生知識網


 

A-A+

針灸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年01月06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9 ℃ 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16日在內羅畢審議通過中國申報項目“中醫針灸”和“京劇”,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另外,經正在內羅畢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15日審議通過,中國申報項目“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中國活字印刷術”以及“麥西熱甫”被列入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麥西熱甫”廣泛流傳於中國新疆各維吾爾社區,是實踐維吾爾人傳統習俗和展示維吾爾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藝、戲劇、雜技、遊戲、口頭文學等的主要文化空間,是維吾爾傳統節慶、民俗活動的重要部分。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是福建沿海木船製造的一項重要的傳統手工技藝,以樟木、松木、杉木為主要材料,採用榫接、艌縫等核心技藝,使船體結構牢固,艙與艙之間互相獨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結構形式。該技藝是人類造船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對提高航海安全性起到了革命性作用。

中國人畢昇於公元1041—1048年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公元1298年王禎創製了木活字。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對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見證著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目前,這種古老的活字印刷術至今在浙江省瑞安市傳承和使用。

中醫申遺道路曲折

針灸或為“非遺”突破口

據悉,在最初階段,中醫是作為一個整體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柳長華介紹,中醫歷來被視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

2005年起,柳長華擔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辦主任,負責中醫申遺日常事務。

2006年5月,傳統醫藥類項目申報了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傳統醫藥作為第九大類進入國家名錄,成為中醫申遺工作突破性進展的里程碑。

但是,整體申遺遇到了難題。大中醫又有針灸、又有著作、又有技術、又有藥,包羅萬象,而聯合國有關部門對申遺的要求是越具體越好。

中醫申遺思路面臨調整。“單把中醫針灸拿出來申遺,也是為了適應申請要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吳剛說。

不過,“中醫針灸申遺,不是保護中醫針灸的一招一式,保護的是傳統中醫思想,是文化的多樣性,是民族文化的根。”柳長華強調。

今年9月,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透露,中國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中醫針灸申遺的申請,有望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遺不是“免死牌”

中醫、針灸發展狀況堪憂

“針灸在中醫體系的地位應該是最高的,中醫就是從針灸發展來的。”談起針灸的歷史,89歲的針灸大師程莘農豎起大拇指說。

但是,如今針灸的發展,狀況堪憂。

首先是“灸法”面臨失傳。針灸由“針”和“灸”構成。可如今針灸診所卻“有針無灸”,中醫學界也存在“存針廢灸”的聲音。

人才問題也困擾著中醫針灸界。由於針灸在海外收費較高,國內大量針灸人才外流。

“經濟效益太差”,導致針灸在醫院診療體系中走向邊緣化。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趙京生說,如果給醫院最不賺錢的科室排個名,針灸絕對可以位列三甲。

如今,針灸進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些人由此認為,有了一張很有份量的“免死牌”。但也有人提出,這張“免死牌”能保護它發揚光大嗎?

“申遺成功,並不意味著中醫針灸就能自然得到保護,這僅僅是一個契機”,柳長華說,“申遺為發展中醫藥提出了新要求,下一步我們將更好地傳承、保護和發展好中醫。”

擴展閱讀:

何謂“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中國已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昆曲、中國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雲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

標籤:【文化遺產】、【物質】【非】、【列入】、【針灸】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