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刮痧的「痧」是什麼意思? | 養生知識網


 

A-A+

古籍中刮痧的「痧」是什麼意思?

2019年05月11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6 ℃ 次

 在中醫古籍中,“痧”所指一般有三層含義:

一是指痧症,即多發於夏秋兩季,因感受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氣或疫癘之穢濁出現的一些症。如頭痛、咳嗽、煩悶、頭面腫痛、眩暈胸悶、手足腫痛、身體腫痛、脘腹痞滿、噁心嘔吐、腹瀉、指甲青黑等等,稱之為痧症,又稱痧氣或痧脹。

二指麻疹,也即麻疹的別稱。《臨症指南醫案》邵新甫按:“痧者,疹之通稱,有頭粒而如粟象;癮者,即疹之屬,腫而易癢。”麻疹是由麻疹毒引起的急性發疹性傳染,多見於小兒,易流行於冬春季節。

三指“痧象”,現代中醫學所說的“痧”,就是指所謂“痧象”。痧像是經刮拭治療後,在相應部位皮膚上所出現的充血性改變,如紅色粟粒狀、片狀潮紅,紫紅色或暗紅色的血斑、血泡等。

標籤:【什麼】、【意思】、【痧】、【刮痧】、【中】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