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薑 溫中散寒燥濕消痰 | 養生知識網


 

A-A+

乾薑 溫中散寒燥濕消痰

2019年04月06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25 ℃ 次

養生導讀:乾薑是生薑的干品,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等功效。冬季採挖,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曬乾或低溫乾燥後,即成乾薑。下面一起來瞭解一下乾薑吧。

乾薑根莖呈不規則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至7厘米,厚1至2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分枝處常有鱗片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顆粒性。內皮層環紋明顯,筋脈點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乾薑《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生薑《名醫別錄》列為中品。陶弘景謂:“凡作乾薑法: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亂去皮,然後曬乾,置瓷缸中釀三日,乃成。”李時珍謂乾薑以母姜造之,以白淨結實者為良,凡入藥並宜泡用。

生薑

 

姜有生薑、乾薑之分

生薑性溫,以溫胃為主,有止嘔良效,人稱“嘔家聖藥”,兼具溫肺之功。生薑雖溫但不燥,不會引起喉嚨疼,安全性相當高。

而乾薑則性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以質地堅實、斷面色黃白、粉性足、氣味濃者為佳。其熱氣能行五臟,不可多用、濫用。

乾薑營養價值

根莖的主要成分為姜醇、姜烯、沒藥烯等。姜的辛辣氣味主要為姜辣素和姜烯酮所形成。有溫中散寒、祛燥濕、止嘔的作用。

乾薑食療作用

乾薑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芳辣竄散,降中有升,走而能守;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漸肺化飲的功效;主治脘腹冷痛,嘔吐瀉痢,胸痺心痛,亡陽厥逆,寒濕痺痛,寒飲喘咳。

乾薑的常用配方

1、治卒心痛:乾薑末,溫酒服方寸匕,須臾,六、七服,瘥。(《補缺肘後方》)

2、治少陰,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甘草100克(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150克(強人可四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傷寒論》通脈四逆湯)

3、治中寒水瀉:乾薑(炮)研末,飲服10克。(《千金方》)

4、治頭目旋暈吐逆:川乾薑100克(炮),甘草50克(炙赤色)。上二味,為粗末。每服20-25克,用水二盞,煎至八分,食前熱服。(《傳信適用方》止逆湯)

乾薑的常用配方

5、治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各50克,半夏100克。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乾薑人參半夏丸)

6、治傷寒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太熱者: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傷寒論》乾薑附子湯)

7、治脾寒瘧疾:一乾薑、高良姜等分。為末。每服5克,水一盞,煎至七分服。二乾薑炒黑為末,臨發時以溫酒服三錢匕。(《外台》)

8、治寒痢青色:乾薑切豆大,海米飲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補缺肘後方》)

9、治吐血不止:乾薑為末,童子小便調服5克。(《千金方》)

10、治吐、下血:當歸、阿膠各4克,川芎2.5克,蒲黃5克,柏葉7.5克,炒姜炭七分。上水煎,百草霜末點服。(《觀聚方要補》斷紅飲)

11、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易傷難化,無力、肌瘦:乾薑(頻研)四兩,以白餳切塊,水浴過,入鐵銚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12、治腎若之,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屬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草、白朮各100克,乾薑、茯苓各200克。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乾薑苓術湯)

乾薑的常用配方

13、治暴赤眼:白薑末,水調,貼腳心。(《普濟方》)

14、治癰疽初起:乾薑50克。炒紫,研末,醋調敷周圍,留頭。(《諸症辨疑》)

15、治咳嗽上氣,用乾薑(炮)、皂莢(炮,去皮、子及有蛀部分)、桂心(紫色,去皮),一起搗爛,篩過,取等分,加煉蜜同調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水送下。咳嗽發時即服,一日服三至五次。禁食蔥、面油腥。有特效。(《本草綱目》)

就每一個個體而言,體質有寒熱之別。寒熱偏差不大的人,按上述即可。但有些寒熱偏差很大的人,則應該注意,熱盛的人,經常感到身體有各種熱的表現,這類人無論白天、晚上都不宜吃姜,而應該多吃寒涼的食物;寒氣大的人,經常感到全身有各種冷或怕冷的表現,晚上如果能有薑湯驅寒,則身暖眠安,平時可以多吃溫熱的食物。

標籤:【乾薑】、【乾薑的功效與作用】、【生薑】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