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太極與中醫的聯繫
還好,我們的中醫專家們,並沒有迷失方向。就像他們曾拜師薪火相傳地保留了中醫一樣,回歸傳統太極拳,幾乎成為他們或者他們後人(傳人)的必然選擇。
上世紀中葉,孔伯華、蕭龍友、汪逢春、施今墨並稱北京四大名醫。如今,孔伯華的孫子孔令謙,不僅成為“孔伯華養生醫館”的總經理,而且還遵從父親(衛生部授予的全國首批“名老中醫”稱號的52個人中的一位)的旨意,在少年時代,就拜孫式太極第二代掌門孫劍雲、陳氏太極第十八代傳人田秀臣為師,如今,他的傳統太極拳的功底已經很深厚了。
家住北京隆福寺街的王友虞,一直以來都有兩種身份。其一,李式太極拳的第4代傳人,主要師承是第3代傳人陳丹肪(亦為京城的名醫);其二,7歲開始背誦醫學典籍,隨著年齡的增長,陸續跟爺爺、外公和師父學習中醫、針灸,並拜“四大名醫”為師深研中醫。
李璉,中醫主治醫師,中醫世家。其父李介鳴教授,為四大名醫施今墨入室弟子。李璉本人自幼從其父學中醫,後侍診學習於祝諶予、董德懋等名家,並攻讀於北京中醫學院。在他16歲(1968年)時,開始隨著名太極拳家吳圖南先生(吳圖南先生曾向太醫院正李子裕先生學過醫道,太極拳很有成就,壽至 105歲)學練傳統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等。如今,他在太極拳上很有造詣,已出版《楊少侯太極拳用架真詮》一書。
戴玉三先生出身於中醫世家,但他在20世紀40年代,就拜名師楊禹廷先生學練吳式太極拳。20世紀60年代,他在北京門頭溝行醫的同時,也開始傳授太極拳。他把太極拳功夫運用到行醫的過程中,對病人的幫助很大。
曾擔任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的呂炳奎老中醫,則指令其子嘉澄隨吉良晨教授學練太極拳。如今在國外工作的嘉澄,仍堅持每天練拳,很有收穫。
或許呂炳奎老局長的話可揭開中醫師學練傳統太極拳的秘密:“本《內經》‘正氣存內’、‘精神內守’之旨,張仲景‘上工治未病’之教,孫思邈‘大醫醫未病之病’的精神,尊前賢之啟迪,從‘精氣神’當中不斷激勵自己,鼓勵自己,認為‘世上有健康長壽之法,無長生不老之術’。要防患於未然,提高人的生命係數,縮短人的衰老時間,是醫者之大願也。”
這樣的“大願”,醫者或許真的需要太極拳的幫助;反過來說,練太極拳者,也很需要醫者的幫助。或許,太極拳與中醫,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陰一陽,不可須臾分離,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濟,共生共榮。
以前,中醫大家給患者診治疾病,不僅僅是“望、聞、問、切”和開處方、配製藥劑、推拿按摩,更把講授人生的道理(即人們常說的傳道,傳授聖賢之道,也可稱之心理療法)和傳授涵養身心的方法(導引之術、太極之功)當成重要的內容來做。這樣的治療方式,既符合中華傳統文化整體為本的理念,也和太極拳 “練整體,整體練”的要旨相匹配。
當時有的中醫專家,全天坐診,很少有疲憊的時候。他們邊為病人診治,邊進行太極拳功夫的錘煉。比如,有的中醫專家(太極拳專家),號脈、開處方的時候,往往用一個小於乒乓球的圓形硬物抵住長強穴(尾閭下方),據說,此法可以用於各種虛證的治療,培補真陽作用明顯。有的到了中午,就關上門診,用太極拳基本功——混元莊(亦稱之為渾園樁)的方式來休息;這樣,站莊一小時左右,到了下午再坐診,則精力依然像上午那樣充沛。
中醫診治疾病,對醫生健康狀況的好壞和精力旺盛與否的要求比較高。一般來說,身體好、精力旺盛的醫生,其醫術必然高明,其自身也一定能健康長壽。
為提高自身的醫學水平,實現自身的健康長壽之目標,中醫的大家們,往往“功夫用在醫學之外”。太極拳因為和中醫有高起點的血緣關係,所以,用心體悟太極拳之真諦,也就成了醫學大家們的自覺行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太極拳大家,往往也是中醫的高手。因為沒有中醫的滋養,對太極拳的理解也就會始終桎梏在武夫的層次,不會有大的突破。因此,征諸實際,太極拳家和中醫家的內在修身之路,很多時候是可以相互融通的。
老一代的中醫家們,為了提高按摩和針灸水平,往往會錘煉太極功夫中的揉球法和震顫法。揉球法有兩種,一種是手中本沒有球,但要想像手中有一個氣球,然後反覆揉動之;一種是揉動紙糊的球,體會如果一用力球就會破,如果不用力球就會落地的感覺。這樣天長日久的訓練,不僅太極拳“粘粘連隨”的功夫會出來;而且,按摩時輕重緩急的指法也會有了功底。震顫法一般要求1秒鐘內至少震顫8次,這樣的頻率,用在中醫按摩上,可治療內臟的疾病;用在太極拳實戰上,可以讓敵人的五臟碎裂。
太極拳因推手(亦稱揉手)而訓練出來的聽勁功夫,其本質和中醫的“號脈”沒什麼不同。如果中醫大夫的號脈水平高,進行太極拳的推手(揉手)訓練,則必然會事半功倍,太極拳的聽勁功夫能很快達到一個很高的水準。
太極拳講究“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種氣化的理論之來源,很可能源自中醫的“氣化論”。如果中醫大夫們通過傳統太極拳的錘煉,體驗到“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真實不虛,對中醫的理解,就有可能突破名相(名詞術語)的障礙,抵達中醫的核心地帶。
以太極而命名的“太極拳”,所表達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古人所發現的宇宙真理——遍佈宇宙的物質之氣的兩極性——廣大之極與細小之極,合之曰“太極”也!
因為“太極”所包含的兩極之性,故稱“太極本無極”。
太極、陰陽、三才、五行、八卦等,這些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精神氣質的核心內容,因太極拳的誕生,而強化了其“天行鍵,君子自強不息”的內涵;因中醫學的誕生,而拓展了其“吾養吾浩然之氣”的生命活力。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中醫的經典如是說。
“一曰心靜,二曰身靈,三曰氣斂,四曰勁整,五曰神聚。”太極拳的經典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