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穴輔助療法也要靈活運用 | 養生知識網


 

A-A+

點穴輔助療法也要靈活運用

2018年06月27日 中華武術 暫無評論 閱讀 17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點穴療法是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既不用藥物,又不用工具,僅憑雙手在患者的體表穴位上,運用一定的手法,就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1.頭部推運法

頭部推運時,先令患者坐端正,術者以兩手按在患者兩鬢部,再以兩手拇指由患者的眉心交替上推24數,繼由眉稜骨上方,分向兩鬢旁推,經兩耳上際達頭部枕骨下風池穴處。上推時兩指尖朝上,推2次;旁推至兩鬢處,兩指尖相對朝裡、向上推至兩頭角經頭維穴向後,推2次。再在髮際中線,兩拇指側面相合,指尖朝上,或指尖著於皮膚,一齊上壓,隨壓隨移位置,直到百會穴處,壓2次。以上推運方法,可以往返推運數次。手力輕、重、快、慢,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宜。此法對於頭痛、頭昏、氣上逆、嘔吐等症有效。

頭部

2.背部循壓法

本法是用拇指在患者的胸椎兩側,即足太陽經的第一側線、第二側線,向上而下,先右後左,上輕而下重的循壓。這樣就是抑制和誘導作用,對於呃逆、嘔吐等上衝性症狀,最為相宜,為一般內臟疾患的輔助手法。每線可循壓8-9次。在壓完兩側的第一側線和第二側線後,並宜循壓脊柱中線。循壓兩側足太陽經時,由上約與第一胸椎平,向下約至第七胸椎以下。

3.振顫法

振顫法:為腹部振顫、穴位振顫,及肩、膝關節等部振顫。

(l)腹部振顫。用手掌按在患者的腹部,如中脘、神闕、關元穴等處。按著稍停,微作振顫,有止痛作用。振顫幾分鐘即可。

(2)穴位振顫。用中指點在穴位上,重壓穴位的深處,略停,作搖振動作,對風濕性關節痛,或神經痛,有止痛作用。

(3)肩、膝關節振顫。用兩掌心合按在肩關節,或膝關節的兩側,按上幾分鐘以後,兩手就可同時搖動振顫。此法雖然是局部手法,確有止痛、活血之效。

四肢

4.四肢搖運法

四肢搖運法,如用於上肢,有二種手法。一種是以一手托患者之肘,一手持其手腕,使患者作伸肘和屈肘動作,往返數次;另一種手法是以一手按著患者肩關節,拇指在臑俞穴處,中指壓在雲門穴處,即拇指在肩關節後,中指在肩關節前,一手持腕,使患者上舉,繼而放下,轉向後背,或緩慢地作環繞狀運動,繼續作8-9次即可。

如用於下肢,以一手按於膝蓋部,拇指在外側,食、中等指在內側;另一手持患者的足掌,使下肢作屈回和伸直的動作,並可作外轉伸屈和內轉伸屈等動作。次數各以8-9次為適宜。四肢搖運法,主要是對運動機能障礙症,用之有效。

5.壓穴法

壓穴法是利用兩手或一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同時壓著適應症的2個或3個穴位。頭部多用此法。在壓著穴位時,指端需作揉壓和振顫動作數分鐘。

(l)前頭痛壓穴法。以拇指壓著兩攢竹穴,兩食指壓著頭維穴,兩中指壓著太陽穴或絲竹空穴。

(2)偏頭痛壓穴法。以拇指壓著太陽穴或絲竹空穴,食指壓著頭維穴,中指壓著率谷穴。

穴位

(3)後頭痛壓穴法。兩拇指齊壓風府穴,兩食指壓著風池穴,兩中指壓著完骨穴。

6.切穴法

不論是經穴或是奇穴、阿是穴,都可用切穴法。具體切法是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等指甲,在穴位上切。切穴和壓穴不同,一定要注意切穴的部位。如果用力重,容易切破皮膚。除頭面手足等處的穴位外,一般最好隔著衣服切。切穴手法的輕重,應根據患者的自覺情況而定。此法,有止痛之效。如切十二井穴與人中穴,對於急救及醒腦有良好的作用。

7.抖振法

抖振法分為局部抖振法和全身抖振兩種。通過抖振,活動了機體組織,能達到舒經絡、活血脈的目的。可用於運動機能障礙症。

抖振法用於手指、上肢、下肢及足趾等部。如做手指和足趾抖振時,術者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手指前端或足趾端,上下的搖動抖振,使被抖振的關節發生振動活動,連續抖振數次即可。

穴位

作上肢抖振時,術者用兩手緊握患者的手腕關節部,即兩手拇指相靠在患者手背例的腕關節,其餘手指相合在掌側的腕關節,然後用力抖振,使整個臂部和肩關節受到抖振,連續抖5-10次左右。

作下肢抖振時,術者一手托著患者的足跟,拇指在內踝下照海穴處,其餘四指在外踝下,使食指適當在申脈穴處;另一手握著足掌,拇指在足掌下湧泉穴處,其餘四指在足背上,使食指適當在太衝穴處。然後,握足掌的手用力搖振,托足跟的手用力固定,這樣就能使整個下肢發生抖振活動,連續抖振5-10次。

8.切搖法

本法的操作,是在手與足的每一條經絡的金穴和木穴部位。根據全身氣血循環所出肺金和所入為肝木的理論,每一經的金穴和木穴,是氣血循環的關鍵所在。手法是:一個手指切住穴位,作環狀的搖;另一個手指壓住穴位揉,以搖指環繞一圈為1次,共做100次左右。本法具有通關節、活氣血的作用。本手法可與其他手法配合,適用於落枕、扭傷等

9.捏穴法

本法主要用於肌肉能捏的部位,操作是用拇指和食指,把穴位上的皮肉捏住提起再放鬆為1次。一般為100次。本法有宣通活血作用,可用於慢性病症。

10.推頸項法

用一個拇指或兩個拇指交換推,從風府穴推到大椎穴為1次,共推18次;再從風池穴推到肩井穴,也推18次。

穴位

11.壓頸動脈彈人迎法

讓患者坐在一個方凳上,醫者在患者身後,用右手四個手指壓在患者的頸動脈處,從上向下移著振顫,有如提抖口袋似的,使物從口袋內向下沉,這樣往返操作3次;繼而用中指在人迎穴處顫彈3次。這個方法連續做3回。然後,左手四個手指在患者左側頸部,照右側也做3回。

12.撫背法

兩手中指重壓肩並穴,繼壓臑俞穴,壓穴的同時並作振顫動作;繼而以拇指從胛背邊沿向下撫推到膈關穴處;然後,由膈俞、膈關穴處,兩手掌向下撫推到腎俞、志室等穴處,當即變拳著力在這兩側的志室穴處,壓住振顫3-5次,為撫背法1次。此法,可做3-4次。

13.壓脊法

兩拇指相並,用指端從大椎穴向下,一節一節從上往下壓,壓到陽關穴處為1次。此法可壓2-4次,適用於高血壓患者

另一壓脊法:用兩拇指在患者病例的腰椎邊沿壓,如腰椎間盤脫出症,脫出大部分在腰三、四椎部位,壓時即在腰三、四椎上下往返分壓十數次。

穴位

14.按住分繃法

此法專用於腰椎間盤脫出症,醫者一手掌按在五腰椎以下病側部位,另一手掌按在第2腰椎以上病側部位,兩手掌用力按住,同時向上下分繃為1次。此法,可做50-100次。

15.舉摔法

此法專用於腰椎間盤脫出症。讓患者蹲下,並使患者兩手向上抱頭成固定姿勢;醫者從患者後邊,用兩臂從腋下伸向前方,兩手由前向上相搭於患者的頸椎部;這時醫者全身力量與姿態保持固定,繼而起身挺立,患者亦隨著醫者上舉,在這挺立上舉的時刻,一定事先告患者保持蹲地姿勢,這樣就能使患者兩腳離地;醫者即時由上舉,變為下摔,舉摔過程可連續做1-2次。在這上舉下摔的過程中,患者的腰椎部位,就形成牽引過程。患者的抱頭固定與醫者舉摔的用力固定,目的是防止患者鬚根發生扭閃。

標籤:【關元穴】、【太衝穴位位置圖】、【迎香穴】、【太衝穴】、【風池穴】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