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鍛煉法
冥想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佛教禪宗中就談到了冥想。所謂冥想是指靜思或沉思,最早人們修教都是以養生為目的,即以此達到自我治病、防病、健身、益智和延壽。按東方的學說,養生必須養氣,而養氣則須做到意靜,即面對人世間的種種壓力,仍要做到臨亂不驚、心如止水。所以,不論是印度的瑜伽冥想、超在禪定(TM),還是密散的冥想、中國的氣功、坐禪,均是以調息為支柱進行修習。冥想也從最初的養生、養氣追升到思想境界的修煉,通過靜觀自己的精神世界,進一步氣宇軒昂地把想像馳騁在大宇宙,達到“天人合一“的大一統境界。
冥想成了一種思想方法,成了一種哲學。西方的《聖經》、東方的《佛經》、《道德經》中均記載著以“冥想“作為精神而演繹的故事。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冥想也越來越具化起來:猶太人把它作為一種科學的育兒方法,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由此而成就終生;極具創造力的美國人則把冥想演繹為提高運動成績的精神訓練法,女飛人格裡菲斯•喬伊納就此而誕生;善於應用的日本人更是活學活用,企業、礦場、公司等單位都紛紛普及超在禪定,以松心緩性,消解工作壓力,讓員工們更好地投入工作。據統計,在日本,修煉冥想者已超過四萬人,而且修習者大都是工、商界的知名人士。
輕鬆在身邊
印象中的少林高僧、丈外禪師均是鶴髮童顏、聲若洪鐘、道骨仙風,即便那居士、清尼也是神定氣閒有著幾分仙氣的,實在令人羨慕。相較之下我們紅塵中人則顯得心神紊亂、憂思沉重,人們總是關注生理機體的損傷或異常,殊不知身病與心病休戚相關,精神、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激素的分泌,以致對身心的狀態產生巨大作用。
靜坐
淵源:中醫學上講“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靜坐不但可以卻病強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觀的迷妄,獲得平靜與安樂。“心愧而面赤,心憂而貌悴,興奮而食增……“這都是心理狀態對身體的影響,心足以支配身。事實上,有些筋骨肌肉強健的運動員,一旦得病便無法抵禦,甚至成為廢人;而許多禪師、練功者,則往往能借鍛煉心意來驅除病魔。足見心理潛力的不可思議。
靜
方法:
時間:初練時,早晚人聲寂靜為好;功夫純熟後,則自如隨意,身居鬧市亦可不為所擾。
準備:空氣暢通,備凳或床,平緩為宜。
坐姿:單跏趺、雙跏趺(打座)均可。左手放在右手下,手掌心朝上安迭在小腿上。頭部自然正直,閉眼、合唇,舌舐上顎,鼻正對肚臍,肩部放鬆、下垂,勿聳起,背勿壁。
調息:呼吸須細長深遠,用意引入臍下,出入綿緩,忌急促或發聲。
凝心:靜坐,注意臍下,腦中只有一個“空“字,使心息相依,逐漸不覺有手、有身、有我,從此進入心息兩忘境界,即為入定。
留神
淵源:東坡有詩云:“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惟不見人,嗒然忘其身“。只有這樣才能集中心力,全神貫注於一物象上,作畫才能神化,治學方可深造。又有古人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又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由此,越集中力量越充足,集中程度也越加深,直到集中到頂點,便可豁然洞開。英雄所見略同。美國麻省大學醫學中心減壓計劃的創始人加華仙博士也提出了這種強調時時刻刻用心專注的冥想方式--留神。
理論:“留神,在一定程度上的全神貫注,但卻可利用任何正支配你知覺的事物。你可留神於一個人的說話、跑步或舞步,你甚至可帶著“留神”去進食、性交、握手或駛使汽車。實際上,你整體的生活都可成為冥想的目標。”
方法:
全神貫注去感受你做的每一件事。如吃葡萄:感受葡萄的結構、味道,甚至生長為一整串葡萄的過程。此方法用於減肥具有特效--進食時,慢慢咀嚼慢慢品味,結果是會吃得更少。由此甚至推出了“漫遊整個身體“法--首先閉上眼睛,將注意力集中於右腳,跟著挪移精神焦點至身體其他部位。
西方冥想宗師們忠告人們,生命在於呼吸之間,再漫長而繁複的生命歷程亦只是此時此刻的延續,小心你的呼吸就是“留神“法的精神實質;東方的“靜坐“法則更為含蓄地教會我們平靜--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標籤:【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