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祛濕養脾穴位介紹
養生之道網導讀:秋季祛濕養脾,按摩穴位就可以有效果,那麼秋季祛濕養脾穴位有哪些呢?今天小編為您介紹8大秋季祛濕養脾穴位,不需要吃藥,不需要花錢就能幫你祛濕養脾!
秋季祛濕養脾穴位
中醫認為,濕氣通於脾,祛濕要從健脾補脾入手。常刮身體的養生穴位,有很好的祛濕效果。每天只需1-3分鐘,在看電視或聊天時就可隨手完成。那麼秋季祛濕養脾穴位有哪些呢?
秋季祛濕,不妨在家按揉陰陵泉穴,能起到健脾祛濕的功效。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養生穴位,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其中,豐隆穴是化濕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1、陰陵泉穴
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也是祛濕要穴。該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取該穴道的時候,應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取穴姿勢。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脹為適度。
2、百會穴
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間聯線的交點處,大致在頭頂正中央處。該穴若受濕氣入侵,則容易導致頭痛頭脹,出現頭暈,腦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該穴位能幫助理順行氣,消除積滯,還可健腦寧神。手握成拳狀敲打或來回揉搓百會穴3- 5分鐘,最好有發熱之感。此外還可以點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3、血海穴
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兩寸,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血海穴又名“百蟲窩”、“血卻”,屬於足太陰脾經,是治療“血症”的重要穴位,具有養血活血、健脾化濕、祛淤調經、祛風止癢的功效,是防治婦科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皮膚科疾病及肌肉關節疼痛等病症的主要穴位。
4、豐隆穴
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拇指)。它既是胃經的絡穴,又聯絡脾經,對脾胃兩大臟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除濕祛痰的要穴,並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自我保健時可用大拇指點按3分鐘,再順時針按揉10分鐘左右。
5、神闕穴
臍中部,即肚臍眼處。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
6、中脘穴
位於上腹部,在肚臍上4寸的腹中線上,可仰臥取穴,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這個穴位對於緩解伏天暑濕造成的腹脹、反胃、消化不良、洩瀉、便秘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此外,對於秋燥失眠等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7、天樞穴
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兩側兩寸處。在祛淤邪的同時要給邪出路,在此穴位刮痧可加速促使濕邪、毒邪從糞便排出,起到緩解便秘、腹脹、腹瀉、臍周圍痛、消化不良、噁心想吐等症。
8、足三里
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濕當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覺前用艾條灸,可以協助陰陵泉祛濕。空閒的時候按揉陰陵泉,一天要保證10分鐘。晚上睡覺前,用艾條灸兩側足三里3-5分鐘,最好灸之前先按陰陵泉1-2分鐘。
以上秋季祛濕養脾穴位可供你選擇,有空在家不妨試試這些按摩方法吧!
標籤:【健脾祛濕的中成藥】、【祛濕中藥配方】、【廣東祛濕湯】、【健脾祛濕茶配方】、【秋季祛濕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