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圍針治中風失語症 | 養生知識網

 

A-A+

頭部圍針治中風失語症

2021年03月24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27 ℃ 次

中風即現代醫學的腦血管意外,是指由於各種血管性原因引起的一種非外傷性腦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出現局灶性神經損害的一組疾病,其中,大約1/3以上的中風患者發生不同程度的各種言語障礙。失語症中風最常見的後遺症之一,是腦血管病變引起的一種後天獲得性言語障礙,多是由於損傷了與言語有關的皮質及皮質間傳導通路所致。其不僅影響了患者與他人的交流能力,同時影響了患者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職業能力。近年來隨著中風發病率的逐年上升,中風後失語的康復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當今醫學界的艱巨任務和攻關熱點,使用灶頭皮投射區圍針療法治療該常取得良好療效。

傳統頭針療法治療失語症,是以大腦皮質語言中樞解剖部位在頭皮的垂直投射區(最近距離投射區)即語言區為針刺部位。傳統的醫學理論認為,人類的語言功能是由語言中樞控制和管理的,但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特別是近年來CT、MRI的廣泛臨床應用發現,語言中樞以外的皮質和皮質下深部結構的變也可導致失語,說明語言中樞並非是唯一的語言管理中樞。因此,針對病灶的刺激比對相關功能區的刺激更為直接,更有針對性。本療法採用病灶在頭皮的垂直投射區(即最近距離投射區)圍針治療中風失語症。病灶頭皮投射區圍針療法:以頭顱CT(電子計算機斷層攝影)或MRI(核磁共振)成像所示病灶在同側頭皮的垂直投射區(最近距離投射區)的周邊為針刺部位。

可能作用機理:通過針刺刺激病變區相應頭皮,促進腦部病變區的血液循環和血管側支循環建立,加強病灶區腦組織的供血供氧,激活包括語言中樞在內的相關功能區功能低下的神經細胞,發揮腦功能的代償作用,達到大腦的功能轉移和功能再建,重建語言活動等的神經環路。

本療法可以根據病灶的大小、數量、形狀而選取相應的刺激部位,依病灶形狀可進行橢圓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圍針,比傳統頭針療法採用單一線形針刺更為靈活,更加直接刺激病灶,更有針對性。

診斷標準

採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症科研協作組制訂的《中風病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

1.主症:偏癱、神識昏蒙、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

2.次症: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嗆、目偏不瞬、共濟失調。

3.急性起病,發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症狀。

4.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

具備2個主症以上,或1個主症2個次症,結合起病、誘因、先兆症狀、年齡即可確診;不具備上述條件,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亦可確診。

適應證

適應人群:1.符合中醫中風病診斷標準;2.符合西醫腦出血或腦梗死診斷;3.病情基本穩定,血壓基本正常,腦出血者病情穩定2周以上;4.顱內壓基本正常。

禁忌證

1.腦出血急性期病情未穩定者。

2.嚴重腦水腫、顱內高壓者。

3.妊娠期婦女。

技術操作方法

1.器械及材料

針具:28號~30號1寸~1.5寸不銹鋼毫針。

其他器材:75%酒精棉球、無菌干棉球。

2.詳細操作步驟

以CT照片所示病灶在同側頭皮的垂直投射區(最近距離投射區)的周邊為針刺部位,用28號~30號1寸~1.5寸不銹鋼毫針4~8針(針數視病灶大小而定)圍針,採用平刺法,針尖方向皆刺向投射區的中心。病灶在額葉,取額部頭皮相應投射區;病灶在頂葉,取頂部頭皮相應投射區;病灶在顳葉、基底節,取顳部頭皮相應投射區。針刺得氣後以180次~200次/分的頻率捻轉1分鐘~2分鐘,留針30分鐘,中間行針1次。配穴取啞門、廉泉、通裡穴,用平補平瀉手法。

3.治療時間及療程

每天治療1次,15次為1個療程,暫停治療3天~5天後可繼續第2個療程。通常可根據病情治療2~3個療程。

標籤:【失語症】、【中風】【治】、【圍針】、【頭部】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