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處理中耳炎症狀
養生之道網導讀: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俗稱"臭耳底子",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未能及時治癒,拖延六周以上者即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主要有流膿、耳鳴、耳痛、頭痛、頭暈等。
一、中耳炎的症狀
1、耳流膿:是本病的主要常見症狀。可為粘液、粘膿或純膿性。非危險型流膿較稀薄,無臭味。危險型流膿雖不多,但較稠,多為純膿性,並伴有異臭味。
2、耳聾:輕重不一,因多是單耳發病,易被忽視。此種耳聾,多與病性的進展成正比,即病變較重,耳聾也加重。一般為傳導性聾。
3、除上述症外,如有眩暈、嘔吐、面癱、劇烈頭痛、寒戰、高熱等症狀出現,證明已有併發症發生,應立即去醫院就診。
二、中耳炎的病因
1.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病。比如感冒、鼻炎、咽炎等。中耳與鼻、咽管相通。當鼻咽部存在大量細菌的時候,這些病原體就很容易進入耳部。所以,寶寶感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他的耳部是否有異常。
2.游泳。游泳時,水會從外耳道進入耳朵,但如果鼓膜沒有孔的話,水是不會從外耳進入中耳的。不過,如果游泳池裡人較多,清潔衛生又做得不是很到位的時候,水中的細菌或消毒劑會通過孩子的鼻、口進入體內,導致感冒,進而引起中耳炎。
3.躺著喝奶。來自美國的研究報告稱:嬰兒平躺著喝水、喝奶,水或奶會向鼻咽方向流入,有導致中耳炎的危險。所以,寶寶喝奶或其他飲料時,要將他的頭抬高一些,並隨時給他擦掉流出來的水或奶。
4.疲勞。睡眠不足或體力消耗過大,是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生活有規律、飲食營養均衡再加上適量運動對於保持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要讓孩子玩得太累,而且一定要讓他得到充分的休息。
5.吸煙。歐洲的研究報告表明:家裡有人吸煙,容易誘發中耳炎。即使你把那個吸煙者趕到陽台上吸煙,他的頭髮和衣服上也會沾有香煙的有害物質。他再去抱寶寶時,這些有害物質就會吸附在寶寶的鼻咽黏膜上,容易引起炎症。
6.集體生活。在幼兒園裡,孩子接觸感冒病菌或病毒的機會大大增加,從而增加患中耳炎的可能性。
7.外出。在密閉的火車或飛機等公共交通工具上,或者在通風不好、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很容易感染上感冒病毒,也很容易讓寶寶患上中耳炎。所以,帶孩子外出,要盡可能避開人群擁擠的場所。
8.治療中斷。通常急性中耳炎在吃了幾天藥後症狀就會得到緩解甚至消失,這時不要根據自己的判斷就認為寶寶已經好了,停止吃藥和治療。中途停止治療是急性中耳炎長期不愈甚至轉為慢性的原因之一。
三、中耳炎的治療方案
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病因治療為本病的治療原則。
1.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針尖斜面較短的7號針頭,在無菌操作下從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積液。必要時可重複穿刺,亦可於抽液後注入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2)鼓膜切開術:液體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盡;小兒不合作,局麻下無法作鼓膜穿刺時,應作鼓膜切開術。手術可於局麻(小兒須全麻)下進行。用鼓膜切開術。用鼓膜切開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狀或弧形切口,注意勿傷及鼓室內壁粘膜,鼓膜切開後應將鼓室內液體全部吸盡。
(3)鼓室置管術:病情遷延不愈,或反覆發作;膠耳;頭部放療後,估計咽鼓管功能短期內難以恢復正常者,發起人應作鼓室置管術,以改善通氣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復功能。通氣管留置時間一般為6-8周,最長可達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復後取出通氣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將通氣管排出於外耳道內。
(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暢:可用1%麻黃鹼液或與二丙酸倍氯米松氣霧劑交替滴(噴)鼻,每日3-4次。
(5)咽鼓管吹張:可採用EARPOPPER咽鼓管吹張器、捏鼻鼓氣法、波氏球法或導管法。尚可經導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潑尼松龍,隔日1次,每次每側1ml,共3-6次。
2.積極治療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樣體切除術,鼻中隔矯正術,下鼻甲手術,鼻息肉摘除術等。扁桃體特別肥大,且與分泌性中耳炎復發有關者,應作扁桃體摘除術。
3.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藥急性期藥物可用如頭孢拉定0.5g,4次/d;氧氟沙星0.1-0.2g,3-4次/d.小兒可用氨苄西林50-150mg/kg.d,給以:或羥氨苄西林口服,0.15g,3次/d,第3代頭孢菌素頭孢美特酯0.25g-0.5g/次,2次/d,小兒10mg/kg,2次/d.對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等致病菌抗菌作用較強,可用於對其他抗菌藥物不敏感者。
4.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地塞米松或潑尼松等口服,作短期治療。
四、中耳炎的生活護理
1.預防中耳炎應注意的事項前面提到了中耳炎的病因,症狀及治療的注意事項,最重要的還是要如何預防,以下幾個建議提供給你參考:1.洗澡或游泳時耳朵內如果進水,可能容易滋生細菌,若已進水時,可以用棉棒清潔,但深度不要太深.
2.曾經發生過中耳炎的人,容易再度復發,自己要避免感冒,一旦感染到感冒或中耳炎,應找合格醫生治療.
3.家中如果有人抽煙,擦油漆或點香時,應該保持空氣流通,這樣可防止上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而引起腫脹.
標籤:【如何】、【處理】、【中耳炎】、【症狀】、【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