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動物走路預防慢性病 | 養生知識網


 

A-A+

學習動物走路預防慢性病

2020年01月13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9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學習動物的某些特點對於我們的健康生活有很大的好處。比如說五禽戲也是學習動物而編造成的。學習動物走路的姿勢,同樣有助於大家延年益壽。

學習動物走路預防慢性病

北京74歲的韓書鎖,十幾年堅持在北海公園模仿大猩猩、大象、袋鼠等動物行走,他的脊椎、高血壓、老慢支等疾病明顯好轉,人也顯得年輕了。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王濤解釋,模仿動物走路姿勢屬於中醫仿生養生的一部分,對某些疾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對防止早衰、延年益壽大有幫助。

仿生動物走路早在2000多年前《莊子》中就記載,有一壽星叫彭祖,他的長壽之道就是模仿熊的直立、鳥的屈伸肢體等動作。上世紀70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古人模仿動物所做的各種動作等。這些帛畫產生於戰國時期,表明我國先秦時期就已有了仿生養生。後來的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等,也屬於仿生養生。

人的腳上有60多個穴位,腿上有6條經脈循行,由於每種動物行走的姿勢各有特點,模仿這些動物抬腿、扭腰、伸腰、抻肢、蹲跳、縮頸等動作,對人體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同時,還會擠壓按摩內臟、器官、組織等,這有助於促進人體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從而起到祛除邪、延年益壽的作用。

仿生走路每天20分鐘即可,要量力而行

貓步 強腎防痔瘡

貓走路四隻爪子的落腳點幾乎在一條直線上,呈一字形。人走貓步的時候,對會陰部有明顯刺激,而會陰部的會陰穴是任、督二脈的交會點,刺激此穴可增強腎功能,保護前列腺、膀胱等。另外,走貓步時形成較大幅度的扭胯,有利於改善盆腔血液循環,可預防和減輕前列腺炎的症狀,改善女性盆腔充血,防治便秘、痔瘡等肛腸疾病

走貓步的步子不要過大或過小。

龜爬 護脊柱增供血

烏龜四腳爬行的同時頻繁伸縮脖子。人類模仿烏龜爬行,可大大減輕脊柱負擔,對脊柱有保護作用。而不停地伸縮脖子,可改善頸部血液循環,防治頸椎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導致的頭暈、頭痛、頸項強直等,長期堅持對防治腦供血不足、腦功能衰退有明顯效果。

模仿龜四肢爬行時速度要慢,每爬一步用5秒左右,同時做伸縮脖子運動,伸縮脖子都要盡量做到極限,速度也宜慢。

企鵝擺 增強記憶力

企鵝行走左右搖擺,緩慢而笨拙。人類若按企鵝左右擺動的“鐘擺式”走路,上肢和下肢都會繃得很緊,這對四肢血液循環及肌肉有很好的刺激作用。而且身體隨步伐左右擺動,可增強人體的平衡能力,這樣有節律的刺激反射到腦部,還可激活腦細胞,增強記憶力,預防腦萎縮、老年癡呆、帕金森氏病等多種疾病。

練習企鵝擺,要雙臂夾緊,兩腿繃直,邁步時腳尖向外,呈外八字,膝蓋不能彎曲。左腳邁出時,身體要跟著向左側擺動,右腳邁出時,身體亦向右側擺動。

蟹走 護腰腿利關節

人的大腿內側有一處肌肉群,由於長期直立行走使這個肌肉群逐漸衰退,引起膝關節和腿部肌肉疼痛。模仿螃蟹橫著走可使肌肉群不斷拉伸和收縮,加速氣血流通,能有效緩解腿部肌肉及關節疼痛的症狀。同時,橫行還會牽拉扭動腰部肌肉,有助於鍛煉腰力,預防腰腿老化。

學螃蟹橫行時,雙腳自然併攏,左腳向左邁出一步,與肩同寬,右腳從身後繞到左腳的左邊站穩,然後左腳從身前繞到右腳的左側,與右腳距離大約一步,保持與肩同寬即可。

袋鼠蹦 防血管硬化

袋鼠是通過蹦跳來行走的,人模仿袋鼠蹦跳時,膝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肉及下肢肌肉會繃得很緊,對腿部的足三陰經及足三陽經均有刺激作用,有利於行氣血、通經脈。通過跳躍,對全身血管產生衝擊作用,可軟化血管,預防心腦血管病。

模仿袋鼠跳時,兩腳自然分開,兩腿彎曲,呈半蹲位,雙手自然下垂。起跳時雙腿稍微下蹲,兩腳用力一蹬,向前跳躍。

狼行 促消化防便秘

狼走路的特點是左前-右後-右前-左後,人按此姿勢爬行,可通過腹腔壓力的改變,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環,促進消化吸收功能,防治慢性腰痛、胃下垂、痔瘡、下肢靜脈曲張、便秘等。

學狼行時雙手戴上手套,四肢著地,交替移動前行。

每天快走30分鐘 預防慢性病

一項對22萬人進行的研究顯示,成年人若每天坐11個小時,無論他們不坐著的時間做多少體力活動,三年內將比平均每天坐4小時的人死亡幾率大40%。這項研究稱,將個體的運動量、體重和健康狀況加以綜合考慮,風險仍然存在。

此外,每天坐著的時間在8-11小時的人比每天靜坐時間小於4小時的人死亡幾率大15%。文章稱,3年的後續跟蹤研究發現,調查者中有5400例死亡,7%是由於久坐而死。

據報道,久坐的人往往腰圍更大,體內膽固醇、血糖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水平更高。平均成年人在90%的閒餘時間裡會選擇坐著,只有不到一半成年人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每週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體力活動的要求。

該文作者之一大衛·鄧斯坦(DavidDunstan)建議成年人每天快走30分鐘以預防慢性病。支持該研究的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心臟基金會執行官托尼·瑟沃爾(TonyThirlwell)稱,靜止怠惰的生活方式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之一。

主導此項研究的是悉尼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員,海德·凡·德·普勒格(HiddevanderPloeg)博士,他說,“這一研究結果對公眾健康將有重要的影響。”

中年男性跳繩有助於預防慢性病

很多人都認為跳繩是小孩子玩的遊戲,其實跳繩作為一種有氧健身運動,不僅能增強人體心血管、呼吸和神經系統的功能,對中年人常見的多種慢性病,如關節炎、肥胖症、高血壓、失眠症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有人把跳繩看得過於簡單,其實跳繩是一項比較劇烈的運動,需要量力而行。記得我剛開始跳繩的時候,興致很高,一連跳了5分鐘,當時沒覺得怎樣。第二天,腿部肌肉和背部肌肉就開始疼痛起來。

跳繩時可以自己進行“語言能力測試”,如果不能連貫說話,氣喘吁吁,這是身體發出了信號——運動量過大了,就應該放慢速度。剛學跳繩的人,應按照自己的年齡來決定跳躍次數。一般認為,20歲以上的人,1分鐘跳繩110~130次最妥當;30歲以上的人,每分鐘跳90~100次;40歲以上的人,跳80~90次;50歲以上的人,跳70~80次最為妥當。跳繩的時候最好選一雙舒適的軟底運動鞋,這樣可以防止受到震盪損傷關節。而且,剛開始的時候可以用輕的繩子開始鍛煉,熟練後可以變更多的花樣。

我自己設計了一套“跳繩漸進計劃”。一開始,僅在原地跳1分鐘;5天後即可連續跳3分鐘;兩個月後可連續跳上10分鐘;半年後每天可實行“系列跳”(如每次連跳3分鐘,共5次),直到一次連續跳上半小時。可別小看了這個,一次跳半小時,就相當於慢跑90分鐘的運動量,這已是標準的有氧健身運動

結語:簡單的小動作就能夠幫助我們大家擁有健康的身體,何樂而不為呢?

標籤:【螃蟹步】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