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療法可治療內外耳病
刮痧療法是用邊緣光滑的水牛角刮板等工具,蘸潤滑油在體表部位,進行由上而下、由內向外反覆刮拭,用以治療有關疾病的方法。
本療法是臨床常用的一種簡易治療方法,無需藥物,操作簡便,見效快,故在民間廣泛應用。現介紹刮痧治常見耳病的方法。
外耳道癤腫
外耳道癤腫是外耳道軟骨部皮膚急性化膿性病變,是耳科的常見病,約占耳鼻咽喉科初診患者的1.8%~2.3%。以暑天發病率最高,無年齡與性別差異。初起,外耳道皮膚呈局限性充血、疼痛,繼之疼痛加劇。若癤腫位於外耳道前壁,則張口、咀嚼時疼痛加重。如位於後壁,紅腫可延及耳後,使耳後溝消失,耳部聳立。癤腫成熟,膿液常穿破淺層組織向外排出,膿液稠厚,可混有血液。按癤腫不同部位,可出現耳前、耳後淋巴結腫脹和壓痛,全身可有發熱等症狀。
刮痧部位
1.頭面部 耳門、聽宮、聽會。
2.上肢部 內關、合谷、少商。
外耳濕疹
外耳濕疹是指外耳皮膚灼熱、瘙癢,局部見有丘疹、水皰、紅斑、糜爛、滲液、結痂、鱗屑等病變的疾病。本病無明顯季節性,無性別與年齡差別,發於嬰兒多為“奶癬”。
刮痧部位
1.頭面部 聽宮、耳門、翳風、和髎。
2.上肢部 中渚、三陽絡。
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
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是指急性咽鼓管黏膜腫脹、管腔阻塞或因感染而引起的以耳悶、耳聾為特點的疾病。臨床表現為患耳作悶,有堵塞感,伴有輕度低音調耳鳴,但在打呵欠、噴嚏或擤鼻時,有片刻好轉。聽力減退並感自聲增強,改變頭位時,積液離開蝸窗,聽力可有明顯改善。轉入滲出期時,可有輕度耳痛或體溫稍升,偶可見陣發性跳痛或較重的持續性耳痛。患兒可有高熱。
刮痧部位
1.頭頸部 聽宮、聽會、翳風、風池。
2.腹部 關元、氣海。
3.上肢部 列缺、少商。
4.下肢部 足三里、三陰交。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為化膿性病菌侵入鼓室而致,以鼓膜穿孔、耳內流膿為主要表現。本病為耳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初期可見耳痛多為急劇發作,尤在打嚏、咳嗽、吞嚥時疼痛加劇。耳鳴如颳風及轟轟聲。耳聾,全身可有不適,發熱等。化膿期可見耳痛似刺似鑽樣痛,疼痛可放射到乳突、頭或牙部。聽力減退,伴耳鳴。全身症狀可見發熱持續不退,小兒多可出現高熱,或引起小兒抽搐。炎症消散期,膿性分泌物轉為黏液性,耳痛、高熱等症緩解。
刮痧部位
1.頭頸部 聽宮、聽會、翳風、風池。
2.腹部 關元、氣海。
3.上肢部 列缺、少商。
4.下肢部 足三里、三陰交。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黏膜下層或深至骨膜的慢性化膿性炎症。臨床表現為:1.耳流膿,為持續性或間歇性,膿液多呈黏液性或黏膿性,量可以很多,但無臭味。2.耳鳴,一般為低音調,如毒素影響到耳蝸,耳鳴多屬高音調。3.眩暈,此為一重要症狀,出現眩暈,多表示病變已侵及內耳。4.頭痛。5.耳痛。
刮痧部位
1.頭頸部 聽宮、聽會、翳風、風池。
2.背部 脾俞、腎俞。
3.上肢部 外關、合谷。
4.下肢部 足三里、陰陵泉、豐隆、足臨泣。
耳源性眩暈
耳源性眩暈又稱前庭周圍性眩暈。主要是指內耳前庭感覺器官、前庭神經節及前庭神經疾患所致眩暈。患者常突然感覺自身或周圍物體有旋轉、浮沉、傾斜的運動性幻覺。噁心、嘔吐、出汗及面色蒼白等是劇烈眩暈發作時的伴隨症狀,常反映眩暈的劇烈強度。耳源性眩暈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症狀,多種疾病均可為本症之成因,其中以梅尼埃病的發病率最高,占耳源性眩暈的61%~64%。發病年齡以中青年居多。
刮痧部位
1.頭頸部 百會、神庭、耳門、風池。
2.背部 肝俞、脾俞、腎俞。
3.腹部 中脘、關元。
4.上肢部 內關、神門、合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