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潔仁醫話
喻潔仁(1908~1971),男,四川自貢市人。早年曾就讀於成都國醫學院中西醫科。喻先生右臂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成都時炸傷而失去,僅存左手,但他能書寫8種字體(顏、柳、蘇、歐等),其書法工整流利,診脈處方亦皆用左手。喻先生臨床問病周詳,辨證仔細,態度和藹可親,療效頗佳,故為病家所稱道。他晚年雖患重病在家,但仍鑽研醫學,孜孜不倦。其時筆者正當青年自學時期,故常往求教,獲益良多。今將其昔日醫話根據本人筆記整理若干條,以供同道參考。
1.臟腑辨證
所謂肝、脾腫大者,多因脾有寒,或因為過用寒涼之藥所傷,摸之彷彿有腫大現象,其實為寒結於此。脾有寒之特點是時時欲便,不時大便,然所解不多,微呈白色,喜熱飲。
胃痛之因肝脾不和者十居七八,年久者多兼有瘀血。
有腸鳴、腹中竄痛者,得矢氣或呃氣後稍舒,然多不得矢氣。此證多屬有寒濕氣,或陽氣下陷(久病較多見)。治法不應當用下氣破滯之藥,否則實證雖除而虛證反加,其表現是服藥後當天即下矢氣,而次日即腹脹痛加重。治法當以升胃陽為主(即不向下通利),藥用乾薑、花椒、粉葛根、青木香、台烏藥、小茴香等。
脾陽虛痞而食少者,用草果或肉豆蔻,但應去油(包而燒之)。肉豆蔻去脾經獨盛之寒。
便秘不一定有熱,多因濕阻引起,當先清濕。便秘與便燥有別。
腎囊風,可內服五子飲(即五子衍宗丸),其中蛇床子當重用。如兼腎囊痛者,可加五加皮。
2.雜病
牙痛、牙齦不腫者屬腎虛火,主方用知柏地黃丸加砂仁,並用鹽炒,必效;或用封髓丹:黃柏、砂仁(鹽炒)、甘草。
耳鳴屬腎虛者,其音高尖細,時作時止,伴有腰痛等症,主用酸棗仁湯合封髓丹,再加菖蒲、遠志、硃砂;若屬胃陽明有熱者,其音低濁,整日不斷,故影響聽力,當問其飲食,大便如何。
一般腰痛多數夾虛、夾寒;治寒痛必用北細辛。
治郁證當辨虛實,越鞠丸治氣實之郁,逍遙散治血虛之郁。
上半身風濕瘡癢或疼痛,主以下方:羌活、蒼朮、藿香、陳皮、神曲、葛根、枳殼、桑枝。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故可加黃連、黃柏、山梔之屬。若癢頑固而難堪者,加金銀花,且需重用(筆者常用至100g,將其一半炒炭,以能入血分也)。
風熱頭痛,不可觸摸,摸之更甚,需用荷葉為主(重用),少用升麻。如加蒼朮即是清震湯,治雷頭風。
神經衰弱而有幻聽幻視,難以入睡而易醒者,用酸棗仁湯加白芍、硃砂、琥珀、遠志治之有效,但需重用白芍、酸棗仁,每劑50~100g,連服數劑。
胸左痛甚,諸藥不效者,用附片、北細辛,或加生薑(大便稀者),或加大黃(大便結者)。
若喉部紅且痛甚者加馬兜鈴、豆根;脈夾風象者加祛風藥,熱重者加少許瀉藥。
若頭暈而四肢痙攣僵硬抽掣者,必用羚羊角,每次用1~2錢,磨汁兌服。
病水者,必先病氣,以氣行則水行也。故腫與脹每相連帶、不過辨其孰先孰後、孰重孰輕而已。
老年人痰塞不通而致上熱面紅者,多用三子養親湯,然萊菔子必炒之,白芥子微炒,蘇子亦然。
四肢冷、左肋痛,乃寒滯於肝經,主以香附旋復花湯。若不瘥,當更以杭芍、枳實、半夏、炒柴胡等治之。
凡病,寒熱諸證不明,難於判斷者,當先通其腸胃,用保和丸、承氣湯之類化裁,然後再觀察之。
寒病在上,熱藥當輕用;寒病在下,熱藥當重用,如附片。
治怪病(即查不出屬六經者),當先治以痰;不效,次治以瘀;再不效,再治以虛。
小兒遺尿,證分3種:肝膽有熱(夢中遺尿);心腎欲交而未交(剛遺輒醒);腎陽不足(遺時不覺,醒後方知)。
3.方藥
牛膝與石斛合用,可引藥力下行直達足趾尖端。
癢者,揚也,風邪自尋出路也。治癢主藥:炒山梔、枳殼、金銀花炭(以上皆重用)、茜草炭、黃連、苦參、丹皮、生地、當歸、白芷、防風、土茯苓。
烏梅丸不僅能溫髒安蛔,且能調和諸臟腑之陰陽不和,如久痢、腹痛脹滿等症。
三香湯(桔梗、枳殼、栝樓、郁金、炒山梔、降香、淡豆豉)治右側胸脅脹。
治療手心及足心發熱的效方,其藥物組成是:前胡、白前、枳殼、栝樓、生薑、青葙子、半夏、麥冬、枯芩、淡竹葉、吳茱萸。歌曰:手足心燒火熱方,前胡白前枳樓姜,青葙半麥芩吳淡,下氣開痰化熱良。
舌苔厚膩,濕重,腳脛脹痛,必用木瓜。
天台烏藥散證是:腰痛難忍,小便滴瀝,大便困難或不解。然其中的川楝子需用巴豆炒(肝主疏洩)。
木賊之力大於青、陳皮,可大疏肝氣,用於實證。
鮮首烏乃治肝陰虛之要藥,補肝陰非此不可。婦女左上顎下一點痛,治以鮮首烏神效。
雞鳴散可治夏日足趾濕爛症。
清胃散中有氣分藥,有血分藥,因胃為燥土,多氣多血,下連大腸,易生燥熱,故用藥氣血雙調之。
治喉痛效方:射干、百合、升麻、當歸、刺蒺藜、杏仁、北細辛、淡豆豉、淡竹葉。
附驗案1則如下:吳某,女,59歲。2003年11月27日初診。雙手心發熱已2年,久治未癒。目前兼有眩暈,甚至有時眼前黑即撲倒,右胸脅略痛,時時咯吐痰涎甚多,痰味鹹,咽干,或心中饑嘈,右手略顫抖,腰脹,面色黃。舌偏紅,苔薄黃而少,雙手脈皆滑數,右兼弦。證屬痰阻於絡,郁久化熱。治宜清熱化痰,痰開而熱自解。處方:前胡20g,白前20g,枳殼15g,栝樓仁(炒)20g,枯芩20g,青葙子15g,法夏15g,麥冬20g,淡竹葉8g,吳萸5g,膽星15g,地龍15g,玄參20g,丹參20g,蟬衣10g,絲瓜絡8g,生薑3片。12月2日二診:上方服完2劑,手心熱及咯吐痰涎,胸痛等症均減輕,繼以原方加減。再服2劑,手足心不再發熱。
標籤:【話】、【仁醫】、【喻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