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哮喘的火罐療法
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時,患兒呼吸急促,張口抬肩,胸悶、喘憋,甚至有窒息感、恐懼感,治療較為棘手。
火罐療法作為中醫學的自然療法在臨床應用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其安全性、可靠性都已是實踐所證明的。但目前火罐多用於外傷性疼痛、腰腿痛等方面的疾病治療,在內科疾病治療中較少運用,兒科臨床應用則更為鮮見。
自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採用走罐和留罐相結合的方法治療兒童哮喘,方法簡便,價格低廉,成本極低,易於掌握,療效確切,無不良反應,深受家長和基層醫生的喜愛。
採用走罐的方法,可使火罐最大面積地與人體接觸,通過經絡傳導的作用,使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加快,促使血脈通達,疾病好轉;同時減少火罐的使用也減輕患兒的恐懼心理,而在噦音多的局部再加用定罐則可達到進一步加強經絡刺激、傳導作用促進噦音吸收的目的。
適應證
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有咳嗽、氣急症狀者,年齡在6個月以上者,均可運用該法。
禁忌證
一、高熱抽搐,急性軟組織損傷,外傷者;
二、有局部皮膚破潰、皮疹、高度過敏、皮膚傳染病者;
三、形體消瘦,皮膚失去彈性而鬆弛者;
四、病情嚴重,重度水腫、心衰、呼衰、腎衰者;
五、有出血傾向疾病,如血小板減少、紫癜、白血病等患者;
六、在體表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
技術操作方法
兒童治療時用閃火法,走罐與定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
一、取穴
背部自第1~12胸椎兩側,足太陽膀胱經背部第一側線上。
穴位:大椎、身柱、大杼、風門、肺俞、膈俞、膏肓;2部位:頸部、脊柱兩側、肩胛上區。
二、操作方法:1器具準備:大、中、小號火罐,凡士林油、火柴、棉球、酒精、鑷子;2患兒姿勢:脫下外衣,讓患兒取俯臥位,並將枕頭墊於胸部,兩手放於枕頭前,使肩胛骨自然放鬆(嬰幼兒可由家長抱著),裸露平坦之背部;3操作區皮膚準備:清潔皮膚後,在患兒背部沿脊柱兩側均勻塗沫適量凡士林油膏;4閃火法拔罐:取相應型號的火罐,用閃火法將兩隻火罐分別吸在脊柱兩側,醫者以右手握住火罐,左手逆著火罐走向拉緊皮膚,沿脊椎兩側由內至外,由上向下往返移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時,將火罐吸定在兩側肺俞穴。(閃火法:用鑷子或血管鉗夾住酒精棉球點燃後,伸進罐內,在底部或中部旋轉1~2圈迅速退出,再速將罐扣在需拔罐處。
以吸入罐內皮膚高於罐外3~5毫米,皮膚微微潮紅為度;操作時動作要快,罐口與應拔部位距離不宜太遠,火焰在罐內不宜停留過久,以免罐太熱負壓不夠。)5遊走罐:火罐吸定後,每隔3~5分鐘,將火罐按上下左右方向,以每秒鐘3~5厘米的速度移動。對吸得深的火罐不宜移動,可在周邊加用火罐,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6定罐:另取兩隻火罐按以上方法將火罐吸定,走罐後,最後將火罐吸定在哮鳴音、噦音明顯處或吸定於兩側膈俞穴。7時間:根據兒童年齡大小、適應程度,5~20分鐘可起罐。8起罐:用手指按住火罐邊緣的皮膚,另一手拿著火罐慢慢使空氣進入罐內,火罐自然脫落,不可硬拉強搬或旋轉。9療程: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3~7次為1個療程;亦可在急性期每日1次,緩解期隔日1次;視患兒病情和耐受程度而靈活掌握。
三、火罐治療注意事項
1.在拔罐過程中,動作要穩、快、輕、准,使罐拔得緊而又不過;當罐的數目較多時,要注意罐間距離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牽拉皮膚產生疼痛或罐具相互擠壓而脫落。
2.留罐期間,應經常注意觀察患兒的反應及罐內的變化;若患兒出現頭暈、面色蒼白,噁心嘔吐、肢涼、冷汗等,應立即起罐讓患兒平臥,保暖,飲溫開水或糖水,重者可刺人中、內關、足三
裡等穴。
3.運用閃火法拔火罐操作時,應注意將酒精棉球內的酒精擠干;點火時,應離開患兒身體,避免灼傷患兒皮膚
4.起罐後對局部瘀血現象(即紫紅色)一般不必作特殊處理。出現燙傷,小水皰可不必處理,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皰較大或皮膚有破損,應先用消毒毫針刺破水皰,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然後塗以龍膽紫,並以紗布包敷,保護創口。
5.在進行火罐治療前,應做好充分的宣教工作,使患兒消除恐懼感,主動配合做好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