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猝死可以預防 | 養生知識網


 

A-A+

心腦猝死可以預防

2018年07月20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3 ℃ 次

 衛生部近十年的中國衛生統計數據顯示,心腦血管疾病致死一直處於中國人疾病死亡原因的前列,且每年的發病率、致死率節節攀升。近年來,此類疾病更頻頻垂青中青年人群,特別是知識分子、腦力勞動者、知名企業高層領導,“猝死”的事件反覆出現在新聞中。

這樣的悲劇能否避免? 繁忙的都市人又該如何把握生活與事業的平衡點?本報特別綜合整理了中國健康教育首席專家,聯合國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和平使者,心腦血管疾病治療

一線的權威專家洪昭光教授對此類疾預防和治療辦法,以饗讀者。

什麼是“猝死

目前,“猝死”在國內外尚無統一定義,死亡時間不定。著名國際大型心血管病研究“莫尼卡”方案為了形成國際統一標準,特根據死亡的時間,將“猝死”定義為:1小時內死亡,6小時內死亡和24小時內死亡等3種,許多疾如心、腦、血管、胰腺炎,還有劇烈運動等都可以造成猝死,而這裡談的主要是意外發生的心性死亡,一般發生在1小時內和6小時內。

生老病死本是自然現象,但中青年猝死卻猶如晴天霹靂,對親人是沉重的打擊。一項調查表明,在人生43件“生活負面事件”中,中年喪偶位居榜首(得100分),遠超過坐牢(得63分)帶來的傷害。而如果是猝死,得分還要再增加幾倍。除此之外,中青年處於事業發展巔峰期,承擔重要的工作職責。

看似健康的中青年人緣何“猝死”

中青年“猝死”的誘因很多。從心理角度來說,個人對健康的漠視是導致悲劇發生的主要原因,但社會因素也不可忽視,在今天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很多人四處奔波,日夜操勞,容易產生煩躁情緒,而這種生活狀態折射到人的體內,必然導致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調,產生一系列亞健康和生活方式疾病,最終導致生命的消逝。

從生理角度來說,心性猝死是在有一定內外病理隱患上的“暴發”事件。心性猝死的發病過程極為複雜,沒有重複病例,具體過程尚未徹底弄清。但我們可以形象地將之理解為由“定時炸彈”(基本病理因素)加“引爆操作”(誘發因素)共同造成的。

“定時炸彈”就是冠狀動脈內粥樣硬化斑塊及其造成的心肌不同程度的缺血狀態。再小的斑塊一旦破裂,只要數分鐘,即可因血栓造成冠狀動脈嚴重堵塞,導致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斑塊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但臨床上常見的30秒內的瞬間立即死亡則是由心電紊亂造成的心室纖顫(占90%)或心臟停搏(占10%)造成,其原因是過重的心理負擔或體力運動負擔造成心肌缺血誘發心電紊亂,心律失常。

猝死能有效預防

大多情況下,猝死是可以避免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健康心態是人生的方向盤,而人生的航向就把握在自己手中,可是,大多數人往往重治療輕預防。等生了病,用大量財力、精力去治療。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凡事一定要有度,量力而行適可而止。中年人健康的最大對手就是自己,只要能戰勝自己的弱點,真正做到科學工作,科學生活,疾病就很難侵犯你了。

有了健康的心態,還要有良好的生活狀態。“猝死”有四大疾病誘因:悄悄的兇手——高血壓;無聲的兇手——高血脂;微笑的兇手——吸煙;甜蜜的兇手——糖尿病。這四個兇手心狠手辣,個個能獨立致病。它們外表低調,初期無明顯症狀,而當病情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加上精神疲勞等方面的導火線,就會大大增加猝死的可能。如果四者聯手,危險性更大,因此,務必全面綜合防治,才能收到療效。

另外,合理膳食、適量運動、自我保健、心理平衡也能使猝死現象減少50%-75%,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生活也應當符合大自然的規律,不然就會付出代價。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快樂,最好的心情是寧靜,最好的運動是步行,做到了這幾點,健康離我們並不遙遠。

 

標籤:【預防】【可以】【猝死】、【心腦】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