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功夫之舞麒麟
舞麒麟是客家傳統民間文化。在龍崗區坪山,練習螳螂拳的竹林寺傳人必練舞麒麟,以增強功力。坪山正將舞麒麟和螳螂拳作為一個項目,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桿金黃鑲黑邊的三角大旗迎風飄舞。在大旗下,嗩吶、鑼鼓等樂手一字排開,十幾個身著短衣襟功夫服的青壯後生,環臂挺胸虎虎生威,人群正中間端坐著一位清瘦的長者,五十歲上下的年紀,雖然一臉的平和,但眉宇間卻透出一股不可近人的霸氣!
以上這些慣常出現在武俠小說中的情景,其實是不久前記者在坪山大萬世居參加曾氏宗族後人祭祖大會上看到的。這位端坐的長者,就是中國江西竹林寺螳螂派國術總會會長黃耀華,他受邀率領弟子在大萬民居曾氏祭祖大會上進行舞麒麟和拳術表演。
近日,記者從坪山有關部門獲悉,坪山的舞麒麟和螳螂拳術正準備申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人生禮俗項目。在坪山,很多重要場合,比如婚慶、重大節日、祭祖等活動中,都要進行舞麒麟表演,而在這方面的權威當首推黃耀華師傅,他也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在坪山,黃耀華師傅的大旗舞到哪裡,哪裡就有精彩的舞麒麟表演。
“舞麒麟不是花架子”
“這舞麒麟,不是麒麟舞!”半年前,記者第一次到坪山採訪黃耀華師傅時,黃師傅很認真地糾正記者的錯誤。當時,黃師傅坐在他擺滿了瓶瓶罐罐的專治跌打傷和蛇傷的中醫診所裡。黃師傅是首任坪山人民醫院中醫門診醫生,離職後在家研習祖傳醫術及拳術。他的中醫診所也是螳螂派國術總會坪山分會的會館,又稱武真堂。
據介紹,舞麒麟是客家傳統民間文化。舞麒麟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參加重大的節日,如喬遷、婚嫁、慶豐年等,二是習武之人練之以強身。在坪山,練習螳螂拳的竹林寺傳人必練舞麒麟,所以在坪山舞麒麟和螳螂拳術是不可分的,在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二者也同時申報一個項目。
與江西竹林寺螳螂派國術的悠久歷史相應,舞麒麟不乏神秘之處,其中就有很多江湖規矩。今年三十出頭的曾旭東現在是江西竹林寺螳螂派國術坪山分會年輕一代弟子中優秀分子。他記得20年前的一個春節期間,外村的一隻麒麟路過坪山,他的師傅和師兄帶著他舞著麒麟前去迎接。當時他的師傅就告訴他們:“你們要看我的眼色!”阿東說,師傅所指的眼色,就是看對方是否懂規矩。舞麒麟與舞獅子有很多不同,兩隻舞獅見面,搖頭晃腦打招呼,而兩隻舞麒麟見面,尊重對方的動作是,盡可能把頭往下低,一直低到碰觸到地面不能再低了,然後兩隻麒麟才親暱地把頭觸碰到一起,嘴對嘴像接吻擁抱一樣互相致意。如果一方的頭高昂著,就是對對方的極大蔑視,是一種嚴重的挑釁行為,接下來難免拳腳相對,刀棍相見了。
也正因為如此,黃耀華師傅才糾正記者說“不是麒麟舞而是舞麒麟”。他說,現在的龍崗地區,有不少文藝團體演出時也表演舞麒麟,但他們舞的麒麟是經過舞蹈家重新編排的“麒麟舞”,是一種舞蹈,其中還借鑒了舞獅子的一些動作,更側重於藝術上的美感,但對於正宗的舞麒麟的武林中人來說,卻壞了規矩,甚至有很多犯忌的地方。
今年4月,記者參加了在香港舉辦的中國江西竹林寺螳螂國術總會成立大會。會上,來自中國大陸、香港特區和歐美等國共30多個螳螂拳派會館的代表帶來了30多支舞麒麟的隊伍,他們各展身手令人大開眼界。
螳螂派弟子積極抗日
據介紹,螳螂拳創自少林僧人三達和尚(或稱達保)。大約在清末年間,有江西竹林寺僧人,即第一代傳人李禪師,又名紅梅和尚,身帶此門絕技,常南下江南一帶,行醫濟世。李禪師原名李觀清,清朝末年,他參加了山西五台山的一個反清復明的組織,後因清政府鎮壓流落到江西竹林寺後,創立了武術館,表面開館授徒,實為聯繫失散的成員。偶然在廣東惠陽縣收得門徒張耀宗,並攜回江西竹林寺傳藝。民國初年,張耀宗返回惠陽故里,於坪山鎮開設醫堂武館。
據資料記載:“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日戰爭爆發後,李禪師有感於世局入危,設立竹林寺螳螂派分館遍佈於淡水、坪山、九龍、葵湧等地。後得其技者有坪山黃(公)毓光和林(公)生師。”這裡的黃(公)毓光就是黃耀華的父親,他是張耀宗的門徒,也是螳螂拳派的第三代傳人。黃毓光學成後,受師父委託回歸坪山家鄉開館授徒。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黃毓光在各地開設的武館都和共產黨的東江縱隊有密切聯繫,他們為游擊隊送醫送藥及時救治傷病員。解放後,黃毓光被安排在惠州市人民醫院任主治醫師。1962年,黃毓光移居香港九龍,後在香港荃灣、新界等地建立中華國術螳螂健身學院,繼續鑽研發揚真傳武術和中草醫術。
90歲的武林高手
在江西竹林寺真傳螳螂派國術總會成立大會的貴賓席上坐著一位鶴髮童顏的老太太。眾多來賓紛紛與她合影,就連今年81歲高齡的潘觀清老人在她面前,也執弟子之禮,拍照時老太太坐在中間,潘觀清侍站在一側。這位老太太就是黃毓光的遺孀,今年90歲的李四妹。李四妹也是武林前輩,雖然現在松齡鶴壽不再舞刀弄槍,但江西竹林寺螳螂派傳人中年齡稍長者,都知道老人家的厲害。
潘觀清老人的兒子潘文輝,是坪山中興社區的負責人,也是坪山舞麒麟等客家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他回憶說,10多歲的時候,他曾和幾名小夥伴看過李四妹老人練武。在屋後的果園裡,李四妹把一雙劍舞動得密不透風,舞到高潮讓圍觀的孩子們向她潑水,劍停下來時,身上卻不見一個水滴。潘文輝說:“這是40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些細節我記不太清,但潑水這件事我卻記得十分清楚。”潘文輝還記得那一天,老太太還表演了另一個絕技——鐵鞭打銅錢。她手裡持一條由5節鐵棍連接而成的長約1米的鐵鞭,讓潘文輝他們幾個小孩子向她拋銅錢,老太太一鞭打飛一個,非常準。潘文輝也只此一次見過老人習武。
據介紹,坪山所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拳術,就是江西竹林寺真傳螳螂拳,有拳術套路八式:第一式單樁,第二式雙樁,第三式三剪搖橋,第四式三剪搖手,第五式四門拳,第六式活步拳,第七式八門拳,第八式梅花拳。拳術的吞、吐、沉、浮、驚、彈、搓為運氣用力法門,以短距離發勁為特徵,強身健體,技擊性極強。器械方面,棍、刀、劍、槍等均具特色。
保護客家文化刻不容緩
一次採訪中,記者曾問黃耀華師傅的兒子:“你練習過螳螂拳嗎?”他淡淡地回答:“我一點都不感興趣!”
潘觀清老人是黃毓光的嫡傳弟子,也算是黃耀華的大師兄。他說,習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可現在的年輕人能這樣吃苦的太少了,整個坪山堅持練習螳螂拳的不過二三十人,因為今天的社會環境不一樣了,年輕人的生活豐富多彩,娛樂方式也多。潘觀清現在是江西竹林寺螳螂國術坪山分會館的總顧問,他雖已81歲高齡,但仍然堅持指導徒弟習武。
坪山街道辦在向市文化局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資料中,特別強調:“客家民間傳統文化舞麒麟及拳術,雖然在一些愛好者的大力扶持下,做了許多發掘、搶救工作,但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一是傳統文化的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化,一些傳統民俗日益淡化;二是一些頗有造詣的舞麒麟的師傅,因年事已高相繼過世,有些絕技難以傳承;三是隨著社會發展,特別是年輕一代,對舞麒麟文化表現得很淡漠。”客家舞麒麟及拳術自明末清初形成以來,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整個客家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客家傳統文化的縮影。保護客家傳統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據介紹,坪山街道辦自1996年就已開始採取措施對舞麒麟和拳術等客家傳統文化進行挖掘和保護。由政府出資常年舉辦“舞麒麟”比賽活動,並將此活動列為街道辦舉辦的運動會的比賽項目。此外,街道辦還組織一批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將傳統舞麒麟拍攝成VCD,收集完善資料。
標籤:【麒麟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