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錯過該有的經歷
養生之道網導讀: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成長經歷。很多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會遇到很多的事情。這個時候家長應該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呢?為孩子營造溫暖創造機會是每個家長的責任。
孩子應該有的經歷
1.幸福家庭的經歷
家庭是孩子的依歸,一旦家庭有所動搖,孩子情緒會變得不穩定、坐立不安、容易生氣、甚至神經質。我們應該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氣氛,使孩子在充滿愛和關懷的環境下成長,讓孩子感受何謂幸福家庭,並瞭解父母的責任。
2.獨立處事的經歷
孩子初初嘗試,難免遭遇困難,我們不應干預,更不可代他做,應讓他從失敗中學習。只在重要時刻才替他作決定,但當孩子堅持要自己解決,不妨善用其好勝心,給予適當的鼓勵。
3.參與工作的經歷
訓練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分配工作給他。我們應先考慮孩子的年齡、能力、興趣和性格,讓他幫忙做家務,但也不要強逼他。孩子在擔當責任的同時,也覺得備受重視,自會變得懂事。
4.處理不同意見的經歷
與孩子意見不一致時,切忌強行說服他,這只會令他抗拒,即使服從,也只會流於表面化。
5.失敗後成功的滋味
教孩子運動時,選擇容易掌握的競技活動,使他不會多番失敗,挫折感會令他失去興趣;讓他感受失敗後的成功,他既會感到趣味,也可啟發他凡事要盡力而為的道理。
6.出外活動的經歷
孩子喜歡四處走動。父親平日忙於工作,閒時應多跟孩子遊戲、運動,或到圖書館、博物館等地方,以增廣見聞,也讓他感受您的愛護。或趁假日帶孩子到郊外,一同吸吸新鮮空氣,舒展筋骨,放眼遠眺,同時也能多學詞語。
7.情緒流露的經歷
人人都有自己的脾氣,因此不應害怕在孩子面前宣洩。傷心時不避孩子,生氣時告之因由,可讓孩子瞭解我們的情緒,同時也可示範宣洩情緒的方法。孩子看到父母吵嘴後和解的經過,體會到衝突的化解和愛的持續力量,也學到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看到父母悲哭,學到如何處理哀痛的情感;孩子難過時,我們在旁慰藉,讓他知道分擔悲傷可使親密關係更深厚。
8.父母得體吵架的經歷
夫妻吵嘴時要有原則,每次須有特定的主題,不要翻舊帳,清楚說明自己的要求。雖然得體的吵架是孩子社交上的重要學習機會,但有些事應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金錢問題,只會令孩子不安;數落親戚不是,會破壞他與家庭成員的親密關係;子女的教養方式,會令他無所適從。
9.父母過往的經歷
當孩子遇到問題向我們傾訴時,不妨將以往的經歷、挫折、失敗和痛苦、所得的教訓等,坦誠地講給孩子聽。毋須害怕會破壞您在孩子心中的形象,相反,這會使孩子更瞭解您,也可使他得到啟發,並可將您的觀念和價值觀灌輸給他。
10.生命和死亡的體會
孩子在成長期間須經歷無數的嘗試、考驗、困難、挫折和失敗,惟有他克服這些挑戰,才能發展成獨立堅強的人。如果養的小動物死了,孩子會感到傷心,可趁機會令他明白失去親人的傷痛,使他知道珍惜生命的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向他灌輸正確的人生觀,令他明白生命的可貴之處;平日多帶他接觸大自然,令他領略生命奧妙之處。
孩子為什麼如此拖沓
您的孩子做事拖沓嗎?網上有不少論壇在討論孩子的拖沓,家長們紛紛跟帖,講述孩子的這一“不良習慣”讓他們深感頭痛與煩惱。
對此,國家一級咨詢師、深圳教育科學研究院王秋英忍不住要一吐為快:如果只把孩子的拖沓當成是不良習慣,這對孩子並沒多少幫助,也無法改變孩子的拖沓行為,要看到拖沓背後的心理原因。
拖沓有其心理動機
孩子為什麼越來越拖沓?王秋英指出,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的拖沓、認為孩子的行為習慣不好,然而這只是表面,很少有家長看到,在孩子拖沓的背後,有其心理動機。
王秋英介紹了上世紀20年代俄羅斯的一個研究。當時,有個心理學的畢業生注意到一個現象:在咖啡館裡,當顧客招呼結賬的時候,服務員可以很容易記住顧客點過哪些食物,然而一旦顧客結完賬、過幾分鐘再詢問的時候,服務員要能說出顧客點過哪些食物,就得很費力地去回憶。看上去,結賬行為一發生,服務員對顧客所點食物的記憶就消失了。後來,這位年輕的心理學家把這個現象放到自己的心理實驗室進行研究,結果與在咖啡館裡觀察到的類似:沒有完成的工作任務會一直留在記憶裡,更容易被人們回憶起來。於是,他得出一個研究成果:當人們開始做一項活動時,一種精神上的焦慮就產生了,直至活動的完成。
王秋英認為,這項研究可以解釋孩子拖沓的主要原因。“現在,我們的孩子始終處於一種未完成任務的焦慮中。”比如,這個培訓班上完了,還有下一個培訓班在等著;語文作業做完了,還有數學、英語作業;學校作業做完了,還有培訓班的作業;培訓班的作業做完了,還有家長佈置的作業……“這就是孩子們面臨的現狀:學業方面的任務是如此‘巨大’,永遠都不可能完成,讓孩子在精神上始終沉浸在一種焦慮中,使得他們已經沒有動力去完成眼前的任務。因此,拖沓就很自然地成為應對壓力的一種行為方式。這更多的是一種本能反應,因為孩子自己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拖沓現象越來越嚴重
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感受:這幾年,孩子拖沓的現象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嚴重了。早晨起床,喊了半個小時還躺在床上;做作業開小差,1個小時就可以做完的作業要拖到兩三個小時;只是沖個涼,卻要花40分鐘至1個鐘頭;不過是梳個頭髮,動作慢得比農夫種地還精心……
孩子越來越拖沓,做父母的也越來越性急、越來越焦慮了,他們真希望孩子的動作能更快點、做事更專注、學習的效率能更高一點。
這不僅是家長的感受。“拖沓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我們在現實中觀察到,小學六年級的拖沓比四五年級的嚴重,初三的拖沓比初一初二的嚴重,高三的比高一高二的嚴重。”王秋英
拖沓背後的無助
王秋英指出,無助感也是導致孩子拖沓的一個原因。
“人的本性是要求有一些控制權的,然而現在的孩子卻甚少有選擇自由時間的機會。學校的時間,被老師控制了;家裡的時間,被父母控制了。那麼,孩子們自己能夠控制什麼呢?只有做作業時間的長短、沖涼時間的長短、睡覺時間的長短。”她認為,這是一種習得性無助,處於這種狀態下的孩子,只能用“拖沓”來掌控本應屬於他們的生活。
這也解釋了為何年級越高的孩子,拖沓行為就相對越嚴重。因為高年級的孩子比低年級的要面臨更多的“學習任務”,因而也面臨更強的來自家長的控制。
先要作出改變的是家長
王秋英認為,現實中,孩子拖沓有很多原因,但過於繁重的學習、過於被控制的生活,是導致孩子拖沓的重要因素。很多家長為孩子的拖沓感到煩惱,希望孩子能改變這一行為習慣,然而如果沒有看到孩子拖沓行為背後的焦慮和無助,僅僅靠父母的督促、訓斥、監督,孩子的拖沓是很難改變的。
意識到這些因素後,才能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方式、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在應試教育、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這考驗著家長的智慧,因為這需要家長的觀念首先要改變,不再是壓迫與控制孩子去學習,而是給孩子一定的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權。王秋英建議,家長要將孩子的生活“格式化”,即:每天有多少時間用於學習,之外能有多少時間玩耍、運動、娛樂。如果能均衡安排,就能減輕孩子的焦慮和無助,拖沓行為就會減少,因為孩子會感到,這是自己可以支配的事,也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寶寶不喜歡的五種“特色媽媽”
一般帶孩子的媽媽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種,媽媽們都來對照一下自己是哪一種媽媽呢?
炸彈媽媽:
她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孩子吵鬧或不聽她的話,就會引爆炸彈,暴跳如雷。
比較媽媽:
這種類型的媽媽我們見得多了。電梯裡,公共汽車上,總能聽見母親們在互相比較誰的孩子較聰明、功課比較好,殊不知孩子們也在偷偷拿媽媽們做比較。
週末媽媽:
平時媽媽要工作,把孩子往娘家、寄宿學校一扔,奮戰花花世界,等到週末才把孩子接回家培養感情。
緊張媽媽:
緊張型媽媽的神經總是緊繃著,只要孩子有絲毫的風吹草動,她都會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孩子要考試,她會比孩子更緊張,恨不能自己代上考場。
口水媽媽:
有時媽媽不囉嗦反而不像媽媽,所以囉嗦可說是一般母親的共性。囉嗦過了頭,孩子一邊點頭一邊關起耳朵,心早已飛到太平洋上。
結語:不要說寶寶不很喜歡你,對於孩子來說。他的世界非常的簡單。誰給了他愛和尊重,他就喜歡誰。
標籤:【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