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養男兒富養女 是否真的有道理 | 養生知識網


 

A-A+

窮養男兒富養女 是否真的有道理

2019年09月11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16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關於育兒這個話題,的確是個人一個道理。現在盛傳一種育兒方式:窮養兒子富養女兒。有人將這富養女兒的話發揮的簡直是淋漓精緻。但是你真的是在為孩子好嗎?

男孩窮養女孩富養嗎

前一階段網上有報道稱“80後父親奉行女兒要富養,陪4歲女兒7天花3萬元”,看了這篇報道,深覺當今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嚴重缺失,無獨有偶,去年也有位“母親為慶女兒小學畢業送2萬元LV包,稱女兒富養”,看後令人不禁啼笑皆非。有這樣一對父母,真令人心痛,心酸呀。

想起前不久在北京交通廣播做親子節目,其中一個話題是有關早教內容,我記得當時和家長朋友們的倡議是這樣的:請各位準備為人父母和已經為人父母的人們,先看看《發展心理學》,瞭解一下人從出生到死的整個成長過程,熟知孩子每個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徵,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養育孩子。否則,就是“盲人摸象”,按照自認為的方式或者是某個偏激的觀點對待孩子。

養育一個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是一門藝術,在為人父母之前,如果沒有做好準備,就會難免迷茫,所以就得在有了孩子的時候抓緊學習,補課,成年人由於年齡的增長和工作的繁忙,加之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很多事情很容易想當然的去做,往往容易出現偏差。

就像這位“要富養女兒的爸爸”,對於如何富養一個女孩根本沒有理解,就片面的認為多滿足女兒的物質需求,或者是給女兒提供足夠多的物質就是“富養”。殊不知,所謂“窮”、“富”也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在如今這樣複雜又追求物質的時代,對於一個女孩的父母顯然要求高過一個男孩的父母。

首先,需要培養女兒如何做人,對於一個女性來說,在這個社會學習做一個什麼品質的人比設法怎樣賺錢更加重要,因為如果一個女性不知道如何成為一個有品位、有涵養、懂得自愛的人,很容易被那些物質所誘惑,物質的東西滿足了虛榮,有時候這些物質很可能還是某種危險陷阱的信號,所以,成為怎樣一個人對一個女孩來說是最重要的,畢竟,未來女孩是要肩負母親的責任的。有怎樣的母親將對子女有很大的影響。不然,怎麼會說“偉大的母親”呢,呵呵!比如一個真誠,善良,熱情的女性,未來就能夠培養優秀的下一代,當然這樣的女性在社會中也是十分受歡迎的,而相反,虛偽,追求物質或者勢力的女性,是不被大家所喜歡並接受的,自然容易出現受挫感。因此,品質的培養更加重要。

其次,對於現代社會的父母而言,一個女孩的養育要比一個男孩子的養育辛苦的多,勞心的多。畢竟這是一個男權為主導的社會,而這個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又是自相矛盾的,或者說是雙重標準的。因此,一個女孩的養育需要為人父母的教會女兒如何懂得學會自我存活,在任何情況下都需要自我救助,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外力,這就需要培養女孩子的良好性格,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不會後退,恐懼,和擔憂,嘗試學習自己解決問題,並適度的懂得向那些德高望重或者值得信任的人求助,這樣就教會了女孩在社會中的解決問題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堅韌的性格特徵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需要指導女孩讓他們瞭解並愛惜自己的身體,懂得欣賞自己,同時明白身體的界限,不可以隨意對身體不尊重或者糟蹋,身體是女孩神聖不可侵犯的,無論什麼人對女孩身體的靠近都是有限制的,父母,家人,親朋可以觸碰頭,肩,四肢,女孩的脖子以下和膝蓋以上是不允許任何人碰觸的,當然醫生的身體檢查例外但必須有父母在旁陪伴,這樣就讓女孩明白身體是自己私密的聖地,他人是不可以輕易碰觸的,尤其是生殖器,只有婚姻裡的丈夫才有權利碰觸,讓女孩保持這種神聖和神秘,懂得珍惜自己。對於除丈夫以外的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要求女孩委身的事件要堅決杜絕。

最後,想要這些父母們知道的是,無論養育男孩女孩,是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每一個家庭又都是不一樣的,如果說想培養孩子從小學會吃苦耐勞,那就從小培養孩子自己料理日常的生活就好啦,不要一味的只讓孩子做讀書的機器,其他的什麼能力都不培養或者有意削弱,比如,從小培養孩子搞家庭衛生,洗自己的衣物,協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適度參與到家庭大事的討論中,協助父母照顧老人,多參加社會活動,盡早瞭解社會,學習適應社會,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避免日後成人不適應社會而出現種種問題。

總而言之,為人父母者,需要培養孩子自我存活能力,學習能力,做人的品質和良好的性格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只有這樣,未來孩子在走入社會後才不會出現偏差,至於那些“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觀點,僅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家長如何教育和指導孩子適應這個社會,並非家庭教育的全部聖經。養育孩子,還需要從實際出發,方法得當,程度適度,量力而行是關鍵,千萬不可走入誤區。

狼爸奶爸 孩子都怕

最近,一位名叫蕭百佑的父親,因為“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的教育口號一舉成名,被網友們稱為“中國狼爸”。他的鐵腕教育把四個孩子中的三個均“打”進北大,蕭百佑甚至表示:孩子們是民,家長是主,這才是“民主”的真正涵義。

無獨有偶,在“狼爸”風靡的同時,與之完全相反的“奶爸”又悄然誕生。深圳一名13歲男孩饒家鼎的父親在發現孩子的數學天賦後,不惜辭掉令人羨慕的金融投資工作,從加拿大回國做“全職奶爸”,全力輔導兒子,孩子也拿下全國高中數學聯賽廣東賽區一等獎。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們為了孩子什麼方法都願意試、什麼代價都捨得付出。面對如此大相逕庭的教育方式,究竟怎樣才是正確的選擇?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上面的兩種方法都不適合孩子。“狼爸”的一味責打,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為了督促孩子成長,可結果往往只會適得其反。因為此時孩子內心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痛苦和傷害。孩子迫於壓力“敢怒不敢言”,即使將來取得了成功,其目的恐怕也是為了避免疼痛與責罰,並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上北大”。而“奶爸”像照顧嬰兒一樣照顧孩子,同樣有害無益,因為這樣做其實是以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讓他失去了通過自我鍛煉而掌握應有生存技能的機會。

對於孩子來說,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比未來獲得怎樣的成就與地位更為重要。無論以何種方式教育孩子,適度和適合都是最重要的原則。在責打孩子的時候要記住,“打”只是手段,重要的是溝通和教育;在給予關愛的時候也要想到,讓孩子經歷適當的痛苦也是一種有利於其成長的愛。事實上,家長要做的不過是讓孩子自然、快樂地成長,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伸出援手。

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

學會與他人分享是孩子從小就該學習的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美國《父母》雜誌最新載文,就“如何教孩子學會分享”為廣大年輕父母支招。

1.從小開始教

美國兒童教育顧問莎拉·裡斯拉夫博士表示,孩子5歲前還無法理解“分享”的概念。然而一些基本規則可以從小時候教起,比如:“玩具大家輪流玩”,“她先玩,然後輪到你”,“玩具你不玩了,就讓別的小朋友玩吧”。

2.限制時間

克利夫蘭兒童醫院兒科專家琳恩·米裡納建議,可以採取限制時間的方法,他先玩10分鐘,然後讓別的孩子玩10分鐘。讓孩子明白,與別人分享玩具不等於永遠失去玩具。

3.不強迫孩子分享

育兒專家米歇爾·拉羅維表示,與大人一樣,小傢伙也會有自己特別珍愛的玩具或圖書,不要強迫孩子與他人分享。告訴孩子,與小夥伴一起玩的時候,不要把自己珍愛的東西拿出來炫耀。

4.家長以身作則

美國兒童關愛與教育組織專家勞拉·奧爾森表示,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行為對孩子影響最大。因此,為孩子做出“分享示範”。比如,吃三明治的時候,問問孩子“你要吃一塊嗎?”父母做其他事情時候,也應注意讓孩子觀察到父母在“分享”。

5.選擇一個主題

米歇爾表示,當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可以選擇一個主題,比如,沙灘、農場、廚房等。如果玩具類似,顏色差不多,那麼孩子就不太會掙搶,更容易學會分享。

6.角色互換

如果孩子經常對分享說“不”,那麼不妨考慮與孩子互換角色。與孩子一起玩耍,當孩子想要你手中玩具的時候,你就說“不”。當小傢伙感覺心煩時,你不妨曉之以理,讓他明白“只有學會與小朋友分享玩具,大家才能開心地一起玩”。

結語:如果養育一個孩子只是在物質上不斷的滿足她的話,根本就不是正確的育兒方式。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為孩子做選擇,事實上本身就是不符合情理的

 

 

 

標籤:【男兒】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