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附理中湯加減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80例 | 養生知識網


 

A-A+

桂附理中湯加減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80例

2019年07月03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28 ℃ 次

筆者自1997年以來,運用桂附理中湯加減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80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資料共80例,均來自本院門診及住院兒,其中門診兒64例,住院病兒16例。男60例,女20例,年齡<6月19例,6個月~1歲43例,1歲~2歲13例,2歲~3歲5例,平均年齡10.3個月。病程1天30例,2天36例,3天14例,平均病程1.8天。伴有嘔吐44例,發熱37.5℃~38.4℃27例,手足欠溫,面色發白47例,有傷食史26例,腹瀉次數≤5次/日12例,6~8次/日38例,>8次/日30例;輕度脫水26例,輕~中度脫水40例,中度脫水12例,重度脫水2例。
1.2病例選擇標準
參照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1〕修訂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選擇年齡在3週歲以下,發病時間在3天以內,腹瀉次數≥4次,未治療或未經正規治療的患兒作為本觀察對象。

2治療方法

桂附理中湯加減治療。基本方:紅參、附片各5~10g,肉桂3~5g,茯苓10~15g,甘草3g。加減:有傷食史伴嘔吐,可加益黃散(《幼科發揮》青皮、陳皮、丁香、訶子、炙甘草);矢氣遺屎,屬中陽下陷加升麻、葛根;腹脹加小茴香,防風;大便白淡,四肢不溫,重用附片,加炮姜;發熱伴舌苔白黃厚膩,加荷葉,薑汁炒黃連。用法:上方劑量可隨年齡大小增減,每日1劑,水煎取汁少量頻服。全部不用抗生素、止瀉劑治療。有脫水者根據脫水程度給予口服補液鹽或靜脈補液。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判斷標準〔1〕
顯效:治療72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症狀消失;有效:治療72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症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h內糞便性及次數及全身症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
3.2治療結果
80例中顯效66例(82.5%),有效12例(15%),無效2例(2.5%),總有效率為97.5%。

4討論

小兒秋季腹瀉以患兒的大便顏色和性質為主要辨證要點。但筆者認為不論有無發熱及舌質、舌苔的寒熱表現,始則用桂附理中湯加減,其療效較葛根芩連湯、胃苓湯等為佳。因為脾乃太陰濕土,喜燥惡濕,健脾當以溫運為本。《名醫方論》曰:“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谷精運”。故葉天士主論“太陰濕土得陽始運”。溫藥味辛性濕,能啟動脾陽,醒脾燥濕,使中焦脾土陽氣升發,故曰:太陰濕土宜升則健。脾氣散精,則水谷精微得升,水濕得化,洩瀉自止。歷代醫家也重視健脾當以溫運為本。隋唐以前《顱囟經》始有“水瀉利脾冷”,應以“溫脾散主之”的記載。而錢仲陽的“益黃散”更為溫脾止瀉的代表方劑。我們以桂附理中湯(《三因方》)加減,方中用附片、肉桂、炮姜3藥協同以溫運脾陽,妙在用紅參以益氣升陽,舉陷止瀉,又佐以蒼朮、茯芩,運脾除濕,更有奇效。明。萬全總結其家傳之學時,對症因多種的洩瀉,強調其治瀉的祖傳秘法是“不問寒熱,先服理中丸”,並把“溫運”列為兒科止瀉三法之首,足證用溫運法治療洩瀉有其深遠的理論依據〔2〕。溫陽藥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具有擴張胃腸毛細血管,改善其局部微循環,調節胃腸道功能紊亂,有利於胃腸道生理機能的恢復等功能。局部微循環的改善,可能使局部體溫升高,有利於輪狀病毒在體內的滅活;有助於腸道正常菌群的生長,抑制條件致病菌的繁殖,提高小腸的重吸收功能。改善腎臟微循環,能提高腎小球灌流量而達到利尿、分利大便的作用〔3〕。

標籤:【秋季】【腹瀉】、【80例】、【嬰幼兒】【治療】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