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對心主血脈的認識 | 養生知識網


 

A-A+

談對心主血脈的認識

2020年06月09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3 ℃ 次

心主血脈是指心臟推動血液在脈管中循行的作用,即心氣的作用。《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心藏血脈之氣”。藏之於心的這種“氣”,就是推動血液循行的動力。現代醫學亦認為心臟是血液循行的動力器官,這與中醫學的“心主血脈”、“諸血皆歸入心”的認識有一致之處。

心氣的強弱可以從脈象上反映出來。如心血充盈,心氣旺盛,則血脈運行暢通,其脈象和緩有力,節律均勻為之正常。反之,如果心氣虛,推動無力,則血脈運行不暢,表現為心悸,脈細無力或澀,甚至節律不整而有結代現象。如果心血瘀阻,則可出現心胸悶疼,顏面、唇甲青紫等現象。

心主血功能失調與動脈粥樣硬化關係密切。心主血脈理論全面準確地概括了心臟在血液循環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心的主宰、控制下,以心氣為動力,以血脈為物質基礎,血行脈中,濡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如果心主血、心主脈的功能失調,造成氣滯血瘀、心脈痺阻、脈道不通,就可能發展為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的位在脈壁,根本在於心主血、心主脈功能失調。心主血脈功能失調可引發的症狀與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表現十分接近。大量循證醫學證明,動脈粥樣硬化並不是老齡化的必然結果,可以應用藥物進行預防與治療。 

我在臨床門診中就遇到這樣一個老年患者:男性,70歲,4年來經常心悸、胸悶、氣短。每年都要住醫院1~2次,心電圖顯示ST段改變,診斷為心肌供血不足。採用了多種藥物靜脈點滴治療,但總去不了根。後經人介紹找我診治。根據患者顏面、唇甲青紫,舌質淡紫,舌苔薄白,脈細澀,我給他辨證為心氣不足、氣滯血瘀,診斷為“胸痺”。以益氣養心、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我開出了中藥方劑:以黨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心為主,兼以桃仁、紅花、丹參、川芎活血化瘀,輔以瓜蔞、薤白、降香、烏藥寬胸、理氣、止痛。連續治療三個月,患者顏面便微紅,唇甲青紫消失,心悸、胸悶、氣短的症狀也沒了。每天晨起遛遛彎,白天做做家務,看看電視,讀讀書。最近3年他再也沒有住過醫院,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提高。這是中醫心主血脈理論與臨床實際結合的典型例子,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

標籤:【認識】、【血脈】、【心主】、【談】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