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有手法 具體如何操作 | 養生知識網


 

A-A+

拔罐有手法 具體如何操作

2020年11月01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8 ℃ 次

一、拔罐的機理

中醫理論講,拔罐具有行氣止痛、祛風散寒、調理臟腑虛實、活血化淤的作用。現代醫學認為,拔罐治病的機理是:1拔罐能使人皮膚的毛細血管充血破裂,以至自身溶血,從而產生一種組胺和類組胺的物質。這種組胺和類組胺的物質可以被送往全身各處,刺激機體的各個器官,增強各器官的功能,以起到提高機體抗能力的作用。2拔罐可使機體局部的血管擴張,起到促進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的作用。3拔罐還具有增進人體內淋巴液的循環,促進胃腸蠕動的作用。4拔罐可以加快肌肉和各臟器對其代謝產物的排除。5拔罐可以通過刺激病人的皮膚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而起到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作用。

二、拔罐的方法

拔罐用的罐種類很多,如: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氣罐等。根據病情的不同,拔罐者可以採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1.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應位置後滯留一定時間的方法。此法適用於治療風濕痺症、感冒咳嗽、胃痛、嘔吐、腹痛、洩瀉等病症。

2.閃罐法:是指把罐吸附於相應位置後,用一隻手壓住皮膚,另一隻手握住罐體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覆多次,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淤血為度。此法適用於治療局部皮膚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指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上塗一層凡士林油(或其他潤滑油)後,再拔罐。然後,醫者用手握住罐子,在塗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動。當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至淤血時,將罐起下。此法適用於治療肌肉豐厚,皮膚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風濕痺痛等病症。

4.刺絡拔罐法:即將皮膚消毒後,用三稜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後,再行拔罐,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此法多用於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病症。

三、拔罐的臨床應用

用拔罐的方法可以治療很多種疾病,現簡要介紹以下幾種:

1.用拔罐法治療感冒

症狀:鼻塞流涕、打噴嚏、咽痛咳嗽、頭痛,全身酸痛、怕冷等。

取穴:大椎1、風門2、肺俞3、曲池4、合谷5、外關6、太陽穴7。對於發燒者可以取大椎穴用刺絡拔罐法。

2.用拔罐法治療頭痛

症狀:頭部脹痛。

取穴:合谷、大椎、太陽穴。

3.用拔罐法治療支氣管炎

症狀:咳嗽痰多,伴胸骨後疼痛,氣急,胸悶等。

取穴:天突8、大椎、中府9、肺俞、豐隆10、尺澤11。

4.用拔罐法治療胃痙攣

症狀:突發性劇烈上腹痛,有時伴有噁心嘔吐等。胃痙攣常見於有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及有胃神經官能症病史者。

取穴:中脘12、足三里13、天樞14、內關15。

5.用拔罐法治療失眠

症狀:入睡困難,多夢,頭暈、健忘、疲倦無力等。

取穴:心俞16、腎俞17、脾俞18、內關、三陰交19、安眠20。

6.用拔罐法治療高血壓

症狀:頭痛、頭暈、頭脹、耳鳴、失眠,心煩易怒,口苦咽乾等。

取穴:大椎、肝俞21、心俞、腎俞、曲池、足三里、三陰交。

7.用拔罐法治療坐骨神經痛

症狀:腰臀部、大小腿右側、小腿右外側及足背側發生放射樣、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等。

取穴:腎俞、環跳22、承扶23、殷門24、委中25、承山26、懸鍾27、風市28。

8.用拔罐法治療關節炎

症狀:關節疼痛、腫脹酸麻、屈伸不利等。

上肢取穴:大椎、肩髎29(音遼)、曲池、外關、合谷。

下肢取穴:環跳、陽陵泉30、足三里、風市。

脊柱取穴:身柱31、大椎、腰陽關32。

9.用拔罐法治療頸椎病

症狀:頸部僵硬或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前臂。手指或指尖麻木,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等。

取穴:大椎、肩中俞33、天宗34、曲池、合谷。

10.用拔罐法治療肩周炎

症狀:肩部疼痛、夜間尤甚及肩部有壓痛,活動受限等。

取穴:肩髎、天宗、阿是穴(即痛點處)。

標籤:【操作】、【如何】、【具體】、【手法】、【拔罐】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