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盛夏嘗鮮中醫藥浴
中藥浴是根據中醫辨證,將選擇的中草藥煎成湯液,稀釋後進行沐浴的一種水療方法,屬於中醫外治法的一種。中藥浴操作簡單、廉價無毒副作用,便於患者實施自我藥療。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意思是說對因外邪侵入而致病的人,用熱水浸浴,使之出汗,可使邪從汗出;《禮記》中有“頭瘡則沐,身有病則浴”;清朝著名外治大師吳尚先在《外治醫說》中將藥浴細分為洗、沐、浴、浸、澆、噴等,認為內、外、婦、兒、五官科之疾,皆可用藥浴法。但在中藥浴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藥浴前必須先潔身,浴後立即用溫水沖洗乾淨,拭乾皮膚,及時穿衣服。
●藥浴時室溫不應低於20℃,局部藥浴時,應注意全身保暖,夏季應避風,預防感冒。
●39℃-45℃的藥浴溫度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痛、類風濕性關節炎、各種骨傷後遺症、肥胖及銀屑病患者;神經過度興奮、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者的藥浴溫度,以相當於或稍低於體溫為宜;25℃-33℃的藥浴溫度適用於急性扭挫傷患者。
●初浴時,水位宜在心臟以下,約3-5分鐘身體適應後,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時間不可太長,尤其是全身熱水浴。若一旦發生暈厥,應及時扶出浴盆,平臥在床上,喝些白開水或糖水,或用冷水洗腳,使下肢血管收縮、頭部供血充足。
●嚴重心衰、嚴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塞、冠心病、主動脈瘤、動脈硬化、高血壓以及有出血傾向者、老年人、兒童慎用39℃以上藥浴,而應以接近體溫的藥浴為宜,並有家人或醫護人員陪護,且藥浴時間不宜過長;妊娠期或經期不宜泡藥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飯前、飯後半小時內不宜進行全身藥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