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養生 呼吸為重 | 養生知識網


 

A-A+

武術養生 呼吸為重

2019年05月22日 中華武術 暫無評論 閱讀 6 ℃ 次

養生導讀呼吸在武術運動中作用甚大。一種套路是否能夠飄然穩沉,主要取決於呼吸。息均氣定,心中有數。若呼吸不調,體內機能混亂,氣血不暢,肌肉緊僵,一路拳下來努氣筋暴,於健強身體無益。

1、武術運動中的呼吸特點

武術運動中的呼吸與人的正常呼吸有所不同,它根據動作的快慢、高低、起伏、跳躍、剛柔、發力等,與之相配合的呼吸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總的講,武術中的呼吸口鼻並用,以自然呼吸為主,隨著動作變化和強度來調節呼吸。其呼吸的主要方法有:吸氣、呼氣、屏氣、提氣、沉氣、息氣等。

武術呼吸

2、武術運動中的吸氣的運用

武術中的吸氣,可分為兩種,即:深吸氣、淺吸氣。深吸氣是深而長的吸氣,用最大限度,使肺胞中充氣,配合意念,氣往小腹中聚集,同時膈肌收縮,吸氣以鼻腔為主,可口鼻並用。在武術套路中,起勢或動作轉換的間歇中採用深吸氣。深吸氣是很關鍵的呼吸方法,與其它呼吸方法是綱與目的關係,如果深吸氣運用的好,可使行拳中呼吸不亂,從而使拳法流暢,快慢相間、動靜相宜、節湊清晰。

淺吸氣是在單位時間內快速吸氣,因為這種吸氣短促不可能深而長,所以稱之為淺吸氣。在套路裡行拳進程中,一般採用淺吸氣。淺吸氣是以鼻腔為主,也可口鼻並用,淺吸氣可按照套路的節湊進行。

深吸氣和淺吸氣就好像文章中的句號和逗號的關係,句號中間是逗號相連,從而能體現出動與靜,快與慢的武術套路節湊。

3、武術運動中呼氣的運用

武術呼吸

武術是攻防意識為主體的形體運行,它的招式必須由力量來體現。為了達到發力順達協調,一般採用呼氣的方法來配合。這種發力方法是比較常見的,尤其是那些攻防意識較,擊打動作明顯,就必須有呼氣配合。這種呼氣配合發力就是前輩所說的“內外合一”。像彈踢衝拳、弓步衝拳、踹腳等動作尤為突出。除發力時用呼氣來配合外,在行拳過程中作為換氣時的呼氣也有它的規律,一般用短促的呼氣方法。不論是發力還是換氣所採用的呼氣,必須用鼻腔進行,而不同之處,配合發力的呼氣是由鼻腔噴出,氣流大而短促,而且可以發出響聲,而換氣時的呼氣則是短促平穩。

呼與吸是武術運動中主要的用氣方法,而且呼與吸是相配合的,在行拳過程中,一般是深吸氣、淺呼氣、總的是吸氣多呼氣少,(進氣多出氣少)。而提氣、沉氣、屏氣等都是在呼與吸的基礎上演變的。

4、 武術運動中提氣的運用

提氣就是以吸氣為基礎,吸氣時腹肌內收,胸腔盡量擴展的一種用力深呼吸的方法。吸氣後使氣流自下往上升,同時配合意念,將意氣聚集在膻中穴部位的胸腔深處。這種方法是通過吸氣,使膈肌收縮,腹腔內壓力增大、氣流上升,從而起到提高身體重心的目的。另外,通過吸氣和意念配合,可使膈肌收縮,氣流向上衝騰和蹬地跳躍的發力方向一致,從而有助於“內外合一”、“意氣合一”的協調發力,有肋於凌空而起,提高跳躍高度。在套路中,騰空旋風腳、騰空飛腳,空翻及器械中騰空跳躍動作都是運用提氣的方法配合完成的。

武術呼吸

5、武術運動中沉氣的運用

沉氣是激發能量、克服或減輕氣喘的有效方法,過去很多武林門派將其視為要術密法外不示人。

沉氣是一種腹式呼吸,在深吸氣的同時,意念從督脈(後背正中)往下腹部丹田處聚,膈肌水平向前擴張,使腹部迅速充實,然後屏氣,沿脊椎內側,胸腹腔後部向下壓迫膈,意氣聚集命門與丹田的區域內,隨著行拳運動,逐漸呼氣,換氣時短促吸氣,而後繼續下壓膈肌,使膈肌始終處於下壓狀態。沉氣的關鍵是沿督脈向下丹田聚氣(這與小周天氣功運氣方向相反),然後下壓膈肌,這樣能使膈肌上下起伏蠕動,使意和力激盪丹田真氣,既能產生能量(力量、速度)又能定神穩氣(反映機敏、呼吸順暢)。武術中的術語“氣沉丹田”,應屬這個道理。

沉氣是武術運動中最重要的用氣方法,在下盤動作時沉氣還能降低重心,俗話說“氣沉則根基穩,氣定神不亂”,同時它還能有效地克服或減輕氣喘,並能增強體能提高人的抗擊打能力。

6、武術運動中屏氣的運用

屏氣是在吸氣後短暫地停止呼氣(一吸一呼之間謂之“屏”),屏氣的長短根據行拳時具體要求而定。

屏氣在武術運動中也是較為常用的。比如在跳躍動作中,為了在空中控制住身體的平衡和延長騰空時間,在提氣(吸氣)後迅速屏氣。另外,在行拳中表現動作間歇停頓或斷開一個節奏時,一般也採用屏氣,如套路中的定勢。

武術呼吸

7、武術運動中息氣的運用

息氣是在呼氣後短暫地停止吸氣(一呼一吸之間謂之“息”),息氣的長短根據行拳的具體要求和個人的肺活量而定。很多練內功的隱密之術就是運用“息”來實現的。

息氣在武術運動當中,多用於身體放鬆,尤其在套路的起式必須用息氣來放鬆全身、調整呼吸以定神明慧。息氣是以呼氣為基礎,隨著呼氣意念下行列足底湧泉穴,然後停止吸氣,這樣全身能迅速放鬆。放鬆在武術當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去除拙力僵勁,實現松、活、彈、抖的關鍵。另外,息氣在武術基本功訓練方面也非適用,內家拳法對息氣的運用很重視,息氣運用得法可促進內功的增長。

8、下面介紹一種息氣的內功練法

“混元息氣法”是密傳於武林中的內功功法之一。它除了快速增強人的體能,還可以產生超常能量,同時還能安神定氣、祛健身作用。它的具體練法是:姿勢可立、可坐、可臥,入靜放鬆,舌抵上顎,鼻腔呼吸,呼吸要做到深、細、勻、長。吸氣時意想中丹田(中腕穴)入氣,吸氣後意念沿脊椎內側,胸腹腔後部向下至中丹田,並通過中腕穴,陵慢向外呼氣,盡量把氣呼淨,然後息氣收縮上腹,向後擠壓混元竅(中腕穴後貼近腰椎處),息氣的時間長短以不憋氣為準,越長越好。息氣時還可以用鼻腔發出輕微的“哞”的聲音,以震動混元竅。此功法要循序漸進,久之必受大益。

《秘傳心意六合拳十大真形精解》,其中多處都有呼吸引導之法。例如"手起時為吸氣,意念引氣從下丹田經會陰--長強穴--命門--夾脊--玉枕穴--百會穴。同時百會上提,目視上方,落手時為呼氣……膻中至氣人下丹田"。馬雷石先生還稱此為小周天能全身貫氣。

武術呼吸

任何一種拳法在開始演練時都要求調整呼吸,松週身,行拳之時雜念全棄,萬慮歸一,專注於拳、腳、身法上,如此神不外馳,精氣不散。所以每行拳完畢雖有微汗滲出,但卻有週身舒適,全身輕盈之感,頭腦清晰,反應敏捷。

如果在行拳過程中不是靜心調息,而盲目以呼吸配合意念上行下落,必會牽制思維,影響神氣的聚斂,多會出現胸悶氣短、頭痛等反應,也影響意的發揮,不能忘身取形,動作亦可能上下不隨,左右不二力,不能相爭(即影響動作的配合)則拙力現,氣機滯而意斷神停,就不能達到週身一家的效果,整體力量難以發揮,心意拳之六合也就無從體現了,也與文中所引拳譜:"抱六合,無散亂,氣行全身得自然"相悖了。所以呼吸為至要,調息在自然,如強加引導還能自然嗎?如此怎能暢血液,舒筋肉,全身得自然?

在《形意拳譜》中有"呼吸合道"一章,言共有三節道理:

一節道理乃是色身上事,即練拳術之準繩,呼吸任其自然,有形於外,謂之調息;

二節道理謂之身法上事,呼吸有形於內,意注丹田,謂之息調;

三節道理乃是心腎相交之內呼吸,無形無象,綿綿若存,似有非有,無聲無臭,謂之胎息。

總觀此三節,實為三豐祖師凝神調息、調息凝神的應用,其中一節道理言調息之功:呼吸任其自然,有形於外;亦有雙重道理,有形於外一指存在鼻息,二指言呼吸可配合動作,例如出手為呼,收手為吸,起手為呼,落手為吸,但二者的前提即指呼吸任其自然,非要引導。至於二節、三節,則是進入神凝氣穴的境界,決非苦苦導引所能望其項背者。

武術呼吸

還要補充一點的是,關於一節道理有形於外之說。對於以自然調息為度且套路熟練者,在行拳時都會產生一種收放,即術語所指的鼓蕩,與呼吸是相配合的,手心腳心亦有反應,站樁則更為明顯。

"精解"一文中又言:"此兩掌上鑽,出手發力為陽,皆用內勁配合呼吸"。但內勁又為何物?據經典所言,內勁是一種本能之力,它出於自然,發動時如蛇驚,似火燒身,又若虎撲。王薌齋先生曾於站樁歌要言中說:"神動似山飛,運力如海溢,一觸即爆發,炸力無斷續",如是這種力道,何以規定何時用呼,何時用吸?我們能做的僅僅是任其自然相合而已。

再從中醫角度來看,人身有奇經八脈,內有真氣運行,晝夜不息,周流無終,而肺朝百脈又縱呼吸,這樣看來,呼吸自然會影響氣脈的運行。要知真氣運行有其自己的規律,如以意念導氣,稍有不適則會使氣脈不調,久而閉塞不通。中醫言:不通則痛。致使產生一些症,稱為邪火強運之弊症,其危害是巨大的。如按任督二脈引導則容易產生火炎熏燒雙目,太陽作痛,口舌燒破,腦溢血等症。故不可不慎重。

道家稱呼吸為風火,對此則更為慎重,不敢強行為之;《性命法訣明指》中千峰老人說:"欲修真道,不求元氣之本,而反求其末,徒耗精神而已,若專拉空車認為得道,日久必染背酸腹脹眼翳之疾。"此說拉空車,即指強意行周天。對於初學者不用說導引,就連"氣沉丹田"也是感覺不到的。

武功呼吸

《仙學真詮》中俞玉吾曰:"丹法之要,在乎通任督二脈……乃自然之運也,非熊經鳥伸,吹噓呼吸之運也……周流不息,皆自然而然。即不是動手腳做成的,今人不知虛無自然,默默運用之理,妄行引導,存思注想,遂成妄想作用,反致奇病,如白蓮道人黃腫,運氣道人氣盅,皆其驗也。”

《內煉金丹心法》真銓曰:"火候本只寓一氣進退之節,非有他也!煉藥爐中之火雖屬有為,必竟要合天然自在為妙,不如是則進真氣,縱用水符,亦是水火煮空鐺而。”

總之,武術運動有著自己獨特的呼吸規律,而這種呼吸就是武術運動的一部分所以,在提高武術技能增長功夫的進程中,正確地掌握和運用武術的呼吸方法,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標籤:【武術】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