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飲食不要盡追求高蛋白 | 養生知識網


 

A-A+

寶寶飲食不要盡追求高蛋白

2018年11月28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7 ℃ 次

 吃得好就是營養好嗎?

“吃得好”就是“營養好”的觀念,導致許多爸媽盲目為寶寶進補,使得寶寶小小年紀就吃入超量食物,以獲得高量的蛋白質。照理,寶寶應該非常健康活潑才對,可事實上,許多寶寶的身體狀況卻不盡如人意。

傳統印象中的“吃得好”,就是多吃魚、肉、蛋、奶、河海鮮等,因為這些食品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以讓寶寶的肌肉、骨骼、皮膚得到良好的發育。

那麼為什麼吃這麼多高營養的食物,寶寶還不見得健康活潑呢?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均衡搭配的問題。

兒保專家提醒爸媽,應該認清“吃的好就是營養好”的誤區,除了要讓寶寶吃魚、肉、奶蛋之外,米飯、粗糧、蔬菜水果對於寶寶的健康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纖維等。而拿碳水化合物來說,它是身體的燃料,為大腦的工作提供動力,對疾病的防範起到重要作用,營養專家也認為,寶寶每天攝入的熱量,50%到60%都應來自碳水化合物。

至於纖維,它也是人體必需的,雖然它不提供熱能,但卻有利於通便,能讓寶寶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所以,要讓寶寶營養好,不是光吃些含有高蛋白質的食物而已,而是要膳食平衡、不挑食,一日三餐葷素搭配。

一定要追求高蛋白質嗎?

那麼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到底要不要追求高蛋白質呢?

這應該看寶寶情況而定的。蛋白質對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的形成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人體的肌肉、骨骼、皮膚,甚至負責生化反應的酵素、荷爾蒙及決定遺傳基因的DNA,都必須以蛋白質作為原料,我們可以誇張一點的說,全身上下每個細胞都需要蛋白質。

而蛋白質其實是由小單位的胺基酸所組成的,參與合成蛋白質的胺基酸之中,約有8-9種是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而必須由食物中獲得的。所以,當寶寶出現體重不足、生長緩慢,甚至出現臉、手、下腿水腫等症狀時,爸媽就應留意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問題了。

此外,在寶寶營養充足、活潑健康的狀況下,爸爸媽媽還是擔心寶寶蛋白質攝取不夠,而一味的給寶寶吃些含高蛋白的食物、營養品,就需特別小心寶寶的身體承受能力。

因為寶寶的胃腸道很柔嫩,消化器官沒有完全成熟,消化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如果蛋白質的攝取過量的話,容易有副作用,如蛋白質中的胺基酸代謝時,會增加含氮廢物的形成,加重寶寶腎臟排泄的負擔等。

而長期攝入精細的蛋白質,也可能會影響寶寶的消化道處理能力。長期吸收精細的蛋白質食物,會讓寶寶的消化功能得不到訓練和發揮,根據“用進廢退”的規律,消化功能反而不容易得到很好的發育機會。如果有這些消化功能減緩發育、腎臟負擔大的狀況出現,反而會影響了寶寶的健康,所以爸媽要特別注意,千萬不要一味追求高蛋白質,以免給寶寶身體帶來的太多負荷。

其實蛋白質只是寶寶營養攝取的一部分,其它如谷糧、蔬果等也是寶寶能夠健康發育的重要元素,爸爸媽媽要做的,其實是保證寶寶營養攝入多元化、達到平衡膳食需求,純粹追求高蛋白的食物,要謹慎而為之。

不同年齡對蛋白質的需求

一般情況下,每100ml的母乳約含有1g的蛋白質。多數嬰兒奶粉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大約是母乳的兩倍。

對於新生的足月寶寶,有一個這樣的標準:每天每公斤體重大約需要2g的蛋白質,如果按體重3公斤來計算,每天給新生兒喂630ml的母乳或者450ml的嬰兒配方奶粉,就能滿足嬰兒對蛋白質的需求了。

早產兒相對來說需要的蛋白質要更多一些,通常每公斤體重需要3—4g的蛋白質。當寶寶長到與足月寶寶一樣大時(2.5公斤以上),對蛋白質的需求就和一般足月新生兒一樣了。

嬰兒所攝入的大多數蛋白質用於生長發育。特別是在孩子生長速度最快的頭一年,孩子對蛋白質的需求比一生中的其他時間要多,大概是成人的3倍。這個階段蛋白質的獲得途徑主要是母乳或配方奶。通常來說,1歲以內的小朋友吃700—800ml母乳或配方奶,基本就能獲得足夠的蛋白質。

1—3 歲的孩子,每日蛋白質的供給量大概為35—40g,這個階段孩子的飲食已經非常豐富,父母可以通過肉、蛋、魚、豆類及各種穀物類來給孩子提供足夠的蛋白質。例如:每天400—500ml乳製品+魚肉類100g(約等於大排半塊、或兩片魚肉)+豆製品類50—100g+蔬菜水果類各50—100g(約等於 5顆小青菜或一根香蕉)+米飯類100g(約等於1/3碗的飯)。

標籤:【追求】、【高蛋白】、【盡】、【不要】【飲食】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