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胃潰瘍
張某,男,52歲。1973年2月10日初診。診見上腹部間歇性疼痛十餘年,伴吞酸噯氣,神差納減。近月來症狀加劇,發作頻繁,飢餓則發,進食緩解,納差口淡,時而口乾苦,脘腹痞脹,大便溏薄。鋇餐檢查:胃小彎距賁門約2厘米處有一0.9厘米×1.6厘米橢圓形龕影,診為“胃潰瘍合併慢性肥厚性胃炎”。入院後曾用西藥治療8天,症狀不減,疼痛反而加重。X線檢查,其龕影增大為1.1厘米×1.6厘米,深約0.9厘米,似穿透至漿膜下層。經會診主張及時手術,但病人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要求中醫診治。診查:舌質淡,苔白厚濁,脈弦細。
辨證:此為脾虛運化失職,氣血濕濁郁滯所致。
治法:用健脾胃化濕濁方藥(黨參、雲苓、白朮、扁豆、薏苡仁、萆薢、藿香、甘草)治療。
二診:2月11日,胃痛甚,每半小時至1小時劇痛一次,腹脹,吞酸如故,但胃納略有改善,大便溏,舌淡,苔白厚,脈沉弦,擬健脾舒肝化濕治之。
處方:黃芪12克,黨參12克,白朮12克,素馨花6克,川連5克,法半夏10克,肉桂心1.8克(焗),雞內金9克,枳殼6克,甘草5克。一天2劑。另為病人行按摩手法,點按肩井穴,按後陣痛減輕,次數減少。
三診:2月12日痛減,發作次數亦減少,自覺舒適,苔轉薄,脈稍有力而弦。仍守前法。
處方:黨參12克,黃芪12克,白朮12克,茯苓15克,柴胡9克,白芍12克,枳殼8克,川連3克,肉桂心1.8克(焗),雞內金9克,麥芽15克,甘草5克。加田七末3克,空腹沖服。上方加減連服10天。
四診:2月22日,胃痛已很少發作,吞酸噯氣亦大為減少,精神、胃納漸恢復,進食米飯無不良反應,大便成形。繼續守前法治療。
處方:黃芪12克,黨參12克,茯苓9克,白朮9克,法半夏6克,柴胡6克,川連1.5克,肉桂1.5克(焗),浙貝母9克,炙甘草5克,丹參12克,烏賊骨18克,飴糖30克(沖服)。每天2劑。另田七末3克,空腹沖服。
五診:3月1日。症狀基本消失,為鞏固療效,再服上方到3月6日。
六診:3月7日。
處方:黃芪15克,黨參15克,桂枝9克,白朮15克,烏賊骨18克,大棗4枚,炙甘草5克,生薑6克,飴糖30克(沖服)。另田七末3克,空腹沖服。服至3月18日,一直無不適,X線複查,龕影直徑僅為0.5厘米。上方或去桂枝,或加白芍、陳皮、法半夏,或加麥芽、雞內金等,繼續連服。
七診:4月18日。見頭暈,睡眠差,檢查血壓、五官均正常,舌質稍紅,苔白而潤,中心稍厚,脈弦細數。此為肝盛所致,治宜和肝健脾。
處方:太子參15克,茯苓12克,竹茹9克,生牡蠣15克(先煎),枳殼9克,橘紅3克,旱蓮草18克,女貞子9克,熟棗仁12克,甘草5克。
上方服3劑後,頭暈消失,睡眠亦好。乃改用四君子湯加柴胡、白芍、吳茱萸、黃芪等藥連服。共住院46天,龕影消失出院。
本病為慢性病而反覆發作,故不能滿足於症狀的緩解而中止治療,須堅持服藥以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