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乳腺癌癌前病變有哪些途徑? | 養生知識網

 

A-A+

研究乳腺癌癌前病變有哪些途徑?

2021年08月29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7 ℃ 次

 研究乳腺癌癌前變首先從研究乳腺癌癌前變與乳腺癌兩者之間的關係入手,以此來確認乳腺上皮非典型增生在乳腺癌發生上的地位,從而進一步佐證前者即為乳腺癌癌前變之說。大量的組織形態學研究可表明兩者之間關係密切。國外學者在一項前瞻性研究中發現有上皮增生但無不典型變者,患乳腺癌危險性比普通人群高1.5~2.0倍;而有不典型上皮增生者,則比普通人群至少高4~5倍。國內有學者對74例乳腺導管或腺泡上皮Ⅱ級以上非典型增生者進行隨訪,7年內先後2次活檢,共發現10例早期癌變。在共存研究中,有學者對 142例乳腺癌癌旁腺病的病理形態進行了觀察,發現95%以上腺病性導管上皮出現非典型增生;40.1%顯示增生、非典型增生與癌的移行形態;11.3%發現腺病性小葉內上皮多中心癌變灶。由此認為腺病當出現導管上皮重度增生、非典型增生時,與乳腺癌的發生有直接關係。也有學者在11例原位癌旁都找到了不同級別和不同類型的異型小葉,說明異型小葉與癌變關係密切。

 
研究癌前病變發展為癌的演變過程中的生物學行為與結構變化,可以探討乳腺癌的發生機理,發現具有一定特異性及敏感性的生物學標記,有效地識別癌前病變和癌。
 
有學者發現乳腺增生病變的癌變傾向與其誘發新生血管的能力有關。他們用人乳腺組織兔虹膜種植法進行實驗,發現從正常乳腺經單純增生、非典型增生至癌,隨著組織的惡變傾向逐漸增大,其誘發新生血管陽性率也逐漸增高,說明誘發血管能力與惡性傾向有關。而且他們還進一步比較了增生程度相同但分別來源於癌患者和非癌患者的病變,認為癌患者的增生病變與癌區域有連續和過渡,實踐中也發現癌患者對側乳腺增生病變的癌變率較非癌患者為高,他們的實驗還發現這些病變誘發新生血管的陽性率也高,說明誘發新生血管的能力與乳腺組織內在的癌變傾向有關。 
乳腺癌有著不同於正常乳腺的形態及代謝改變。有學者檢測了正常及良性乳腺組織、癌旁正常乳腺組織以及惡性乳腺組織的酶活性,發現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活性在惡性組織中明顯高於正常及良性乳腺組織;在癌旁正常組織中明顯高於非癌旁的正常及良性乳腺組織。這些結果提示:在乳腺癌發生過程中,代謝異常先於形態學改變,所以檢測酶活性可有助於發現那些可能發展為乳腺癌的高危人群。近十餘年來,乳腺癌雌激素受體(er)及孕激素受體(pr)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它不僅對指導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及判斷預後意義重大,而且其在癌變過程中的作用機制也愈來愈引起國內外學者們的關注。關於良、惡性乳腺疾病er的演變,國外有學者發現從正常乳腺組織到良性乳腺病到原位癌到浸潤癌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雌激素受體蛋白的連續梯度變化,認為er陽性率高者癌變可能性較大。而國內有學者發現,乳腺病及纖維腺瘤伴有上皮非典型增生者,er及pr含量顯著高於無非典型增生者;乳腺癌er及pr含量明顯低於乳腺良性疾病。從而提示非典型增生在生物學特性未發生質變之前,其結構及功能仍較完整,在雌激素的刺激下使er、pr的合成不斷增加,對雌激素的依賴性、敏感性也同步增加。一旦細胞發生惡變,其結構與功能也發生劇變,導致er及pr的合成減少,癌細胞對激素的依賴性下降,並隨細胞分化程度而降低,最終變為“自主性細胞 ”。說明了癌變過程中性激素受體演變的規律。還有學者認為dna在細胞核內的數量、分佈及形態能夠反映細胞惡變的狀況,他們比較在人乳腺癌、癌旁單純增生、異型增生及正常導管上皮細胞核內dna含量,結果表明:癌細胞核內的dna含量明顯高於正常和癌旁上皮,癌旁異型增生的程度與dna含量之間有著內在聯繫,多倍體的出現是細胞惡變的早期表現,局部細胞癌變時dna含量明顯增高。因此認為檢測細胞核內dna含量對乳癌的診斷、癌及癌前病變的分級以及早期發現癌變趨勢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也有一些學者報道,腫瘤相關性抗原、凝集素受體等在乳腺癌癌變過程中均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關於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研究有了很大進展,從分子水平為乳腺癌癌前病變的研究帶來更好的前景。 
此外,積極研究治療良性乳腺病也是研究乳腺癌癌前病變的又一重要途徑。既然良性乳腺病,如乳腺增生病中的上皮增生、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及乳腺大囊腫等病均有一定的癌變率,那麼研究這些疾病的發病機理,探討其發生發展規律並予以積極治療,觀察在治療過程中疾病的轉歸,即可對良性乳腺病的癌變過程及對其發生影響的相關因素有一些新的認識。
 

標籤:【哪些】【途徑】【病變】、【癌前】、【乳腺癌】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