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栽培技術 | 養生知識網

 

A-A+

豬苓栽培技術

2021年02月04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0 ℃ 次

豬苓是一種多年生菌類藥材,呈不規則黑色塊狀。以地下菌核入藥,生長期的豬苓有黑、灰,白3種顏色,生長過程是由白變灰再變黑。黑、灰苓既是商品藥材,也可用來無性繁殖。白色豬苓是膨大期的幼苓,無經濟價值。

豬苓同其它真菌一樣,產生子實體及孢子,孢子形成鎖狀聯合菌絲,以自身分解吸收木質素等營養,菌絲紐結而形成小白苓,白苓停止生長即轉為灰色,並逐漸變成黑色與原營養源脫離。這時只有等密環菌侵入後,又開始繼續生長。密環菌不侵入當年生長的白苓,只侵染灰苓和黑苓並形成共營關係。

豬苓生產過去一直依靠野生資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豬苓的不斷研究,終於採用孢子分離法製成純菌種,進行人工栽培獲得成功。經試種,在適宜溫度條件下,純豬苓菌種播種30--40d(天)可長出許多玉米粒大白色幼苓,播種栽培期不受季節限制,生長週期由過去老法栽培的4--5年縮短為2--3年,每平方米2年生產5--10kg,3年生產15--20kg,不僅適宜山區林間種植,亦可在平原、庭院、大棚和室內種植。具體栽培方法如下:

1.活樹根(樁)栽法:選直徑較粗、根部土層深厚的闊葉樹,在根部刨開表土,找到1--2根較大根,沿根生長方向挖寬30cm,長1m左右種植坑,露出根部,切斷鬚根及根梢,在距樹幹20cm處,將刨開的側根根皮環剝3--5cm,坑底鋪上5--10cm厚半腐爛樹葉,沿根10cm左右處擺放預培好的菌棒,或者密環菌菌種及適量小樹段。將豬苓菌撒播在樹葉中,用腐殖土填平並略高於地面,上蓋適量樹葉或雜草。任其生長2--3年後采收。

2.坑栽:木材打孔栽培或直接撒播,也可以利用棉子殼、玉米芯等代料進行箱栽。直徑5cm以上雜木,截段50--60cm,曬至9成干即可打孔,隨即將菌種塞滿小孔,按間距10cm平行擺放於種植穴內,棒與棒之間填上3cm厚濕樹葉,在棒的兩端及樹葉中間放上適量密環菌菌種或種過天麻的舊菌棒。用腐殖土填平坑穴並高於地面。零星種植按60--80cm挖坑,田園成片種植按寬80cm,長度不限挖條形種植帶,種植帶之間間隔40cm。

直徑5cm以下樹枝,可以截成15--20cm小段,或代料可以參照以上方法挖坑進行撒播,但應種植2層為宜。每平方米用優質豬苓菌種和密環菌各1--2瓶(包),用闊葉樹木段或舊菌棒、代用料等合計40--50kg。

栽培豬苓成功與否,關鍵取決於豬苓菌種質量的好壞。優質豬苓菌種,菌絲潔白粗壯,表面有網狀菌根,培養基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球形菌核,最初開始白色,10--20d(天)由白變灰,質地緻密,有豬苓氣味,干後堅硬;菌絲萌發力強,成活率高,地溫15℃以上點播3d(天)菌絲定植,15--20d(天)菌絲向土中延伸呈根網狀,40--60d(天)開始在樹葉及土層中形成白色球形幼苓。假冒或採用常規法組織分離,或多次擴繁而生產的豬苓菌種,菌絲細弱,灰白,無網狀菌根,培養基表面沒有上述現象的球形菌核,或菌核極小,易老化,菌絲不向土中延伸。菌種質量的好壞與效益有很大關係,各引種栽培戶一定要認清菌種的優劣,謹防假冒。

標籤:【栽培技術】、【豬苓】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