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引子的重要作用
“藥引”在方劑湯劑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中醫學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氣血通過全身經絡,通達表裡、臟腑,營養四肢百骸、筋骨皮毛。經絡使人體內外表裡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藥引”猶如嚮導,它將諸藥引向某經絡臟腑及身體部位進行針對性治療。也就是說“藥引”的特殊作用,是引導藥力直達病所,有嚮導之妙用。s(V“s養V生s主P”A網V站V)A
藥引的種類繁多,但以單味藥為多。例如桔梗開宣肺氣,引藥上行,上焦病變多用;牛膝補腎強筋,引藥下行,下焦病證可投;治太陽經病用羌活、防風;陽明經病用升麻、葛根;少陽經病用柴胡;喉咽病用桔梗;上肢病用桑枝;下肢病用牛膝等等,臨證驗之,多有裨益。
再如生薑有發汗解表、溫中、溫肺止咳之效,治療風寒感冒、胃寒嘔吐時,常用生薑2~3片為引。蔥白能散寒通陽、解毒散結,治療感冒風寒、小便閉塞不通時,常用蔥白5~7根為引。而在辛溫解表藥中,同時加入生薑、蔥白,則更增強發汗解表作用。大棗能益氣補中、養血安神、調和藥性,使用甘遂、芫花、大戟等峻烈藥時,常取大棗緩和藥性,以防中毒。治療腎陰虧虛的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宜用溫淡鹽開水送服,取其鹹能入腎之功。食醋能散瘀止痛、收斂固澀,治療婦女帶下、血熱崩漏、蛔蟲腹痛病症時,常取食醋一湯匙作藥引。紅糖能補血、祛瘀,治療產婦惡露不暢、小腹冷痛等症時,常取紅糖為引。A(P文V章V來s源s:A『A養P生s主V』Awww.yangshengzhu.comP)P
醫生在處方用藥時,若能正確應用藥引,往往有事半功倍、藥到病除之效s(V“s養V生s主P”A網V站V)A
在臨床上,醫生常用“藥引”來提高中成藥的療效,在宋代著名的成藥處方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一書中,記載的“藥引”就有十餘種之多。
生薑有散風寒、暖胃腸、止嘔逆的作用,一般用3~5片(約9~15克),水煎取湯送服治風寒外感、胃寒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的多種成藥,以及健脾和胃的香砂六君丸等。蘆根以鮮者為佳,具有清熱、生津、止渴、止嘔的作用。對外感風熱或痘疹初起等,用蘆根10~15克,煎湯送服銀翹解毒片、小兒回春丹頗佳。黃酒或白酒酒性辛熱,通行經絡,發散風寒。治風寒濕痺、腰腿肩臂疼痛、血寒經閉及產後諸疾、跌打損傷和瘡癰初起、寒疝等的中成藥活絡丸、七厘散、跌打丸等都可用溫酒送服。常用量黃酒為25~50毫升,白酒酌減,亦當根據性別、體質、酒量等增減,勿使醉。鹽能引藥入腎,故補腎藥(主要是滋補腎陰的藥物)如大補陰丸、六味地黃丸等,宜用淡鹽水送服。一般用食鹽2克,加水半杯溶化即可。米湯能保護胃氣,某些治療腸胃疾患的苦寒性藥物,如更衣丸,宜用大米湯送服,香連丸用小米湯送服,不拘濃淡及用量。紅糖有散寒活血補益的作用。治婦科血寒血虛諸症的中成藥可用紅糖水送服。每次用量為50克。藕汁有清熱止血作用。如用藕汁送服十灰散,效果較好。製法:將鮮藕洗淨、切碎、加涼開水少許共搗爛,搾汁,每次用半杯即可(約100亳升)。蔥白有通陽散寒助發汗的作用。治外感風寒,用蔥白2~3莖切碎,煎水送服荊防敗毒丸。此外,潤腸通便、潤肺止咳的蜂蜜,補脾和胃的大棗,清熱利尿的竹茹、燈芯草等,都可當作藥引與各類中成藥配合應用,以提高藥物的療效。